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汪文智 ‖ 家宅之秘:寻找西康(四)
家宅之秘:寻找西康
(四)
汪文智
刘文辉
西康家宅的意象,来于雨城彩虹桥南端崖壁上的题记:带砺河山。
在中国文化中,河与山有特定的指代,那就是黄河与泰山。题记中,将黄河视作身上的腰带,把泰山比作家里的磨刀石,这样的气度,算得是豪杰所为了。因此,当一些人在讨论着这题记究竟是刘文辉亲笔还是他人代为时,我想插一句,这好像刘文辉青春时的精神风景。
刘文辉从13岁虚报年龄进入成都陆军小学,然后西安陆军中学、北京陆军第一中学,直至1916年,21岁的他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一路顺风顺水,美丽的人生风景助长了他的精神自信。
一个在外省读了书的青年回到家乡总会有些意气风发,趾高气扬,刘文辉就是这样。他依托着川系老资格刘湘,联络起新的保定校友,仅10年,就由一名上尉参谋升到了24军的军长,拥有了足够的军力。这时,川南、川西都成了他的势力范围。在迅速完成了实力的膨胀后,刘文辉踌躇满志,立志要统一四川、控制西南,进而问鼎中原。他积极扶持王家烈打回贵州,当上了贵州省长;鼓动胡若愚回云南同龙云抢夺地盘,并由此建立起他们的西南联盟,然后……这一欲念在他1928年当上四川省主席后变得愈发强烈。
然后是悲剧上演。刘文辉宏大的志向在1933年触礁沉没了。他在同侄儿刘湘8个多月的鏖战中败下阵来。中原变得遥远,甚至是依赖其夫人向刘湘喊话“你要把你幺爸整死嗦”,才获得家族亲情,在边远的西康存活下来。
尽管有这样的歌曲在唱着:“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但从山巅掉落深渊,这打击也太大了,刘文辉心气不再那么高昂,但也没有颓唐,一西藏高僧给他算命说:“你的生命从40岁开始。”而这正是他目前的年岁。这是对他生命新的耕作。他开始了新的选择,思考起治康前辈赵尔丰、傅崇秋等的未竟事业。
刘文辉提出了治理西康的“一二三四五六七”纲领。首先是“一个目标”,就是要化边地为腹地,使西康的政治、经济、文教、交通、生产、生活,同步发展,力争赶上内地各省市。
这谈何容易。
不断变幻的历史在改变着刘文辉,铿锵豪情的他逐渐成为了“多宝道人”。他“茶烟经济”的收入始终没忘记向中央政府部门进贡;他皈依佛法,在府中设立经堂,还聘请喇嘛到家里讲经布法;他利用当地袍哥作为他的“准军队”抵消军统特务的渗透与骚扰;他甚至同共产党建立起联系,将中共的电台安在了苍坪山下自己军队一个旅的司令部里……
世界复杂,人也就复杂起来。
想起了里尔克的诗:他把自己的存在向圆形转变/向它伸出成熟的手臂。我不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场景下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他说出了“转变”一词,而且说出了向圆形的转变竟是一只成熟的手臂所为。
刘文辉举起成熟的手臂,却冷落了年少时的诗情与豪迈,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生命的无奈?
今天,有许多人在西康这条河流边踟蹰,意欲打捞点至今还没被阳光照射过的水滴,我和很多人一样,盼望着看到它们。
(全文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汪文智(四川雅安)
供稿: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