【成都记忆第3季】第3集 司马相如的成都岁月
司马相如的成都岁月
【小剧场】
地铁报站名声:驷马桥站到了......
小孩:爸爸,驷马桥为什么叫驷马桥啊?是因为桥上有四匹马吗?
爸爸:你说得对也说得不对,车马是古代重要的物资,是身份、地位和权
力的象征,“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也
是就是说,出门乘坐多少匹马拉的马车是根据你身份地位来的。
小孩:哦,那我知道了,驷马桥就是可以通过四匹马拉的马车经过的桥。
爸爸:不是的,这座桥名字的由来跟我们成都走出去的一位名人有关。
小孩:是谁?
爸爸:司马相如。
小孩:我知道,就是弹琴追到卓文君的司马相如!
爸爸:对,是他,但司马相如和成都的故事远不止“凤求凰”一个哦!
【版头】
司马相如长于成都,成都市今存驷马桥、琴台路、文君井等遗址或纪念地均与其息息相关。在成都,有他“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的豪言壮语;有他“凤求凰”的浪漫爱情故事;更有他二使西南,拓边安疆的壮举……
从偏远蜀地的少年到赋惊汉主,从妙笔生花的文人到卓越的政治家,可以说,成都见证了司马相如传奇的人生。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司马相如的父母按照巴蜀的民间风俗,为他取名“犬子”,希望他能够健康成长。“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在司马相如有了一定的学识后,因钦慕蔺相如的为人,为自己改名为相如。
青年时代的司马相如志在千里,他从成都出发,踏上了前往长安谋求仕途之路。路过升仙桥时,司马相如在此写下“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的豪言壮语。初往京城的司马相如,雄心直指“诸侯驾四”,可见其志向远大。
但事与愿违,景帝不好辞赋,擅长辞赋的司马相如空有一腔抱负却难以实现。
后来,梁孝王来朝,他门下有邹阳、枚乘、庄忌等一批文人雅士,司马相如便称病辞官,投奔梁孝王,在梁国旅居数年,著名的《子虚赋》便是在此期间创作。梁孝王对司马相如赞赏有加,将绿绮古琴赠送给司马相如。可好景不长,公元前144年,梁孝王病逝后,司马相如只得回到蜀郡。也正是这次归乡,司马相如才与卓文君一起,上演了一出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
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刘彻即位,他读到《子虚赋》非常喜欢,以为是古人之作,叹息不能与作者同时代。当时侍奉刘彻的杨得意是蜀人,对他说:“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在汉武帝的上召下,与卓文君已经在成都过着悠闲生活的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再入长安,“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这就是内容上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武帝大悦,以司马相如为朗官。
司马相如是蜀郡人,在蜀地生活多年,正是得益于这种情况,成就了他除文学外的另一功绩——通西南夷,为西汉拓边安疆。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司马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武帝命唐蒙开通夜郎(今黔西部和北部)及其西面的僰中(今川南及黔西北一带)。当时唐蒙率领巴蜀的吏卒千人,并征发了万余人转运辎重,他大规模地动用人力、财力,在当地百姓中引起了不满与骚动。
汉武帝“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并广为发布,告知巴蜀百姓,唐蒙的行为并非汉武帝本意,在维护汉武帝声威的同时,安抚了民心。司马相如的出使,帮助打开了通西南夷的道路。
而后,川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看到南夷与汉通的物质好处,希望汉朝像对待南夷一样对待他们。在此情况下,汉武帝征求熟悉西南情况的司马相如的意见,司马相如认为,川西南地区道路易通,汉以前就曾经是中央王朝的郡县,只是汉以后才废弃。如果现在重新开通西南夷,为置郡县官吏进行管理,会比通南夷的好处更多,因而极力主张设郡置县。
汉武帝采纳了司马相如的意见,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南夷。……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
司马相如此次出使乘驷马高车荣归故里,实现了他初入长安时,在升仙桥写下的“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的誓言。出使的结果很成功,《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所记载:“使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司马相如两次出使西南,推动了边疆及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西南夷的开通,也打开了南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了汉王朝与东南亚及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时至今日,走在成都街头,处处都能寻到司马相如留下的印记,成都以“抚琴”或“琴”为名字的街道就多达数十条,这一声声音响,千年不绝于耳,述说着司马相如与成都的难忘岁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