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影像四川>详细内容

中国影像方志︱资中:沱江逶迤,润泽千年文脉 碧血丹心,情系家国教育

来源:央视科教 发布时间:2021-06-24 11:07:43 浏览次数: 【字体:

CCTV-10

2021.6.24 23:16

《中国影像方志》 四川卷 资中篇

文昌武盛 山水胜景镌刻历史传奇

在张大千的思乡之作《资中八胜》中,三幅都与沱江相关。相传上古时期,资中一带常受洪患。尧的第九子“资”协助大禹治水,最终消除了洪灾,舜便将这片土地封给了资。在资的治理下,沱江延伸出数十条支流灌溉着这片土地。为纪念资,百姓们将沱江唤作“资水”,沱江中游的这片土地被称为“资中”。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西汉王朝在此设置资中县,成为资中建县的开端。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设资州后,今天的资中一度成为资州的治所驻地。

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的资中文庙不仅祭祀孔子,还纪念一位叫苌弘的蜀人。

“碧血丹心”的苌弘赋予了沱江忠义刚正的气节,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资中人的精神追求。资中在南宋时期曾走出一位状元赵逵,因严词拒绝权臣秦桧的收买,被载入《宋史》。

苌弘化碧、忠肝义胆的精神气节,和沱江水一起,润泽着资中的文脉,丰富着蜀地的传奇。

致力教育 清末状元播下崇文青苗

骆成骧铜像、文字记载

在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里,完好保存着100多年前这位从资中走出来的晚清状元对四川教育所倾注的心血和努力。

辛亥革命后,教育部下达了取消高等学堂的决定。为了将高等学堂延续下去,骆成骧不顾禁令,在1913年2月和7月,又招收了两届正科新生共213人,为四川大学的开办打下了基础。

《四音辨要》

潜心摸索多年后,骆成骧终于完成了这部便于识字者记忆的《四音辨要》,书中使用了大量贴近百姓生活的四川方言词汇解释字义,足见骆成骧对文化普及的用心良苦。

重龙山

从资中建县起两千多年来,资中文风绵延。而终其一生教书育人的骆成骧以一己之力,影响了整个巴蜀地区。他亲手播下崇文重教的青苗,沐浴着春风雨露,成长为一代又一代巴蜀栋梁。

盐业小镇 爱国激情见证风云岁月

已有1700多年的罗泉镇,古称“罗泉井”,因数以千计的盐井开发在清朝繁盛一时。

福音堂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为抵制清政府向列强出卖筑路权,四川保路同志会成立,并提出“破约保路”的宗旨。全川各地应声而动,各州县纷纷成立“保路同志会分会”。

为推进保路运动走向胜利,同盟会员龙鸣剑等人决定在资州罗泉井举行“攒堂大会”,商讨武装起义事宜。

胡范渠书楼

罗泉青年胡范渠,出身于盐商世家,受父辈的影响喜爱读书和藏书,家中修有一座藏书楼。当胡范渠得到开会的消息,立即将书楼腾出作为筹备会的场所。

在藏书楼召开筹备会后,四川民间帮会组织哥老会的领袖,以及同盟会成员共20余人聚集福音堂,经商议决定组织同志军,利用保路名义,开展反清武装斗争。此会一开,几天之内,周边各地都打出了起义大旗,形成了20万同志军合围成都之势。

罗泉古镇

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缅怀革命先驱们的功绩,上世纪90年代,福音堂和胡范渠书楼等遗迹,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如今,罗泉会议会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泉豆腐 移民产物礼赞家乡丰物苗

曹素芳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泉豆腐的代表性传承人,家中祖辈种下的大黄豆,用当地井水浸泡。依据数十年如一日积累的经验,曹素芳制作的豆腐“细、白、嫩、绵”。

清朝时期,罗泉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不仅大大提高了制盐的效率,也让罗泉人找到了用盐卤制作豆腐的奥秘。

定居重庆的资中籍作家海清涓为长篇小说《罗泉井》,曾多次来到罗泉古镇。

在罗泉老街上,海清涓循着香味,找到了儿时的美食“豆腐包子”。

豆腐包子

豆腐包子的做法并不难,却十分考验豆腐的细腻程度与弹性张力,而只有罗泉的豆腐才能做出地道的豆腐包子,这不仅是罗泉井盐和大黄豆结缘的美食,更是保存在罗泉人心中的味觉记忆。

资中木偶 守正创新焕发时代新生

长绸舞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长绸舞》是资中木偶剧团的保留剧目。红绸飞舞间,木偶的“嘴、眼、鼻眉、颈、手、脚”活动自如。灯光下,演员与木偶在动作和表情上的同步,展示了人偶合一的演出功底。

胡海

改革开放以来,日益丰富的文娱活动让地方传统戏剧受到冲击。2006年,胡海出任团长,面对资金和人才的短缺,剧团开始走上改革创新的道路。

资中木偶剧团大胆尝试,撤掉传统木偶戏的帷幕,让演员从幕后走向幕前表演,揭开了木偶戏的神秘面纱。

造型制作历来都是木偶技艺的“命脉”。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艺人们改良制作出身高在90厘米左右、体重仅1.5-2.5千克的中型木偶,实现了舞台演出的飞跃。

唐友民

被称为“木偶艺痴”老艺人唐友民,凭借三十多年来对手艺的执着和热爱,制作出了“人偶同台同变”的惊世之作——变脸。在这个剧团的压轴之作中,木偶具有“吐火”、“变脸”等功能。

一次次地创新让已有百年历史的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与时俱进,一大批创新剧目漂洋过海,让传统的地方戏从蜀地小城资中走向了世界。2014年,中型杖头木偶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保护 传承文化绘制未来胜景

杨祖垲在文庙

老人名叫杨祖垲,曾是资中县博物馆的馆长。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特殊时期,资中文庙面临被毁坏的风险。为保护珍贵的匾额,杨祖垲进行了冷静周密的应对。一块块珍贵匾额得以保存至今。

王家祠、王兵工作场景

建于清朝时期的铁佛镇,留存着众多古老的客家建筑,王家祠是铁佛镇客家文化的代表建筑。资中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王兵,正带队验收王家祠的抢险排危维修工程。

“护遗产,兴古城”,是每个资中人的信念。如今,为进一步开发铁佛镇旅游资源,资中县政府已将南华宫、普贤禅林石坊、禹王宫等多处文物古迹规划成古建筑群落进行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的理念引导着资中走上全域旅游的发展之路。

让家乡越来越美是每一个资中人的心愿。这支由各个年龄段的环保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常年行走在资中的大街小巷,正如半个世纪前张大千笔下的资中八胜图一样,当代资中人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着城市文明的资中胜景。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资中篇》

播出时间:

6月24日 23:16

来源:央视科教

来源: 央视科教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