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 古诗和古书中的“四川方言”
请点击上方三角形收听音频
上茶喽!听众朋友们,网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大型广播专题《四川方言》。我是浩岷。《四川方言》,今天我们要来说一说古诗和古书中的“四川方言”。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句:“蜀语初闻喜复惊,依然如有故乡情。”古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蜀语是汉语的源头之一,是四川人的骄傲。
《四川方言》,今天的节目我们循着古诗、古书中的记载,去寻觅四川方言在千年发展史中的点滴踪迹。
1500年前,古蜀方言中有一个有趣的词“豆逼”,不过,这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逗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吾在益州,与数人同坐,初晴日晃,见地上小光,问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贤就视,答云:‘是豆逼耳。’相顾愕然,不知所谓,命取将来,乃小豆也。躬访蜀士,呼粒为逼,时莫之解。”意思就是说,古代四川人把一粒豆子,叫做“豆逼”,而“逼”则跟“粒”一样,是计数词语。
东汉《说文解字》中记载:“蜀人呼母曰姐”,就是说当时的四川人,把母亲叫作“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语言的融合,在四川,母亲是“妈妈”,姐姐才是“姐”。到目前,四川仍有少数地方称母亲为“姐”,如广元、广汉、威远、西昌等地(只是其中一种对母亲的称呼)。那是因为当地受到的外来冲击不大,方能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土部》中曾记载,“蜀人谓平川曰坝”。明代李实《蜀语》中说,“平原曰坝”。所以,在蜀方言中的“坝”字的意义,从南北朝到近代,再到现在都没有发生变化。 “坝”这个词为四川人所熟知,运用相当广泛:“河坝”“院坝”“坝坝舞”等等。
隋代无名氏的诗《绵州巴歌》中,使用了“白雨”这个词,“扬平山,撒白雨”。“白雨”,意指暴雨、雷雨,这是中上古时期的蜀方言,在唐代时,成为文人的惯用词。杜甫曾在《寄柏学士林居》中写道,“青山万里静散地,白雨一洗空垂罗。”李白《宿鰕湖》一诗曰:“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
李白是四川江油人,他有首词里面有一句:“寒山一带伤心碧”, 秋天的山峦 铺洒着一片碧绿苍翠。有诗词专家考证说,“伤心”在这里是“很、非常”的意思,不是“让人伤心”。现在四川话里也有“笨得伤心”的说法。
在汉代,四川人已经喜欢用叠音词,常常用“丁丁儿”“点点”“些些”等叠词表示“少”的意思。“外面下起了麻麻雨。”这里的“麻麻雨”就是指比小雨更轻微的细雨,而在古代,四川人直接叫“细雨”为“雨毛”。
在四川农村,有一个词叫“撵”。“撵鸡”“撵山狗(猎狗)”。这里的“撵”,是“赶”“追”的意思,沿用至今。
成都有地名“水碾河”,外地人不知,读成“水展河”。水碾,是以前脱去谷子、麦子糠壳的作坊,也可磨面粉、米粉,用水流作动力。成都平原多河流,借用水力,节省人力。
清代的学者傅崇矩在《成都通览》一书中做过统计: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但是到了后来,大家已经都说着一口成都腔(湖广话)。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不断的影响、融合、消亡、再造的过程中,最适合表达的语言得以流传。
比如,如今四川人把温度达到100℃的水,称为“开水”“沸水”,与普通话说法无异,但是在南路话,把它叫作“滚水”,形象地表示出沸水翻滚的状态,这是保持古代的说法。南路话把老太婆叫做“老娘子”,把张某人的妻子叫“张先生娘”,听起来就像宋元时代的语言。湖广话多用“儿”作词尾,南路话多用 “子”。例如:星星,成都话叫“星宿儿”,南路话叫“星宿子”;豆角,成都话叫“豆角儿”,南路话叫“豆巻子”;麻雀,成都话叫“麻雀儿”,南路话叫“麻雀子”。冬天烤火,以前用烘笼,成都话叫“烘笼儿”,南路话叫“火提子”。
与眼睛有关的很多动词,比如“眨眼睛”的“眨”,“瞠目结舌”的“瞠”,“眯眼睛”的“眯”,古代蜀语都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词语与普通话不同,比如 “彩虹”叫“虹(音杠)”。也都沿用至今;还有的人物称谓,古蜀语的叫法和现在也一样,比如“地主”“伙计”“亲家”“恶少”“雇工”等,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
如今在四川人的日常交流中,“你个瓜娃子!”瓜,是“傻”的意思。其来源的解释至今不能确定。它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句子。用四川话念出来,如果语气不同,含义迥异,可褒可贬,有一种活色生香的感觉。事实上,“瓜”这个词的用法并不是四川所独有,甘肃、陕西、青海等地的方言都用到了这个词。
南宋时期的陆游,曾由南郑(今陕西汉中)前线调回成都,他在诗文中记载了“老子”一词的用法,现在不少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老子”,古蜀人早就在用了,《后汉书·韩康传》中就记录了这个词,其意为:对人的自称。证明这个词汇在四川至少延续了上千年。而四川眉山人苏轼21岁时出蜀,将蜀语带到海南,至今尚有影响,被称为“东坡话”。
所以历史上的蜀语是有着自身特点的地域语言,它与先秦时期的周语、秦语、楚语、宋鲁语、吴越语一样,是华夏通语,也就是今天汉语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汉语一支非常重要的地域方言。秦汉时期,蜀语甚至与秦语一道,成为汉语中重要的地域方言之一,是四川人的骄傲。
结束语: 一样的四川人,不一样的四川话,《四川方言》,让你在鲜活接地气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天府文化独特的魅力。 特别鸣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方言研究中心和周及徐教授对节目的精心指导! 更多精彩内容您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 方志四川或者故事882。 下期再会!
《四川省志·方言志》封面
本节目取材于《四川省志•方言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研究所、成都故事广播FM88.2倾力制作,联合打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顾问/审听:周及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四川省语言协会副会长,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四川省汉语方言保护工程首席专家)
审稿:周亚欧(四川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撰稿:申 焱 刘 心
主播/制作:李申建(播音名:浩岷,成都理工大学广播电视在读硕士研究生)
统 筹: 陈 奎
制片人:罗 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