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影像四川>详细内容

【影像】成都老照片的源头都在这里了

来源:读城 发布时间:2022-09-30 20:55:10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老照片的源头都在这里了

成都东门(迎晖门)城楼大约拍摄于1900年

近代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首先是大量西方人士拍摄了许多有关四川成都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的照片,为我们全方位了解近代成都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直接、更感性、更直观、更精准的认知途径。

本文将系统梳理从清末年到民国初期(1949年以前)拍摄的成都老照片,主要从图片的来源(摄影师/供图者)的角度来收集、整理,其中包含摄影师的生平介绍、与成都的关系、照片背后的故事等(信息不全则没有发出),是较为全面的成都老照片源头(清末年到明国初年)集锦。

一、伊莎贝拉·露西·伯德(Isabella Lucy Bird)

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最知名的旅行家之一,1981年成为她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首批女会员。她身形矮小,体弱多病,并不适合长途跋涉,但她执着于旅行和探险,并用文字及影像记录沿途所见所闻。1854 年,她开始第一次旅行,直到1901 年,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旅行,她的足迹遍布加拿大、美国、夏威夷群岛、日本、马来西亚、波斯、库尔德斯坦、摩洛哥、朝鲜、中国等世界各地。

100多年前,63岁的她只身云游中国,其中,1896年来到四川灌县,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和文字。

“从成都到灌县的大路,我走过了3次,要从6座美丽的牌坊下面穿过,牌坊非常精巧.饰有在松软的灰色砂岩上堪称绝美的深浮雕,这是我在远东见到最美的建筑群。”

灌县土地庙(1896)

都江堰二王庙彩绘梁架(1896)

灌县廊桥 (1896)

成都水磨坊(1896)

二、恩斯特·柏石曼 (Ernst Boerschmann)

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中国建设学教授,中国建筑摄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

1906-1909年,穿越中国12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皇家园林、宗教建筑和各地风情民居的珍贵照片。回国后出版《中国建筑和景观》等著作。由于历史变迁,大量的古迹或重建或荡然无存,这一论著已成为中国古建筑史领域无法逾越的丰碑,也成为中国摄影史上最杰出的景观摄影之一。

1908年,周游中国的德国人恩斯特·柏石曼来到供奉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二王庙后,记述说:“这个地方是中国最漂亮的一个庙宇......,这儿江河奔流,山峰挺立,清泉爽口,山峦叠嶂。殿堂和庙舍岿然屹立,在这乐园中居住着神灵和圣人。”

四川省 成都府 文殊院主殿

成都青羊宫八角亭

都江堰 从青城山俯瞰岷江

都江堰二王庙入口

1909年,都江堰二王庙正殿和香塔(恩斯特·柏石曼 摄)

三、罗琳·张伯林

罗林·张伯林(Rollin T.Chamberlin)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的地质学家汤玛斯·张柏林(Thomas C.Chamberlin1843-1928)唯一的儿子。

1909年,成都东大街(罗琳·张伯林 摄)

四、约翰·伯奇JohnBirch(1918-1945)

美国驻中国情报人员、上尉;协助安全转移安全转移,突袭东京后,在中国跳伞的陆军航空兵人员。

成都北门城隍庙(约翰·伯奇摄于1900年)

从南城墙上俯瞰成都南较场(约翰·伯奇 摄,大约拍摄于1900年)

成都一位汉族绿营某官员一家 (约翰·伯奇 摄,大约拍摄于1900年)

五、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

法国著名诗人、作家、汉学家和考古学家,也是一名医生和民族志学者,其一生与中国结下深厚渊源,也因书写中国而负有盛名。

他是一个不羁的生命,29岁开始写小说,31岁开始写诗,直至41岁,在故乡一片树林里神秘地死去,至今尚不知死因,使得他的生命成了谜团。他深深根植于法国汉学家的谱系中:老师是头号大腕沙畹,同门的师兄弟有伯希和与亨利·马伯乐,他又与诗人圣琼·佩斯、克洛代尔为至交。他为兰波、高更写文章,并在后者去世后几个月赶到其居住的小岛,并收集到高更的遗稿。

