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10套9月23日下午播出《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苍溪篇:苍溪,寻乐书岩延续一方文脉 军民一心灯戏唱腔悠长
CCTV-10
2019.9.23 16:52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
四川卷 苍溪篇
发源于秦岭深处的嘉陵江流经这里时,鱼跃碧潭、树浓夹岸,苍翠而成溪,秦汉之际便有苍溪谷之称,据《太平寰宇记》记载: “宇文周以县属阆州,四年移理曲肘州,今县即是也……因县界苍溪谷为名。”
苍溪县因此得名,于西晋初年设县。除却南北朝时曾短暂并入汉昌县,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这片青山绿水始终以苍溪为名。
全国罕见清代洞穴式书法艺术宝库—寻乐书岩
嘉陵江以西不远的东青镇的回岸山腰上,隐匿着一座国内罕见的清代洞穴式书法艺术宝库——寻乐书岩。
整个书岩分三层,大小石室共七间,面积达470平方米,均为山崖石壁上人工开凿而出。
一旦置身于山洞,便恍如进入了一个穿越时空的书法展厅。行、楷、隶、篆,几乎所有可以题刻的地方,均镌刻着大大小小的书法作品共计152幅,计19600余字。
字大者70厘米见方,小者宛如钮扣,包括了郭尚先、许槃、李嘉秀、林春元等清代21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在其中一间石室,道光皇帝的授业老师、四川名儒李嘉秀所题的“回岸洞天”四个大字,圆润浑厚,四壁满刻的书法作品将其环绕其中,更显气度非凡。在旁边的石室里,还有石雕、壁画几十处,技艺精湛、美不胜收,均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贾儒珍,苍溪县岳东镇人,他少时游学成都,遍访名师,博通经史,并通过做生意累积了不少财富。1840年,当贾儒珍回乡看到这个石室后便决定出资扩建,从最初的两间扩大到了今天的规模,并起名“寻乐书岩”。
军民一心 “陆上行舟”
“只曾见过水上开船,有谁能闻陆上行舟”。这句至今仍旧流传在苍溪的民谣,折射出的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战役和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取得了反“六路围攻”的胜利,紧接着,他们将要打过嘉陵江,向川陕甘发展,配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北上。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已封锁嘉陵江沿线,并收缴了所有船只。无桥无船,形势陡然严峻。
1935年初,红军在王渡场的密林里成立造船厂,并在宋江进行水上练兵,为渡江北上悄悄地做着准备。
为了做到绝对的隐蔽,老百姓和红军趁着夜色往返于20公里的山路,手抬肩扛,一步一步爬坡上坎、穿越山岭,硬是将这些木船送到了苍溪塔子山附近的嘉陵江边,这便是“陆上行舟”的由来。
1935年3月28日夜,嘉陵江战役打响,突击营的战士乘坐着木船,悄无声息地划向对岸。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战斗,一举占领了对岸阵地。24天后,南起梓潼、北到川甘边界,纵横三百里的土地上红旗漫卷,恢宏的强渡嘉陵江战役胜利结束。
灯戏唱腔悠长
在苍溪县档案管里,一本乾隆年间的苍溪老县志,记载着这样一句话:“上元放花灯,演灯戏。”这段文字是四川官方文献,关于灯戏的最早记载。
这种饱含着苍溪人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戏曲,因为旧时戏班子游走于城市、乡村、院坝之间,昼夜不停地表演,晚上灯火通明,故名“灯戏”。
在古时,山区交通不畅,游走于各地的灯戏班子为山间的人们带去了几乎唯一的娱乐方式,造就了灯戏从古至今繁盛的基础。即使在电视、网络大行其道的今天,仍旧有160多个戏班子遍布于苍溪。在闲暇时唱戏、听戏,是苍溪人一直不变的生活习惯。
川北灯戏之苍溪县
“产村融合” 创新发展
苍溪县人民政府根据运山镇的成功实践,顺势而为、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家各户建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渔塘、小药园的“五小”农业发展形式,并为之取了一个贴切的名字——庭院经济。
庭院经济的模式,让苍溪农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8%上升到了58%,由此形成的“苍溪经验”在20世纪90年代向全国推广,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为全国农民的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在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凭借“大园区+小庭园”的思路,依靠着数十个农业综合园区和近4万个户办庭园,苍溪再一次走在了全国“产村融合”发展的前列。
嘉陵江水诗意灵动,连绵群山安详宁静。
在动静从容之间,苍溪,将带着这份喜悦,勇往直前,把更为壮美的诗篇写进明天。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苍溪篇》
播出时间:9月23日16:52
来源:央视科教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