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大熊猫音频>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1:04

【方志四川•大熊猫音频】方志四川 ‖ 熊猫篇 第2集 大熊猫的生活(上)

发布时间:2019-03-26 10:49:24 浏览次数:1044 【字体:

音频:成都广播电视台  主播: 罗鹏

大熊猫既不属熊,也不是猫,而是一科一属一种的独特物种。作为国宝级别的大熊猫受到众多人的宠爱,不是因为它的地位高,而是那呆萌的样子超级吸粉。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熊猫逐渐形成了适应生存的形态特征。大熊猫黑白分明,身体圆滚滚、毛茸茸,虽然这样的颜色在森林里十分显眼,但在雪地里却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厚密的皮毛看起来软萌,实际上却相当粗糙,油脂性很重。不过这身装备却能帮助大熊猫保持体温,防止雨水渗透,让它适应寒冷阴湿的气候。

 大熊猫生就一张明星脸,圆盘大脸上的黑眼圈像一副墨镜,掩盖了它小眯眼儿的缺点。这眼睛虽小,功能却很强大。“大熊猫的瞳孔和猫相似,是纵裂状的,这比圆瞳孔更易于调节光线,在夜间活动时能够灵敏地反映光线的变化。”

 大熊猫体长大约1.6-1.8米,站起来有一人多高。成年大熊猫的体重大约80-120公斤,它们四肢粗壮,行走缓慢,看起来像个笨拙的傻大个却又不失灵巧。它们不仅可以用嘴咬到自己的尾巴,还可以在浓密的竹丛中行走自如而不发出声响,高兴地时候它还会灵活地翻跟斗,让我们见识“滚滚”的顽皮样。如果受到惊吓,它们便会迈出高频小碎步,一溜儿急速小跑,迅速消失在丛林中。

 别看我们的“滚滚”身体圆胖,但爬起树来毫不含糊,拖着笨拙的身躯,用四肢抱着树干慢慢往上爬,小心翼翼,大头左右摇晃着一直向上。从树上下来的时候也像个怕摔跤的孩子,头依然向上,抱着树干慢慢往下退,离地有一米多高时,敏捷地纵身跳下。 

 大熊猫雌雄难辨,单从外形上很难看出它的性别,尤其是没有成熟的幼仔,就连动物学家都难以分辨出来。短短的尾巴像个茸球儿,通常贴着身体将自己的隐私部位保护起来。它们的脑容量小,骨架笨重,和几十万年前几乎一模一样,这在动物界极为罕见,是世界公认的活化石。

 大熊猫凭借自己呆萌的颜值俘获了很多人的心,到了四川,许多不远千里前来的游客都要一睹大熊猫的萌样。

 大熊猫怕热不怕冷,也从不冬眠。它们喜欢居住在环境安静、离水源较近、食物丰富、竹林密度适中、有高大乔木分布的沟尾平塘、河谷以及平缓的坡地。

 “大熊猫主要是吃高山竹类。因为竹子适宜温暖潮湿的气候,所以大熊猫习惯在气温10摄氏度左右、湿度在70%-80%的环境中栖息,再上它们怕山谷风吹,长期生活在深山密林,所以有一个‘竹林隐士’的雅号。”

 大熊猫说它呆萌无公害,源于他们性情温顺,与世无争的性格。生性孤僻的它们,总爱独居生活,彼此间很少交往。到了发情季节,它们会通过叫声和不同的气味来引诱异性。不过你可不能欺负它们温柔如猫,为了争夺交配对象,雄性大熊猫之间也时常会发生激烈的打斗。

 大熊猫具有典型食肉动物的牙齿,不过它却是个素食主义者。海拔1800米到3200米范围内的各种竹类植物都是它们喜爱的美食,比如岷山山脉的缺苞箭竹、糙花箭竹、青山箭竹、巴山木竹,邛崃山脉的拐棍竹、冷箭竹,凉山山脉的方竹、筇竹等。每天取食的食物质量可达10—20千克。

 大熊猫吃竹子和他的生存密切相关,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的黄治高级工程师是这样说的:它是可以吃肉的,但是它有意识地选择了以吃竹子为主,我觉得这是它适应自然的表现。跟它远古同时代的很多物种都灭绝了,而它能够存活下来,就是因为它吃竹子。

 大熊猫总是在边走边吃边拉的游荡中度过每一天,十分的悠闲自在,这和四川人悠然自得的生活调性不谋而合。每当走到一处长势很好的竹林时,大熊猫就会找个岩坎或者是找棵大树背靠坐下,然后凭借敏锐的嗅觉去闻身边的竹子。只要闻出哪根竹子鲜嫩可口,就侧着头把竹子咬断,用手拖过来开始大快朵颐。

 大熊猫吃竹子是不细嚼的,因此它拉出来的橄榄型粪便全都是由三四厘米长、外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竹子咬节组成。而且虽然它们吃素,但它们的消化系统却依然保持着食肉动物的特征,所以竹子里的大量纤维素和木质素都无法消化,加之竹子的营养价值低,所以大熊猫每顿都必须吃大量的竹子才能维持体能消耗。一只成年大熊猫一天大约要吃二、三十公斤竹子。如果只吃鲜嫩的竹叶,每天的量也不低于10公斤。

 在偶尔缺乏食物的时候,大熊猫会吃豹子吃剩的动物肉或者一些被盗猎套捕致死的野猪、毛冠鹿等动物尸体,也曾有吃蛇和竹鼠的记录。有时它们还会游荡到居民区,吃一些玉米秆、南瓜、四季豆,甚至会偷吃猪饲料来充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