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集:四川方言童谣
【童谣,一边念,一边画:从前有个丁老头儿(鼻子),养了两个儿(眼睛),三天不吃饭(额头),围到锅边转(脸),买了三跟葱(头发),用了三毛三(耳朵),买个大冬瓜(身体),用了八毛八(扣子),买了两根油条(脚),用了六毛六(手)。】
一边念着这首童谣,一边照着词儿,画着画,一个活灵活现的丁老头儿的头像就大功告成了。
各位听众,各位网友,欢迎收听《四川方言》节目。我是浩岷。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就从成都童谣中来充分感受成都话的魅力与乐趣。
【童谣: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 ”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
过年过到十四五,揸口馍馍臭豆腐。
正月正,耍龙灯,龙头转,龙尾跟。
青羊宫、真热闹,糖油果子三大炮,有的人在哭有的人在笑,哭的为了包包掉,笑的买了糖油果子三大炮。
正月有个春,嫂嫂去看灯。看的啥子灯?看的狮子和龙灯。猪猪灯、牛牛灯,还有莲灯和幺妹灯。嫂嫂脚又小,骑个马马灯。
藏猫猫,钻洞洞,走板板,过桥桥。一走走到城门洞,翻过坎坎赶花会。青羊宫,吃凉粉,嘴巴辣个红圈圈。三大炮,胀肚儿,回来买个风车车。】
过年啰!这几首成都童谣,充分融化着老成都过年的风俗。老成都过年花样多,人情浓,放开吃,敞开耍。应景而生的许多童谣,正是老成都过年的‘年历’。
从腊八开始,在成都,除了家家户户准备年货,洒扫屋子,装饰街铺,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谣,就从大街小巷孩子们的口中开始唱出来;轻快欢乐的调子,带入了对春节浓浓的期盼。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骑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吃汤圆,汤圆吃得多,胖娃屙坨坨。”(还有其他版本)
孩子们一唱,你就知道,春节真的快要到了。一首首童谣就像在一代代成都人的心里扎了根,终生难忘。
【童谣一、一二一,爸爸不买米,饿死你!妈妈不买菜,把你拿去卖!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黑老要关门。
金瓜瓜,银瓜瓜,田头瓜棚摘瓜瓜。瓜瓜打倒小娃娃,娃娃痛得喊妈妈。
包包散、包包散,回去不让妈妈看。】
老成都的童谣是孩子们的启蒙语言,一字一句里的“土话”中,透着的是老成都的生活气息。而成都的童谣精妙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不少童谣是和游戏关联的。在成都,女生小时候跳橡皮筋时会念着一首童谣:
【小汽车,滴滴滴,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这首童谣和橡皮筋的游戏完美地融为一体,深入每个小女生的记忆里,那么美好。
【“虫虫虫虫飞,飞到外婆家,吃了外婆一根蒜苗一根葱,外婆气得打倒中,虫虫虫虫飞,飞到外婆家,吃了外婆一棵菜,吃得外婆喊乖乖。”】
这首童谣是家中的长辈唱给小朋友听的,边念边还有左右手的手指相碰或者分开的动作,让小朋友的手指也在童谣中灵活起来。
成长中的孩子会坐上长辈的大腿,被长辈拉着双手,仰着身体下一次腰,拉起来,这时也有一首应景的童谣:
【扯锯还锯,家婆门口有本戏。请外孙来看戏,没得啥子给他吃——牛肉包子夹狗屁。】
逗得孩子咧嘴笑,长辈们还要连着说上好几声:屁屁屁屁屁……
【推磨,摇磨,推豆腐,赶晌午,娃娃不吃冷豆腐;推磨,摇磨,推豆腐,赶乡场,娃娃不吃冷糖糖。
老婆婆,尖尖脚,汽车来了跑不脱,扑通一声跳下河,河里有个鬼脑壳。
清早起来不新鲜,心想成都耍几天,一出东门天涯石,二出南门五块砖,三桥九洞石狮子,青羊宫内会神仙。】
这一首首成都童谣记录着老成都的童趣和风土人情,是一定要用地道的成都话,才能完美表现出其中的韵味。纯真无忧的童谣,是老成都人儿时温暖的记忆,更是成都话历史的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言童谣,值得我们记忆和传唱,延续成都的城市记忆和城市文化。
结束语
一样的四川人,不一样的四川话,《四川方言》,让你在鲜活接地气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独特的魅力。特别鸣谢四川师范大学周及徐教授对节目的精心指导!更多精彩内容您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方志四川或者故事882。
下期再会!
本节目取材于《四川省志•方言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研究所、成都故事广播FM88.2倾力制作,联合打造。
方志四川•音频电台
您还可以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上期回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顾问/审听:周及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四川省语言协会副会长,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四川省汉语方言保护工程首席专家)
审稿:周亚欧(四川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撰稿:申 焱 刘 心
主播/制作:李申建(播音名:浩岷,成都理工大学广播电视在读硕士研究生)
统 筹: 陈 奎
制片人:罗 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