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影像四川>详细内容

央视10套今日播出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 ‖ 西昌:丝路天灯 照亮礼义之州 攻坚克难 铸就中国航天梦

来源:央视科教 发布时间:2020-01-19 15:04:10 浏览次数: 【字体:

CCTV-10

2020.1.19 15:38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 西昌篇

西昌篇 预告片

丝路天灯 照亮礼义之州

礼州作为西昌首镇,在西南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带动下,商贸繁荣,文化昌明。

当地传说,明万历年间,一队客商在深夜抵达礼州,不慎将马匹和货物掉落深沟,礼州百姓自发前来救援,经过一夜的努力,马匹和货物全被救出。

这件事触动了礼州人,从那以后,古镇的制高点便出现一座灯阁,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就会点亮油灯,高悬的“天灯”,为穿梭在崇山峻岭中的马帮与客商指明了方向。

岁月更迭,400多年来,礼州人心中,这盏象征礼义的“天灯”从未熄灭,它照耀着过往的行人,也将善行义举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攻坚克难 铸就中国航天梦

西昌地处大凉山腹地,地形隐蔽,水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8℃,气候变化小,一年的日照有300多天,几乎没有雾天,交通、通信条件便利,具有“天然发射场”的优越条件。

自1982年正式启用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便成为我国首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从西昌完美升空,时间分秒不差,首次实现了“零窗口”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的一个奇迹。

此后,中华民族的探月之旅正式启航。嫦娥二号、三号和四号等我国所有探月航天器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现了“零窗口”发射,西昌不仅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也赢得了“中国探月港”的美誉。

凉山之鹰 展翅腾飞

西昌战役解放了西昌地区及毗邻县城21座,为大凉山地区废除奴隶制度,完成民族改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坐落在泸山北坡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一座反映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馆内收藏着彝族文物四千余件,陈列展厅再现了大凉山地区彝族奴隶社会的原貌与丰富多彩的民俗。博物馆对研究彝族的历史、人文等都具有很高的参考和佐证价值,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

广场上,一座名为“凉山之鹰”的大型雕塑格外夺目,展现了彝族人勇武刚强的性格,与奔向美好未来的英姿。

洞经音乐 穿越时空 重焕生机

邛都洞经音乐融合了儒家礼乐以及民间音乐的元素,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在邛都洞经古乐团副团长韩定祥的家中,收藏着许多洞经音乐的古谱,这些古谱在韩家已经传承了上百年的历史。

每到周末,邛都洞经古乐团都会在西昌古城的大通楼前进行公益演出。

2019年,在西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邛都洞经音乐在西昌学院开展了进校园活动。

敬畏自然 开拓创新

西昌的东西河地区,有一片广袤的森林,它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典范”。这就是中国最大的飞机播种造林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东西河飞机播种林区。

从2009年起,西昌市政府不断投入资金,分期推进邛海湿地恢复工程,使邛海水域面积恢复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34平方千米,还建成了全国大型的城市湿地公园——邛海湿地公园,改善了环境,拉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引领下,从2006年起,西昌迎来了“黄金十年”的发展期,逐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西南小城一飞冲天,2016年,西昌市经济综合实力跃升至四川省县级城市第1位,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85位。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西昌篇》

播出时间:1月19日15:38

来源: 央视科教

来源: 央视科教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