1914年6月他拍摄的重点地区是四川,但在成都停留的并时间不长,大约只有半个月。期间,只拍摄了文庙和青羊宫等不多的几个地方,但留下的影像都非常珍贵。

成都府文庙棂星门及泮桥(1914年,谢阁兰 摄)

成都府文庙大成殿 (1914年,谢阁兰 摄)

成都府文庙大成殿香炉 (1914年,谢阁兰 摄)

六、威廉·埃德加·盖洛(William Edgar Geil)

美国著名旅行家、人文地理学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

盖洛认为:“李冰留下的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不仅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四川省的地理环境和水路交通,而且这个质量优异的工程经历了许多世纪的风雨考验”。他将对都江堰的所有感受统统写进了1911出版的人文地理图书《中国十八个省府》。

民国初年,四川咨议局(盖洛 摄)

七、“植物猎人”厄勒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厄勒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是英国著名植物学家。

哈佛教授亨利·威尔逊评价成都是“全中国最好的城市”。

1899至1911年,威尔逊先后四次来到中国西部考察 。他在四川境内考察时主要选择了两条线路。一是陆路,从巫溪、云阳、开县(现属重庆市)到宣汉,经达州、巴中、仪陇、阆中、盐亭、三台、金堂到成都。二是水路,从湖北宜昌由长江经重庆抵宜宾,再沿岷江经乐山到成都。

到成都后,他又先后从两个方向进入川西,一是从成都启程,经什邡、绵竹、安县、北川、平武、松潘、茂县、汶川、都江堰返成都;二是从都江堰出发,沿卧龙、小金、丹巴、康定、泸定、汉源、乐山返成都。在长达十余年的考察期间,所到之处,威尔逊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详细记录了100多年前四川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晚清时成都关帝庙(威尔逊 摄)

清末武侯祠一角 (威尔逊 摄)

八、魏司 Max Friedrich Weiss

1899年,22岁的马克思·弗瑞兹·魏司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青岛的德国领事馆担任翻译工作。1905年,魏司以翻译身份来到成都,之后,魏司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成都和重庆。1907年成为重庆和成都领事馆的代理领事,1911年魏司正式成为四川的德国总领事。

在成都河畔野餐,是魏司夫妇和友人最爱的活动之一

20世纪初期,成都锦江码头(魏司 摄)

成都金马街的德国驻成都领事署内(1910年 [德]魏司 摄)

九、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

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是美国爱荷华州人,1879年6月8日出生,先后就读于伊利诺斯州市西北大学和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1910年6月同四川高等学堂签署了来川任教的合同,8月经日本到上海,10月抵达成都,那爱德的足迹遍布四川地区,他很喜欢用镜头来记录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留下了许多有关川西民间的风土人情,也为我们留下了青龙场的一个珍贵镜头。

灌县西北的梯田(1911年, [美]路得·那爱德 摄 王国平 供图)

灌县的农家小屋 (1911年,[美]路得·那爱德 摄王国平 供图)

成都北郊青龙场集市(那爱德 摄)

十、福尔曼·约

1930年代中期 成都春熙路上的行人和黄包车( 福尔曼·约 摄)

1930年代中期,成都,一群市民在春熙路车行门前围观运输客车(福尔曼·约 摄)

1935年,成都街头小吃摊(福尔曼·约 摄)

1930年代中期,成都蜀绣店铺的男孩 (福尔曼·约 摄)

十一、西德尼·戴维·甘博 (Sidney D.Gamble)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Gamble)是一位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出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是宝洁公司(Proctor & Gamble, P&G)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博(James Gamble)的孙子.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Gamble)

成都北大门

成都北门大街,可看到很多挑夫和独轮车夫

十二、卡尔·迈当斯(Carl Mydans)

卡尔·迈当斯(Carl Mydans) ,生于美国波士顿,1936年加入《LIFE》杂志担任摄影师,以摄影报道先驱者著称。

卡尔·迈当斯(Carl Mydans)

1941年,成都郊区茶馆里的两个茶客(卡尔·迈当斯 摄)

卡尔·迈当斯,1941年摄于成都龙泉驿镇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1960年划归成都管辖)把脉( 卡尔·迈当斯 摄)

1941年,简阳县龙泉驿代写书信营生的先生( 卡尔·迈当斯 摄)

