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志音频】揭秘千年茶史 寻味蜀韵茶香 ——川茶志音频第22集:清代四川的茶法与“边茶股份有限公司”
揭秘千年茶史 寻味蜀韵茶香
——川茶志音频
第22集:清代四川的茶法
与“边茶股份有限公司”
一般说来,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茶法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它是征收课税、掠夺人民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统治阶级为了增加税源,茶法也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茶业的发展。我国清代的茶法改革了明代计株征课的烦琐制度,比较注意农商的利益,因而在客观上刺激了四川茶业的发展。《四川省志川茶志》今天就与大家聊一聊清代四川茶法。
在经历了明末清初长期的战乱之后,四川的人口以及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摧残,川茶业也处于“园荒户绝”“商农俱废”的状态。康熙、雍正时期实行省外移民农垦以及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四川的人口逐渐增长,茶业也随之得到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朝廷沿袭前朝继续推行茶引制,各地设置茶马司、批藏茶引所等,四川雅安一带的边茶仍用于互市博马。但是,到了乾隆年间,“所有牧地广于前代,骊黄遍野……故无须再行茶马之法”,于是,朝廷决定停止以茶易马,与此同时,改“茶引制”为“引岸制”,开始以“引”定茶、定税。
对于四川茶叶,朝廷规定:细茶内销,粗茶边销。凡生产经营茶叶的商户,必须先到北京向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然后认领引票;凡在北京注册认引的茶商,即为“部引官商”,子孙后代永远都可以经营茶业,直到“人亡产绝不能另招承充”。对行销内地的茶商称“腹商”,认领的引票也叫“腹引”;行销边地的茶商则称“边商”,认领的引票也叫“边引”,还规定发放天全的引票叫“土引”,每引仍定茶百斤。
为保证官府财政收入,清代朝廷制定了更严格的措施,比如:商民卖茶必须先向官府纳钱请引,缴多少钱,请多少引,不能过量;茶和引必须随同携带,如果数字对不上就要被治罪;伪造引者要被处斩,家产也要充公。在如此严厉的条律法令之下,茶商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川茶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产销地区扩大,产量增加,官府也乘势不断增加引额,扩大税收。然而,到了清朝后期,朝政腐败,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入侵,清朝统治已无宁日,茶政也一片混乱,甚至出现任意领引、引额不定的现象,川茶业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英国入侵西藏,清朝被迫签订中英《印藏条约》和《印藏续约》,由此,印茶开始大举倾销西藏。同川茶相比,印茶的运输成本更低,因此价格也更便宜。印茶从印度大吉岭运至拉萨,只要十八站路,而川茶从雅安运至拉萨却有一百多站路。印茶大量进入西藏,导致南路边茶在西藏市场的占有份额日渐萎缩。同时,涉藏地区运往打箭炉交换茶叶的商品,如麝香、羊毛、皮件、黄金等也大幅度下降,其中黄金一项由原来八千盎司下降到四千盎司左右,整整减少了一半。
为抗击英国侵略,抵制印茶入藏,振兴边茶在涉藏地区的地位,清光绪三十三年,四川边务大臣赵尔丰和四川劝业道周孝怀联名上奏,主张将四川边茶收归官办,但由于事关茶商切身利益,遭到一片反对。最后官方让步,改“收归官办”为“官督商办”,组织雅安、名山、天全、荥经、邛崃五县茶商共集资33.5万两白银,在雅安成立了“边茶股份有限公司”。
“边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边茶质量。清中叶以来,由于清代朝廷滥发引票,茶叶的产量往往达不到引额,以致商人采办假茶,掺杂搭伪的情形严重,边茶品质大大下降,声誉大受影响。边茶公司成立后,五县“制茶处”分别设厂烘制边茶,并以当地原声誉最高,烘制技术最好的茶号的产品为示范,使边茶的品质有了可靠的保证。
除此,“边茶股份有限公司”意识到了调查海内外商情的重要性,于宣统元年十月,选派候选巡检郭士材经西藏到印度考察,了解印茶的种植品种、生产制造工艺及藏民对印茶和川茶的比较、评价等。宣统三年,郭士材返回雅安后详细地写出了调查报告并提出了对边茶的改进意见。
“边茶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当时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与英印茶商竞争的办法。无奈,由于当时公司大权都集中在少数大茶号手中,广大中小茶号无利可图,又因为有“官督”的大帽子压着,大家敢怒不敢言,最终无心经营,以致茶叶产量下降,年产边茶只有四十万包左右。因此,“边茶股份有限公司”仅维持了三年,就在辛亥革命后解体停办了。
1939年的“裕兴茶店”(孙明经 摄,图片来源:北纬网)
本文参考书目:
《四川省志•川茶志》
《四川茶叶史》
《四川制茶史》
《清朝文献通考》
《清史稿·食货志》
《雅安县志》
《南路边茶史料》
《四川川茶志音频》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感谢川藏茶马古道研究学者杨绍淮老师对本节目的特别指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成都广播电视台
文案编辑:杨 睿
录音制作:葵 葵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