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童年的春节‖姚福康

作者:姚福康(四川省合江县人,中共党员,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2-03 17:00:54 浏览次数: 【字体:

童年的春节

文/姚福康

无论我们飞多远,这世界上总有一块地方让我们无比牵绊,让我们不顾一切地去回望去畅想,那就是家。那里有生养自己的土地,那里有开心快乐的童年。

——题记

童年的春节是从一首民谣里走来的:“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真好耍,调羹舀汤汤,筷子搛嘎嘎(肉)。”

在这首纯朴的民谣中,我们贴上了山里最有文化的老先生写的春联:“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没钱买灯笼,没钱买鞭炮,春联上的每一个字都像一轮太阳,将山里人的眼睛照亮。

在这首快乐的民谣中,我们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年夜饭。饭前,父亲会把菜肴、酒杯、碗筷摆上桌子,敬天敬地敬祖先。这是一次心灵的叩拜,也是对中华文明的虔诚叩拜,让春节变得如此厚重,如此具有仪式感。

一年仅能吃上几顿的猪肉和白米饭如期端上餐桌,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将我们的胃填得幸福满满。然后,一家人围坐在火坑旁“守田坎”(守岁),大人讲过去的往事和今年的收成,小孩讲今年的成绩和明年的憧憬,其乐融融。家,在这一刻变得那么柔情蜜意,那么幸福美好。“守岁”,诠释了“家”的全部含义。

童年的春节是在一个“拜”字中完成的。一个“拜”字连接着尊重,连接着关怀,连接着大山里千年不变的情感表达。

初一早上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上新衣给父母和长辈拜年,父母和长辈打发“压岁钱”。孩子们作揖磕头,祝福虽然简单,但拜的是一份尊重和敬意;大人们打发的压岁钱虽然很少,有时只有几角钱,但打发的是未来和希望。

吃过“圆宝(汤圆)”,我们要和大人一起去自家的坟山祭拜祖先。在一座座坟前,我们虔诚地叩拜,乞求祖先保佑四季平安、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我在一柱柱香里与祖先对话,在追根溯源中找回自己的血统。

然后,我们带着简单的礼物去给亲戚、邻里、朋友拜年。每到一处,他们都会把自己做的粑粑、糖果和一壶老鹰茶摆上桌子,大家坐在一起唠嗑,这叫“摆茶”。“摆茶”摆的是家长里短、陈年旧事,也摆生活的艰辛和未来的期盼。浸润在老鹰茶里的亲情、友情、乡情,以水的姿态漫流,山村的情调渐次变得柳暗花明。

童年的春节是在快乐里度过的。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丰富的内容,每天都有无限的快乐。

“扫财门”的来了:“左扫左发财,右扫右发财,臭虫跳蚤扫出去,金银财宝扫进来”。“打莲花闹”的来了:“柳呀柳连柳,荷花一朵莲海棠花”。耍狮子的来了,炸爆米花的来了,卖麻糖杆的来了……童年的春节没有“春晚”,但大家都过得那么开心、那么恣意,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滚铁环、掺陀螺、拍纸板、划甘庶、打水漂,还用我们稚嫩的小手一起数天上的小星星。春节,我们在故乡的山水间,用快乐悠扬出一串缤纷的音符。

正月十五的月光总是那么明媚,我们趁着月色去“偷青”(采摘别人家的菜,不准带背筐和菜蓝,只能徒手拿)。偷的是一份开心,偷的是一份调皮,偷的是大山里传承了千年的传统习俗。春节,就在那枚圆圆的月亮以及月亮下人们抱着的几捧青菜里结束了。大山里的生活,再次恢复往日的平静。

有些东西,就像自己的衣服,无论怎么洗,它都有自己的味道。童年的春节是简单的,却又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就像父亲用快乐和忧愁泡的那坛梅子酒,将山里的春节一次次灌醉,至今仍让我沉醉在那样的时光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姚福康(四川省合江县人,中共党员,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供稿:知见诗社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