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第6集 天府之国奠基者李冰(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05 18:11:22 浏览次数:408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6集

天府之国奠基者李冰(上)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6集横图

­水是生命之源,世界文明无一例外发源于水。然而,水诞生了文明,同时又在毁灭着文明。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就是一条变幻无常、神鬼莫测的河流,它孕育成都平原,衍生江源文明,同时又泛滥成灾,旱涝无常。尽管大禹和蚕丛、柏灌、鱼凫、望帝、丛帝等古蜀王为岷江的治理殚精竭虑,但因为客观原因,岷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蜀人依然时常过着“几为鱼鳖”的悲惨生活。直到秦朝时期,一个名叫李冰的治水能人横空出世,修建了名震千年的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一跃成为享誉中外的“天府之国”。《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天府之国奠基者李冰的故事!

都江堰,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以其精妙的设计、完美的规划、合理的布局以及简便的取材,在世界水利史上独树一帜,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瑰宝!然而,正如长城的修建不是为了参观游览,都江堰的修建,最初也不是为了四川盆地的农田灌溉。那么,秦朝为何会着手这一浩大的水利工程呢?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王国平老师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原因:【录音:秦国灭蜀的战略目的是为了伐楚,而要把蜀地的粮食、士兵和武器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伐楚的战场上,就需要岷江改道,流经成都,进而勾连长江。可以说,都江堰的修建最初是源于战争的需要。】

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将司马错以雷霆之势征服了巴国与蜀国,将它们纳入秦国版图。随后,秦国在蜀地设立了郡县,并将秦国的老百姓迁移到这里,以巩固其战略地位。鉴于蜀地在统一大业中的关键作用,秦国大力发展蜀地航运,以便迅速调动军队和物资,实现“浮大舶船以东向楚”的战略构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秦国任命了精通天文地理的李冰为蜀郡太守。而李冰也不负众望,他不仅成功治理了水患,还将蜀地变为了秦国强有力的大后方。

有意思的是,李冰虽然建造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但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他的记载却异常稀少。他究竟生于何时何地,是秦人、晋人还是蜀人,至今仍是个谜。而在我国现存的典籍中,关于李冰事迹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中。司马迁在公元前111年实地考察了都江堰,并用62个字概括了李冰的成就:“於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司马迁著史严谨,惜墨如金,他介绍的李冰,只有官衔和名,连他的姓氏都未提及。直到班固撰写《汉书·沟洫志》时,在“冰”字前加上了“李”,这个足以辉耀千古的治水者才拥有了完整的姓名。

后来又过了两百多年,到了东晋时期,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才对李冰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李冰带领众人修建都江堰的故事。据此书记载,除了都江堰外,李冰还主持了多项水利工程,包括分穿羊摩江,在青衣江凿平溷崖,在灌县通文井江以及在什邡高景关石亭江“导洛通山”等。这些记载内容丰富,地域跨度广泛,显然是基于充分的资料搜集而成的。

1974年3月3日,在都江堰内江河床安澜索桥段下方,人们从4.5米深的地下发掘出一尊完整的石像,这一发现引起了整个水利界、文化界和考古界的轰动。这尊石像高2.9米,肩宽0.96米,厚0.46米,重约4.5吨。它的造型简洁质朴,神态安详从容,双目平视前方,嘴角微扬,透露出淡淡的微笑。石像身着秦代官服,双手自然垂放于胸前,显得格外庄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石像的两袖和衣襟上,刻有浅浅的隶书题记,共计三行三十八字。题记中明确记载:“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袖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右袖则是“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玠水万世焉”。这些文字不仅揭示了石像的身份与制作背景,更为李冰作为都江堰创建者的历史事实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如今,这尊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石像被安置在都江堰伏龙观内,供无数游客前来参观瞻仰,感受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与魅力。

公元前256年,李冰开始着手修建都江堰。岷江出山口那片广袤平原,迅速成为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现场,参与修建的民众多达十万人。而李冰,这位兼具蜀郡太守与卓越工匠双重身份的领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项伟大工程的总设计师。

在世界古老水利工程的璀璨星河中,古巴比伦的纳尔-汉谟拉比渠和罗马的人工渠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便是比都江堰晚建五十年的郑国渠,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干涸断流。而都江堰水利工程却延绵千年在今天依然灌溉着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这样一座仅凭凿子、榔头、长锸这些简单工具修建,用石、土、竹、木这些质朴材料铸就的水利工程,在经过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之后,依然能够长盛不衰呢?

下一期《历史名人故事》,我们将继续与您分享治水天才李冰的故事,为您揭晓这一奇迹背后的奥秘!

本文参考书目:

《巴蜀史志》

《四川历史名人读本》

《李冰传》

《史记》

6集竖图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