十三、塞西尔·比顿

著名摄影师、服装设计师,曾凭借《琪琪》(1958)获得第3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师;凭借彩色片《窈窕淑女》(1964)获得第37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国摄影家之一。

1944年成都茶馆(塞西尔·比顿 摄)

成都,一名中国手艺人在制作美国国旗,他的身后分别挂着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苏联国旗

十四、海姆·阿诺德

成都,姐姐和弟弟(大卫·柯鲁克 摄,大约摄于1938-1940年间)

成都,在农舍里躲避空袭的人们 (大卫·柯鲁克 摄,大约摄于1938-1940年间)

十五、漆奇

1949年,人民群众夹道欢迎解放军进入成都市(漆奇 摄)

十六、尹东忠太

伊东忠太(1867年-1954年), 日本著名 建筑史学家。帝国大学工科大学(现在の东京大学工学部)卒业。工学博士、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伊东一生致力 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的研究,其著作包括《日本建筑研究》、《东洋建筑研究》、《见学记行》等。

1902年,伊东忠太在四川

他写道“林木参天、郁郁葱葱,内有池塘亭榭,景观如公园一般,可供游人在此休憩、饮茶、闲聊。昭烈庙建筑称不上出类拔萃,但美就美在林木、庭园浑然一体,极为协调。”

青羊宫佛道合一的布局也让他吃惊:“青羊宫系老子祭祠,其建筑规模之宏大,实是让人叹为观止。然老子本尊坐像被置于佛教式的须弥座上,老子坐像还见有佛陀塑像常见的背光,像前摆设亦是佛教常用的祭祀用具,还有道士敲木鱼诵经。”

除此之外,他赞扬了宝光寺、文殊院、昭觉寺、望江楼、杜公祠、古关帝庙等寺宇名胜。他对成都的繁庶印象深刻,赞叹说,在与海岸线相去遥远的中国腹地,能有成都这般近30万人口的都市,能出其右者的,也就只有美国芝加哥了,而城中更是能购买到各色商品。

成都北边的牌坊(伊东忠太 摄)

十七、山川早水

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3—7月,在四川高等学堂任教习的日本教师、著名学者山川早水对四川及成都进行了一次长达四个月的考察旅行。

回国后,山川早水撰写了二十余万字并配有一百五十余幅照片的游记——《巴蜀》,该书于1909年由日本东京成文馆出版,将日本人对四川的了解推向了高潮。

《巴蜀》是目前流传至今关于清代四川最宏大的游记,也是我国民国以前几千年来部头最大的一部关于四川的游记,但是这部作品长期湮没于书海,使得我们连第一个用照片向海外推介都江堰的摄影师是谁都无从知晓。

从玉垒山脚下欣赏安澜索桥(1905年, [日本]山川早水摄 ,王国平 供图)

索桥、分水鱼嘴和二郎庙远景(1905年, [日本]山川早 摄,王国平 供图)

十八、关野贞

日本建筑史家、东大教授,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存而为人所知。

他在中国建筑考察与实地考古方面是一位先驱,一生前往中国十余次。

1910年为东大教授,其间,进行平城宫址的研究,之后被授予工学博士。1910年始,屡次进行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古建筑调查,并致力于保护,1920-1928年,以重要佛教寺院为目标,在中国做了五次长期调查,注意到了古建筑自身的发展。

十九、戴谦和(Daniel Sheets Dye)

戴谦和(Daniel Sheets Dye)1888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美国顿利生大学理学博士。1908年来华,在上海沪江大学供职一年后来到华西协合大学,任规划委员会主席,是建校元老之一。后历任物理学教授、理学院院长等职,在华西协合大学工作长达四十年,直到1948年退休回国。

1908年10月26日,24岁的戴谦和在上海沪江大学供职,一年后来到成都华西坝,在此度过了40年。这位康乃尔大学硕士、顿利生大学的科学博士被川西平原的人文风情深深地吸引。

成都华西坝(1929年,戴谦和 摄)

成都城墙之上(1935年,戴谦和 摄)

二十、庄学本

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

1934年至1941年,独自奔走行摄于土司割据、盗贼横行的西南山地与西北荒野,拍摄万余张照片,书写近百万字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1941年举办西康影展,20万人次前去参观。

