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志音频】《川剧的前世今生》 第20集:川剧声腔之胡琴腔
《四川省志 ·川剧志》,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川剧五种声腔之一的胡琴腔。
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或“皮黄”,是在清代前中期由外省入川的皮黄腔衍变而成的,在乾隆、嘉庆年间已经广泛流行于蜀中。在川剧四大河道中,川西坝是最擅长胡琴腔的,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老师告诉我们,川西坝之所以擅长胡琴腔,是有特别原因的。
成都平原称为川西坝子,它比较擅长唱胡琴戏,为什么呢?在川戏平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擅长胡琴的表演艺术家,像天籁、像浣花仙这样的一些表演艺术家,他们都以唱胡琴腔著名,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呢就是,我们有一个著名的剧作家叫黄吉安,这个黄吉安呢他写了很多川剧剧本,它主要是以胡琴或弹戏这两种声腔来写的,所以这些戏首先就在成都平原演出,一个新的剧本出来以后,再加上这么多的表演艺术家演唱,他就会把它处理的非常的完美,很多人就会向他学习,那么这种声腔说从哪里流传过来的呀,从川西坝子流传过来的,慢慢慢慢就形成了这个地方擅长这么一种声腔。”
胡琴腔有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它们都以川剧小胡琴为主要的伴奏乐器,都属于板腔体音乐体系。只是,西皮只有【西皮】一个基本腔调,使用宫调式和羽调式的交替调式。而二黄的腔调则较为丰富,包括【正调二黄】【反调二黄】【平板】【老调】四个基本腔调,总称为二黄腔,使用宫调式和徽调式的交替调式。除了腔调有所区别之外,西皮和二黄的音乐性格也是大相径庭的。
“西皮就比较激昂,也可以明快,它表现力还是很强的,所以呢这种曲调呢,它特别适合于表现这种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概。”正如杜老师所说,胡琴的西皮唱腔具有高亢、明亮、刚劲、潇洒的音乐性格,它的曲调简洁、流畅、舒展大方,通俗而充满阳刚之美。因此,西皮的剧目大多为列国、三国或历史故事剧,这些剧目的剧情基本上都为观众所熟知,再加上西皮唱腔很容易上口,因此,我们常常可以在街头巷尾、田边地角听到川剧爱好者哼唱其中的一些唱段,如“秋风吹送桂花香”“乾德王酒醉桃花宫”等等。由此可见,西皮声腔的音乐品格与四川人幽默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是十分吻合的。
同西皮明快、潇洒的风格不同,二黄唱腔更具有严肃、沉静、平和、委婉、厚重和抒情的音乐品格。“因为它这种声腔呢,比较沉郁、凄凉,有一种苍凉感;它也可以表现这种很激昂、很雄浑的这种情绪,同时,它也可以很婉转。”正如杜老师所说,二黄唱腔情绪表达非常多样化,因此,它的适应性很强,用途也更广泛,不分角色和悲喜剧情都可以使用。如川剧《柴市节》中文天祥的唱段,《铡侄》《打銮》中包拯的唱段,就是以严肃、沉稳的腔调,表现人物的刚直不阿和凛然正气;而川剧《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唱段,《三祭江》中孙尚香的唱段表现的则是凄苦、哀怨、悲愤和激昂的情绪。由此可见,二黄从唱腔样式到曲调类型都是多姿多彩的,无论是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复杂情绪还是整出戏的戏剧情节它都能有很得体的音乐诠释,或许这就是二黄剧目众多并深受川剧艺人和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吧。
川剧胡琴腔有“坝调”“京汉调”两大艺术流派之分。流行于成都地区的“坝调”,以浣花仙、天籁、贾培之等川剧艺人为代表,它的声腔字正腔圆,腔满情溢,音乐性强,极富艺术表现力。而“京汉调”则流行于重庆地区,以吴晓雷、魏香庭等川剧艺人为代表,它的声腔带有楚声和京味,非常有特色。
民国时期,坝调和京汉调两派的川剧艺人,在精练自己演技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对胡琴唱腔的改革,他们或在其中揉进四川扬琴的旋律,或融入京剧皮黄的韵味,彼此之间交流切磋,争奇斗艳,使川剧胡琴腔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他们留下的很多精彩唱段,一直到今天,都是川剧从业者学习的典范。
《四川省志·川剧志》带您感受川剧的魅力。
本节目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感谢“杜建华工作室”杜建华研究员特别指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指导: 杜建华
监制:王 祎
策划:凌 飞
撰稿:杨 睿
主持:葵 葵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