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川酒志音频>详细内容
2023-01-20 10:20:11

《舌尖上的四川》第34集:酒德:如何潇洒而又不失礼貌地喝酒?|川酒9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6-18 11:29:26 浏览次数:885 【字体: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

 很多人对这首经典老歌《潇洒走一回》都不会陌生,相信你也不例外,现实生活总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因此很多人都向往觥筹交错的快意,享受半梦半醒的迷醉。

 苏轼曾说,“酒酣胸胆尚开张”,意思就是酒喝爽了,胸怀就开阔了,胆子也变大了,对于人生的一些苦恼啊,忧愁啊自然而然就全都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但与此同时,在酒精的刺激下,醉酒的人也容易大哭大笑、大吵大闹,做出一些失态的事情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古人在酒德,也就是喝酒应该讲究的道德规范和风度节操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

 今天的节目,我们就为大伙儿讲讲如何“潇洒又不失礼貌”地喝酒~

 很多人一提起酒德,第一时间可能都会想到晋代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为什么呢?因为他曾经写过一篇叫做《酒德颂》的文章,流传至今。

 据说刘伶嗜酒成性,经常喝醉了酒,一丝不挂躺在家里,有朋友来拜访也不穿衣服,因此有史上第一“醉鬼”之称。刘伶写的《酒德颂》提倡不受繁文缛节的束缚,解放天性,追求个性自由。

 这样的饮酒主张虽然听起来潇洒自在,但其实,在古代,刘伶的思想不仅惊世骇俗,也与历代倡导的酒德大相径庭。那么古人所倡导的酒德究竟有哪些呢?

 西周开国的时候,周公旦认为,商王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商纣王酗酒成性,荒废了政务。所以他以王命的形式,发表了著名的《酒诰》,也就是禁酒令,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喝酒的规定。

 这些规定涉及到了当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赡养父母的时候必须有酒,比如禁止民间私自聚众喝酒,还有就是“酒惟祀”,意思是说人们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能饮酒,平时是不允许喝酒的。

 但后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间的饮酒活动逐渐频繁起来,为了避免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喝醉了产生摩擦,古人们就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更多的酒德规范。

 首先是自己不能喝多,要做到节制有度,量力而饮。古人饮酒有一种“温克”的说法,温和的温,克制的克,意思是说就算喝酒喝多了,自己也要能够把持自己,不能失言、失态,不能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

 这里说的爵,指的是一种青铜酒杯,它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三爵就是指三杯酒。而所谓“三爵不识”就是说正人君子喝酒喝三杯就好了,喝完三杯,就应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因此“三爵”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

 春秋时期的孔子对喝酒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在《论语·乡党》中说:“肉虽多,不使胜气;惟酒无量,不及乱”,并提倡“饮酒以不醉为度”。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肉不能多吃,吃肉要有个限度,不然容易觉得腻,而喝酒是可以没有限度的,但一定要保证自己不喝醉,不失礼。

 除了自己不能喝多,古人也提倡不要强迫别人喝。清代阮葵生所著的《茶余客话》中写道,“饮宴若劝人醉,荀非不仁,即是客气,不然,亦俗也。” 意思就是酒宴中劝别人喝酒,就算你态度客气,也是非常不仁义的。

 自己不能喝多,也不能强行劝酒,让别人喝多,除了这两点,古人还提倡,喝酒最好不要在晚上。明代作家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古人饮酒有节,多不至夜。”古人认为在夜里喝酒最容易违反酒德,情不自禁做出一些难以描述的事情,影响社会风气。

 上面说到的这些,什么自己别喝醉,也不要让别人喝醉,最好也不要在夜里喝酒,都是古人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来的酒德主张。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古人也告诫人们要少喝酒。

 现代我们常会听到一句话是“喝酒伤肝”,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元朝名相耶律楚材就曾指着酒糟对酗酒无度的元太祖说:“这些铁器,都被酒腐蚀得这个样子,更何况人的五脏。这虽然是个比喻,不过我国古代名医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过,喝酒影响身体健康。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曾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意思是说长期喝酒的人,肠胃容易得溃疡,酒的燥热浸入骨髓,会熏蒸人体的筋脉,伤神损寿。

 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说:“空腹饮酒必患呕遂。”意思就是空腹饮酒会导致呕吐,所以古代人喝酒,一般都在中午后,而现在餐桌上往往先饮酒,再吃主食,这与古人饮酒方式大相径庭。

 元朝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指出,“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翻译过来是说喝酒要适量,喝多了就会伤害人的身体,改变人的原本的性格,过量饮酒或者嗜酒成性,甚至会危害生命安全。

 到了今天,虽然人们喝酒的时间更加随意,酒桌上的行为举止也不像古人那么一丝不苟,但是那种“宁可伤身体,不能伤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的强逼硬劝,多少还是有点有失风度。

 当代著名诗人,成都人流沙河,曾经模仿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写过一篇《饮酒铭》,文中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他认为的酒德:“饮不至醉,半酣即停;醉不至狂,微醺即醒;三杯通大道,一座讲文明”意思就是喝酒点到即止,不要喝到狂醉,酒席间最重要的是文明饮酒。

 正所谓:好花乘着半开时,好酒宜在半醉中。相比一醉方休、不醉不归的狂热,微醺之时或许才是品味一杯酒的最佳时刻。

 前面两期节目,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酒德和酒礼,这二者都是中国酒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酒德酒礼,其实还有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酒文化,那就是酒令,也就是一边喝酒,一边玩的游戏。

 不同于现在酒桌上单调的猜拳、划拳,古人可比我们会玩儿多了。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中国古代的酒令光是类别就多达726多种!

 这些丰富多样的酒令有哪些呢?《舌尖上的四川》,下一期节目,我们就来学学古人酒桌上那些玩儿法吧~

请点击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本节目取材于《四川省志•川酒志》,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喜马拉雅FM联合打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彭家益 《舌尖上的四川》音频创作团队

主播:荣红红 邱 博

审稿:牛 淼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