重新发现庄学本是学界公认的几十年来中国影像史学重要收获。《西行影纪》旨在全面梳理这位“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传世之作,为读者找到最好读本。

都江堰(1934年,庄学本摄 )

俯瞰庄学本住宿的离堆公园和伏龙观(1934年5月23日,庄学本 摄)

二王庙大门(1934年,庄学本 摄)

二王庙门口(1934年,庄学本 摄)

二十一、孙明经

孙明经(1911-1992),中国纪实摄影、纪录电影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科教电影的先驱,电影高等教育的开山宗师、电化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11年10月31日出生于南京市,1992年11月16日在北京市病逝,山东掖县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和摄影家协会第一届理事、文化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编委、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理事。

1939年,孙明经到达成都,任教华西坝。从1939年初到1946年初,孙明经虽然参加了国内外的一些考察活动,但其工作和生活的大本营主要在成都。在《孙明经西康手记(1939—1944)》里,附录部分有抗战时期孙明经在成都摄影活动相关记录。

1945年8月11日,孙明经自拍成都锦江疏散桥下市民在江中纳凉

1946年1月,孙明经拍摄成都锦江望江楼码头,抗战胜利了,金陵大学第一批复原南京校园人员乘船东去

1939年5月,成都华西坝华西联大校园(1939-1946年,金陵大学等七大学在该校园内, 孙明经 摄)

1946年2月,四川成都,华西联大时事讲演会(孙明经 摄)

二十二、威廉·迪柏

美国飞虎队,正式名称为美籍志愿大队,简称AVG,又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成立,由美国飞行人员组成的空军部队,在中国、缅甸等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对日作战。1941年12月7日,陈纳德率志愿大队第1中队和第2中队来到昆明。20日志愿大队初战告捷,昆明各报相继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志愿队此战一举成名,被称之为“飞虎队”。

成都南河(锦江)(威廉·迪柏 摄)

成都街头的绸缎庄(威廉·迪柏 摄)

艾伦·拉森和威廉·迪伯,是两个美国小伙子。他们大学期间应征入伍,被派往远东,加入了陈纳德率领的第14航空队,也就是原先的飞虎队。他们随盟军转战昆明、重庆、成都、杭州、上海,用手里的相机和家中邮寄来的珍贵柯达彩卷,拍摄下当时的中国。后来,他们的照片在中国结集出版,于是有了这一本《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的照片集。

二十三、托马斯·钱伯林

托马斯·钱伯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1843-1928)(也翻译为张柏林)为美国著名地质学家,生于威斯康星州东部的小镇比洛特(Beloit),1866年毕业于比洛特学院,并留校执教数年,后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1893年,钱伯林应邀组建芝加哥大学地质系,并任系主任。

钱伯林对于中国的兴趣至少不晚于1901年。是年,他致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William Harper),建议芝加哥大学加强与中国合作,以地质帮助中国,招收中国留学生,培育地学人才,助其开发自然资源,造福国家与人民。

考察团在四川观音桥客栈,中间两人为钱伯林父子

二十四、阿诺德·海姆

阿诺德·海姆(Arnold Heim)生于1882年3月20日,是瑞士第一位女医师玛丽·海姆·弗格特林(MarieHeim-Vögtlin)和地质学家阿尔伯特·海姆(Albert Heim)的儿子,他在苏黎世学习了地质学。从1908年到1911年以及从1924年到1928年,他在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私人讲师,然后在1929年至1931年在中国广州的中山大学任教授。

1929年8月24日,都江堰

1929年8月19日,都江堰附近偶遇的路

二十五、有容像馆及私人像馆

1904年,梁笑山在黄花馆街(今锦江区华兴上街市消防大队的对面)创办了自己的照相馆,取名为“有容照相馆”,这是成都第一家名副其实的照相馆,另外,还有吴焯夫在成都桂王桥南街开的“涤雪斋照像楼”(画肖像)。

二十六、华西老照片

在晚清民国时代,有大量的外国人来到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工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

明国初,华西协和大学学习解刨学的学生

民国时,华西协和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

来源:读城

来源: 读城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