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影像四川>详细内容

央视10套7月24日晚播出《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芦山篇

来源:“央视科教” 发布时间:2019-07-24 15:50:35 浏览次数: 【字体:

CCTV-10

2019.7.24 20:50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 芦山篇

芦山篇 预告片

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这座以本地山川为名的城镇,升为“卢山”县。后又更名为大渡县、泸山县。明洪武六年(1373),这里正式改称芦山县,并一直延续至今。

      汉代文物之乡

芦山县博物馆内,珍藏着9000余件文物,其中以汉代文物闻名海内外。这里远离中原,可汉代文物之多却令人惊叹。

仅11具圆雕石兽就占了全国汉石兽总量的一半以上。

石阕、石棺等汉代石刻,更已成为稀世珍宝。芦山因此被誉为“汉代文物之乡”。

这一座石棺是1942年在芦山县沫东镇石羊上村出土的。组织发掘的是当时的西康通志局主任任乃强。石棺由整块红砂石雕凿而成,因安葬着东汉上计史王晖,被称为王晖石棺。

芦山县的东汉石刻馆内,矗立着一座汉阙。在汉代,阙经常作为墓穴的大门,阙的建筑规格代表着墓主的身份等级。

我国现存的汉阙不到30座,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这个石阙的墓主,是东汉时期的官员樊敏。

樊敏碑上的碑文,用柔中带刚的汉隶刻录,受到历代金石家的推崇。《碑帖叙录》一文评价此碑:“石质粗,锋铓多杀,无以定其笔法之高下,而一种古穆之气,终不可灭。”

这具已经炭化的汉木马藏品,出土于芦山县思延乡清江四组杠头坎汉代墓葬群遗址,是芦山现存唯一一件汉代金丝楠木雕刻的随葬品。

这尊外观酷似汉代石兽造型的木雕,被命名为“独步中华”。

       峥嵘岁月 红军精神长存

1936年1月,四川苏维埃政府在芦山成立。芦山成为红色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仁加坝石家沟的苏家大院,是当年红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朱德总司令就在这里办公。

红四方面军在此逗留长达108天后,再度北上。

撤离前夕,一位名叫彭家模的红军军官,目睹红军将士血洒疆场的场景,悲愤难当,写下一首24行的长诗:

“别了,我的故乡,离情别恨,莫缭绕我的征裳,国泪乡愁,莫羁绊我的戎装。我要,先踏上妖氛弥漫的战场,把我的热血与头颅,贡献给多故多难的党、国与故乡...”

悲壮深情的诗句展现了他誓死长征,奋勇杀贼,报效党和国家的决心。

据统计,红军两大主力先后两次在芦山过境、屯驻。芦山成为红军长征途中驻扎时间最长的一个县。在这里,红军共计筹粮150余万公斤,1300多名芦山儿女参加红军队伍,其中绝大多数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血捍长空 抗战到底

这是一张拍摄于1937年的全家福,坐在地上的青年名叫乐以琴, 这是他从军前与家人的合影。不久之后,这位帅气的飞行员就为保卫南京而牺牲,这张照片也成为乐氏家族最为珍视的一张合影。

在乐以琴入伍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争取民族生存,宁可让我的身和心永远战斗、战斗,直到最后一息!我爱我的父母,但我更爱我的国家,更热爱我全民族。

1937年在拍摄完全家福之后,乐以琴从成都新津机场驾机直飞芦山,向日夜思念他的亲人们投下了告别的最后一封家书,以表保家为国,为乐氏家族争光,血捍长空,抗战到底的决心。

1937年12月3日,日机攻击南京,当时中国空军已经损失殆尽,但乐以琴无所畏惧,单机迎战数十架敌机,直到坠机阵亡。

“我决以鲜血洒出一道长城,放在祖国江南的天野。”这是乐以琴从军时所立下的铮铮誓言,他用自己的青春与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2014年9月1日,乐以琴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

      四十八台竞胜罢 满城歌舞乐中秋

八月彩楼

隆平气象民情绘,

锦绣乾坤月色浮。

四十八台竞胜罢,

满城歌舞乐中秋。

——清·胡联云

清人胡联云这首《八月彩楼》描绘了当年芦山花灯演出时的盛况。

芦山花灯的渊源, 可以追溯到古代巫术活动。它的念白,唱腔,步法,可以追寻羌族传统祭祀仪式的影子;在与汉文化的不断融合中,这种表演又最终确立了以汉语为载体的演唱形式。

2006年,包含芦山花灯、芦山庆坛在内的八月彩楼会,被正式列入四川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守望相助 重建家园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大半个中国感到了震颤,这场里氏7.0级的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其中,芦山县以龙门乡受灾最重,99%以上房屋发生垮塌。

震后,灾区救援工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进展顺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赶到芦山指导救灾,并提出了芦山救灾重建的新模式。

据统计,灾区一共成立232个村民自建委员会,履行选房址、监质量、集建议、理纠纷等一系列职责。

在张兰坪所在的白伙村,村民自建委员会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提出透明公正的分房程序,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同。

在村民们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崭新、美丽的白伙新村从废墟之中拔地而起。

历经千年,芦山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依然坚实而柔韧。生息于此的人们,在地震的废墟上守望相助,诠释着家园二字的全新内涵。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芦山篇》

播出时间:7月24日 20:50

来源:“央视科教”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 “央视科教”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