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旺苍:米仓山下端公戏熠熠生辉 坡地变梯田红色精神传承
CCTV-10
2019.7.30 20:50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 旺苍篇
旺苍篇 预告片
南北朝时期,宋武帝正式在旺苍设置了兴乐、嘉昌两县,此后历朝历代名称建制屡变。唐代在此修筑百丈关,屯兵驻守。
随着时代发展,人口增加,清雍正年间在百丈关设置了巡检司。当地民众在百丈关以东重新寻找了一处名为“旺苍坝”的河坝修建集镇。
到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广元县令张赓谟主修《广元县志》成书,其中记述道:“旺苍坝日日为市,为广元四十八场之景,有城市之象。”
至此,古道遗珠几经沧桑,最终以“旺苍”为名,翻开了全新的篇章。
米仓山:大自然沧海桑田的见证者
与别的山区尖峰耸立相迥异的是,在米仓山,大多数的山峰浑圆平钝。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两座并立高耸、形似大鼓的鼓城山。在当地的传说中,这是会“择时而鸣”的“天鼓”。
1979年,重庆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研究人员周世武与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共同组织了一支“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考察队”,来到了旺苍的大山中寻找并发现了恐龙化石。
1982年9月,周世武再次带队来到这里,一次性发掘了20多具恐龙化石,其中最大的恐龙长20余米。
台湾水青冈,国家二级保护濒危植物,虽然以宝岛台湾为名,但是如今,只有在米仓山才有如此大面积的生长。它们对研究水青冈属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有难以估量的科学研究价值。
2006年2月,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开凿出一条条连通外界的道路。在这些如叶脉般生长的古蜀道中,有一条从陕西宁强出发,翻越米仓山,贯穿旺苍全境,直至重庆,这便是“上通秦陇、下达蜀川”的米仓古道。
距旺苍县城仅3千米的灵溪沟至何家垭古道是全国罕见的米仓古道遗存,当年培修整治道路的“修路碑”完整保存至今。
中国梯地建设最好的地方
在旺苍县高阳镇鹿渡村,错落有致的梯地、整齐划一的茶园、宽阔平整的道路沿着山坡绵延而上。
这片被世界水土保持专家诺雷斯称赞“中国梯地建设最好的地方”,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却是一块土地贫瘠、乱石嶙峋的坡地,它有一个贴切的名字——大茅坡。
1990年10月,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千年的大茅坡。人们炸开山坡,清理出一层层的梯地;就地取材,将满山乱石垒砌成一道道石墙。
历经了4个寒暑,大茅坡人挖填土石38万立方米,垒砌了超过3万米的石墙400道,建成了高标准水平梯田600亩。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在全国树起了一面旗帜,创造着“千车万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夺高产”的时代奇迹。
端公戏:戏曲活化石
端公戏,这种集音乐、舞蹈、说唱、诗词、戏曲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以特殊的文物价值被称为戏曲活化石。
《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写道:“旺苍端公戏,传说是由黄帝宫廷巫傩祭祀歌舞演变而成的傩戏。是上古先民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旺苍民间传统戏剧。”
2018年7月29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专程到旺苍展开调研,并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
红色精神 代代传承
1933年初,为打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红军从鄂豫皖苏区入川来到了米仓山下。随后,红军将士英勇奋战,粉碎了蒋介石、田颂尧的“三路围攻”。为巩固胜利成果,总结斗争经验,红军在旺苍木门镇召开了为期6天的重要会议,史称“木门会议”。
木门会议之后,川陕革命根据地迅速壮大,革命的火种播撒在了这片群山之中。不到10万人口的旺苍,便有1.2万人参加了红军。
1933年2月,根据地筹建了苏维埃工农银行。
这个隐藏在深山之中的四合院,便是当年日以继夜生产苏区货币的红军造币厂。
红军造币厂以货币为武器,在看不见硝烟的经济战线上斗争。它和前方奋战的红军将士一样,为突破敌人的经济和军事封锁,壮大川陕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朽功勋。
毛泽东曾如此评价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东河小学的前身是1876年在旺苍北街建立的清江书院。1933年,时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刘瑞龙同志,在东河小学的基础上开办了红色学校,培养革命骨干,传播革命火种。2011年,这座百年小学又多了一个新名字——“刘瑞龙”红军小学。
刘瑞龙
旺苍红军城是全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遗址点最多的红军遗址群之一,城内分布有川陕苏区及红四方面军党政军重要领导机关遗址多达31处。
今天,在这片被红色精神灌溉的土地上,勤劳朴实、勇敢坚毅的旺苍儿女,用智慧与汗水,找到了一条通往美好明天的大路。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旺苍篇
播出时间:7月30日 20:50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