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影像四川>详细内容

【巴蜀英烈】从涪陵走出的红军高级将领杨克明‖冉启蕾

作者:冉启蕾 来源:《重庆政协报》2021年8月10日第3版 发布时间:2022-05-03 20:48:53 浏览次数: 【字体:

从涪陵走出的红军高级将领杨克明

冉启蕾

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克明(1905—1937),本姓陶名正,1905年2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涪陵县云集乡(今属重庆市长寿区)一个农民家庭,1921年就读省立涪陵第四中学。因积极参加童庸生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被吸收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克明烈士

1927年春,根据地下党组织安排,杨克明化名洪涛尔,到丰都县城、高家镇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派遣,杨克明在涪陵、丰都、石柱等县组织农民起义,开展武装斗争。

1930年4月7日,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在涪陵罗云场正式成立,后转战多地,打土豪分田地。杨克明奉中共涪陵县委指示,携带大量医药和枪弹去劳军慰问,后留在红军队伍中,担任宣传队员。他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红军“不纳租、不纳粮、为穷人打天下”的主张,帮助他们组织农协会。后提任二路红军游击队二大队一中队队长。

在任中队长期间,杨克明率领三个分队,跟随主力,转战于涪陵、丰都、武隆、石柱等地,为争取武装力量、建立苏维埃政权等作出了成绩。1930年7月,红军在丰都暨龙整编,将两个大队合并为一个纵队,杨克明任第一中队队长。

一次,丰都、彭水等县团练武装千余人,乘浓雾偷袭我军驻地,情况紧急。杨克明率队配合赵启明、陈静、周晓东等带领的各路人马向敌人发起反攻。二路红军在向忠县行军拟与三路红军会合途中,遭到强敌围困,于石柱鱼池坝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队伍损失很大。杨克明等冲出敌人层层包围,在石柱和忠县邻界的蒲家场会合,与赵启明、邓止戈等转移到三路红军游击队,不久也遭到失败。

组建川东游击军第二支队

1930年冬,受党的指派,杨克明到四川省营山县农村秘密开展革命斗争。他化装成一个生意人,人称“杨布客”,出没于营山安化场等地,使安化周围的绿水、安固、双河、消水、柏林、骆市等村镇农协会相继恢复建立起来,革命烽火越烧越旺。1931年夏,杨克明任开江县广福乡支部监委,参加组建川东游击军第二支队。

1932年夏,四川省委决定将梁山中心县委改为梁(山)达(县)中心县委,调杨克明任书记,领导宣汉、万源、开江、梁山等县的工作。在此期间,杨克明着重抓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健全各县委领导机构,充实领导班子,发展党员,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增强党的战斗力。经他努力,达县很快建立了由他兼书记的党的特别支部,宣汉等地党的组织也相继恢复建立。这些组织成了农村革命活动的坚强堡垒,为日后迅猛发展起来的川东游击武装打下了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同时,杨克明还非常重视党的思想建设,自编自刻了秘密油印刊物——《战鼓》,作为中心县委的机关刊物,宣传共产主义,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川东游击军的斗争。为培养革命骨干,适应游击区迅速发展对党的领导和干部的需要,中心县委还在赵家山、关帝庙以办学生补习班为名,举办党员训练班,为农村工作培训了一批骨干。

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杨克明在达县的几个乡里,几天内就组织了几千人参加游击队,在整个川东地区不到10天时间武装起来的游击队达3万余人。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

担任红军高级将领

1933年11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成立,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委。1934年4月,在反“六路围攻”作战中,红33军在万源罗文坝、长坝一带负责万源方向涌泉寺的防御任务。由于张国焘不顾事实,诬说杨克明指挥作战不力,把他从火线上撤下来。杨克明含着眼泪对当时曾在一起作战的魏传统说:“尽管我此去凶多吉少,但我还是为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战斗结束后,杨克明被张国焘撤去红33军政委职务,调任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内务部干事,不久,又任中国工农红军33军补充师政委和独立师师长。

王维舟塑像(宣汉县地方志办公室 冉奎 摄,方志四川 供图)

1936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33军与红五军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杨克明任军政治部主任。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党中央将红五军、九军、三十军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地区。

1937年元旦拂晓,董振堂、杨克明率领红五军3000余人,一举攻占甘肃省高台县城。此时,五军一部和9师、三十军分驻于临泽县城东南之沙河堡、倪家营子等地,高台与主力相距较远。正当我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庆祝高台解放的时候,马彪、马步青、韩起禄等乘我高台守军力量薄弱,且与主力配合困难之机,纠集2万余反动势力,对高台县城进行层层包围。1937年1月12日,敌以约5个旅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对高台发起攻击。杨克明、董振堂镇静自若,认真组织防守,与敌在城外激战7昼夜,在与占绝对优势和拥有精良武器的敌人的激战中,伤亡较大,弹药消耗严重,被迫退入城内坚守。

《血战高台》雕塑(李红军 摄,图片来源:中国甘肃网)

1937年1月20日,敌全力攻城,血战10余小时,高台全城陷落。杨克明、董振堂以及13师师长叶崇林等红五军将士3000余人浴血奋战,除少数冲出重围绝处逢生外,大部壮烈牺牲,年仅32岁的杨克明也献岀了宝贵的生命。马步芳、马步青还惨无人道地将杨克明、董振堂、叶崇林等红军将领的头颅割下来,悬首示众,不让收尸,残酷至极。

甘肃省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杨克明烈士塑像(图片来源:中国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高台死难红军烈士、教育后代,当地政府修建红军烈士纪念馆,还专门为杨克明、董振堂等修了纪念碑。当年任红33军师长的王波专程到高台烈士纪念馆,痛悼忠魂,写下《哭高台》:“河西走廊觅故人,昔日红军何处寻?一片黄沙埋铁骨,高台陵寝哭忠魂。”

1957年,党和人民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后代,在甘肃省高台县为血战高台壮烈牺牲的红军指战员,修建了高台革命烈士陵园,并分别修建了董振堂和杨克明烈士纪念亭。杨克明烈士纪念亭的对联称其“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图片来源:长寿文明网)

致敬革命英雄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2018年,重庆市长寿区名人事业促进会制作了歌曲《杨克明赞歌》(杨顺民作词、官联荣作曲、重庆歌剧院歌配乐演唱)。歌词抓住红军高级将领杨克明的几个战斗事迹,勾勒出一幅感天动地的画面。音乐大气恢宏,充分表达了歌词的内核,烘托出英雄的高大形象,富有震撼力。

杨克明赞歌

词/杨顺民作词 曲/官联荣

演唱/重庆歌剧院 歌配乐

长寿山青水秀美,

养育英雄杨克明。

带领川东游击队,

跟着中央当红军。

爬雪山、过草地,

长征路上不停蹄。

过黄河、跨河西,

西征路上举红旗。

高台血战七昼夜,

英勇顽强敌畏惧。

寡不敌众献忠魂,

祁连山脉悲歌鸣。

啊,杨克明!

你的英名传千秋,

你的初心永不忘。

你为长寿争荣光,

龙溪河水为你歌唱。

来源:《重庆政协报》2021年8月10日第3版

作者:冉启蕾

视频提供:陈龙狮(老红军、八一将士、中央特科陈昌之子,十九大记者,全国两会记者,军挎记者)

来源: 《重庆政协报》2021年8月10日第3版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