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集 ​词圣苏轼(1)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22 08:45:10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23集

词圣苏轼(1)

­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3集-词圣苏轼1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3集-词圣苏轼1

中国古代社会行至北宋中叶,迎来了一个文化全面复兴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均涌现出众多光耀史册的杰出人物。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而苏轼则是巨人中的巨人,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无人能及。《四川历史人物故事》,今天就与大家讲述“词圣苏轼”的传奇人生。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布衣,但到了父亲苏洵这一代,家族中开始有人做官。当时,四川地区经济繁荣,教育事业也迅猛发展。苏轼和弟弟苏辙自幼便以父亲苏洵为师,接受了广博而深厚的文化教育。苏轼少年时,便已立下“兼济天下”的宏伟志向。

公元1056年春,苏轼首次离开家乡眉山,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前往汴京参加科考。这一年,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主考官,他力主以自然之笔抒发真挚情感,希望能扭转当时盛行的空洞浮华的文风。在阅卷时,欧阳修被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刻的文章深深吸引,不禁拍案叫绝,他原打算将此文列为榜首。但由于试卷糊了名,他担心此文出自自己的门生曾巩之手,为避嫌便将其降为了第二名。待拆去糊名的纸片后,才知道原来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的。由此,苏轼一举成名。此后,欧阳修多次表达对苏轼的赞赏之情,说此人“善读书、善用书”,并预言苏轼的文章日后必将独步天下。他甚至将苏轼视为文坛下一任领袖。朝中重臣如韩琦、富弼等亦对苏轼青睐有加,皆以国士之礼相待。

然而,正当苏轼春风得意准备一展抱负时,家中突传噩耗,母亲不幸离世。苏轼闻讯,急忙返回家乡,为母守丧。三年之后,年仅二十三岁的苏轼重返京城,参加由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并一举夺魁,入列“制科三等”。在宋朝开国百年的历史中,获此殊荣者,苏轼之前仅有一人,而他的弟弟苏辙亦名列前茅,获得四等佳绩。发榜之日,宋仁宗龙颜大悦,对曹皇后笑说:“朕今日为子孙后代觅得了两位未来的太平宰相!”

公元1061年,苏轼以京官大理评事的身份出任凤翔签判,由此踏上仕途,开始了他长达四十年的宦海生涯。凤翔一带与西夏接壤,边境冲突频发,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诸多困扰。再加上此地自然条件恶劣,灾荒时有发生。一年夏天,渭河河水猛涨,苏轼亲赴河边视察汛情,目睹了妇人之子跪在河边痛哭的惨状。询问之下,他得知官府为图便利,不顾百姓安危,强令他们在洪水肆虐的季节运送竹木,导致无数百姓命丧黄泉。苏轼听闻此事后,立即命人向受灾家庭发放救济粮米,并赶回衙署向太守宋选反映情况。宋太守表示他曾就此事上书朝廷,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应。苏轼并未因此放弃,他亲自考察水情,制定良策,随后上书宰相韩琦。韩琦读后认为他言之有理,当即上奏朝廷,成功修改了相关法令,允许百姓自主选择运送竹木的时间,并加强了安全保护措施。消息传至凤翔,百姓欢呼雀跃,对苏轼感激不已,亲切地称他为“苏贤良”。此外,苏轼还在凤翔疏浚东湖,兴修水利,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当时的他,虽初入仕途,却已展现出果敢而又理性的能臣风范,因此政绩斐然。

公元1065年,凤翔任期届满,苏轼返回汴京。宋英宗久闻苏轼大名,有意破例晋升他为翰林学士,却遭到了宰相韩琦的婉拒。韩琦认为苏轼是国之栋梁,日后必成大器,因此晋升程序不可省略,以免日后成为政敌攻击他的把柄。于是,苏轼依照惯例参加了学士院的考试,并顺利进入史馆任职。然而,就在他仕途渐入佳境之时,家中却接连传来噩耗。先是妻子王弗因病离世,次年四月,父亲苏洵也撒手人寰。苏轼兄弟从京师出发,历经数千里水路跋涉,终于将父亲的灵柩送归蜀地安葬,完成了父亲落叶归根的遗愿。

公元1068年,苏轼再次离开故乡眉山,此后他再未踏足那片养育他的土地,蜀中的山水只能成为他心中永恒的梦忆。待苏轼与苏辙重返汴京,时局已大变。宋英宗驾崩,太子赵顼即位,即宋神宗。这位年轻的皇帝雄心勃勃,决心改革弊政,他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依其建议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核心机构,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就此拉开序幕。新法以理财与整军为核心,旨在富国强兵、遏制土地兼并、堵塞利益漏洞,将商品经济之利归于朝廷。苏轼虽在早年对策中已显露改革弊政之志,但他与王安石的改革理念却大相径庭。简而言之,王安石主张激进变革,力求颠覆旧制;而苏轼则倾向于温和改良,倡导在维护祖宗法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王安石意识到苏轼将会是自己强有力的政敌,于是将他调任至开封府担任推官,意图以繁重的事务束缚其手脚。不料,苏轼不仅妥善处理了各项事务,还未耽误议政。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就经济、军事及变法提出独到见解,可惜这些意见都未被神宗采纳,变法依旧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于是,在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苏轼主动请缨赴外任职。神宗皇帝遂任命他为杭州通判,此后他又在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历任知州,长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苏轼充分展现了他的治理才能与亲民之心。在杭州,他协助知州修复钱塘六井,巡察各县,赈济灾民;在密州,他监督蝗虫防治,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秋税,并倡导收养弃婴,救活婴儿多达千人;在徐州,他更是亲率军民抗击洪灾,修筑堤防,保护城池,并开发石炭资源,促进地方经济。无论身处何地,苏轼都以一位心系百姓、勤勉尽责的父母官形象,赢得了民众的深深爱戴。

在繁忙的政务间隙,苏轼还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作品。杭州西湖的旖旎风光、钱塘江的澎湃潮汛、天目山的清幽秀色,皆化作他笔下灵动的诗篇,激荡着文人墨客的心田。而密州的苦寒生活和剽悍民风,则激发了苏轼的英雄情怀,推动他突破传统,改革词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新纪元。在徐州,苏轼更是将诗与画巧妙结合,创作了一系列题画诗,通过绘画品评抒发自己的艺术见解,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而在湖州,他将对前任知州文同的深切怀念,化作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传颂千古。

此时的苏轼,虽在朝堂之上遭遇挫折,但在文坛上却已誉满天下。天下士子无不仰慕其才华,纷纷慕名而来,渴望亲眼一睹其风采,更梦想能拜入其门下,成为他的门生。黄庭坚自遥远的大名府寄来书信,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秦观则亲赴徐州拜访。他们二人,与晁补之、张耒并肩,共同被后世尊称为“苏门四学士”。正如欧阳修当年所预见的那样,岁月流转,苏轼不负众望地成为了文坛新一代领袖。

本文参考书目:

《巴蜀史志》

《四川历史名人读本》

《中国文学史》

《苏轼》

《苏东坡年谱》
         《苏东坡传》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3集-词圣苏轼1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3集-词圣苏轼1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