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纪实微电影:三块弹片‖天一山人
纪实微电影:三块弹片
天一山人
编剧:天一山人
时间:2018年6月
地点:四川射洪
剧中主要人物表
林正才:抗美援朝志愿兵,炊事班班长,伤残退伍军人,享年86岁。
林高勇:林正才儿子,退休教师。
聂云华:林正才妻子,农民,享年82岁。
陈德万:抗美援朝志愿兵,伤残退伍军人。
李原华:抗美援朝志愿兵,伤残退伍军人。
五嬢:林正才姨妹,农民。
小敏:林正才孙女,公务员。
第一幕
室内,小雨
【林高勇眼眶湿润,看着桌上的三块弹片,一块一块地抚摸,仿佛抚摸着父亲稀疏的头发】
镜头回闪
【林正才躺在床上,林高勇抚摸着父亲的头发】
林高勇温柔地轻声:爸,爸,老爸。
林正才:儿子,你们都要好好的,我能活到如今这个岁数,都是捡来的,知足了。
林高勇:爸,捡来的?啥意思?
林正才:想当年,要不是我的两个战友将我从死人堆里救出来,我还能活到现在?
镜头回闪
第二幕
上甘岭战场
【空中飞机轰炸,地上大炮轰炸,炊事班长林正才率领一班战士挑着食物,在炮火中穿插】
【林正才右手炸伤,头部流血,肠子暴出,俯身掩护着食物,晕死过去】
【战斗结束,陈德万和李原华在死人堆里搜索】
【陈德万掀开压在林正才身上的死人,李原华将林正才的肠子送回肚子,两个人抬着他,在一片狼藉的战场上,颠簸前行】
陈德万呼喊:正才,正才。
林正才微弱地:死不了。
李原华破涕为笑:硬是天生有才。
镜头闪回
第三幕
林正才:儿啊,你看,要不是你陈叔和李叔将我从死人堆里救出来,我哪有机会见证你长大成人。
林高勇:爸,你当兵走时,我才半岁,还不会叫人呢。
镜头回闪
【射洪广兴,林正才家院子,清晨,晨曦初露,公鸡啼鸣】
【林正才背着背包,妻子抱着半岁的儿子,儿子还在熟睡中】
【林正才抱过儿子,轻轻亲他的小脸,深情地抚摸他的头发】
林正才:云华,你们都要好好地哈!
聂云华:嗯。
林正才:家里就辛苦你啦。
聂云华:辛苦我不怕,就怕······。
林正才:怕啥?
【聂云华眼里含满泪水,嘴唇颤抖】
聂云华:我啥都不求,只求你······。
林正才:啥子嘛。
聂云华:不要死。
林正才豪迈的大笑:放心,死不了。
【笑声在空旷的原野回荡】
【林正才的背影在小路上若隐若现,回头挥手,聂云华抱着孩子,追了一段路,慢慢站定,挥手,使劲挥手】
镜头回闪
第四幕
【林正才眼睛微闭,林高勇握着他的手,轻轻抚摸】
林正才睁开迷蒙的眼睛:儿子,我就要去见你妈了,高兴哈。
林高勇:爸,咱妈老年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能够活到82岁,多亏你悉心照顾。
林正才:我在战场上头部、手臂、肚子都受了伤,弹片跟随我一辈子,折磨了我一辈子,多亏你妈不离不弃照顾,一起把你们几兄弟拉扯大,也谢谢你们几兄弟,开枝散叶,家庭和睦,四代同堂,幸福哟。
林高勇:爸,我还记得你在渡船工作,晚上收工,我和妈妈来接你的情景。
镜头回闪
第五幕
【夕阳的余晖染红了涪江,江天一色】
【江边野鸭成群结队,林正才坐在船边】
【聂云华牵着五岁的林高勇从田间小路走来,夕阳掠过她的头发,掠过高勇的脸蛋,一片祥和】
【林正才受伤的右手背在身后,左手举起高勇,高勇笑咯咯咯的笑,惊得野鸭子乱飞】
【林正才在水里教高勇游泳,浪花飞溅】
【聂云华含笑看着父子俩】
【高勇坐在父亲肩上,聂云华走在旁边,涪江渐渐远去】
镜头闪回
第六幕
【林正才坐起来,背靠在高勇怀里】
林正才:儿子,我走了,你要多抽时间看看你们五嬢和李姑爷哈,他们都八十多了。
林高勇:爸,我知道,五嬢和李姑爷前天还来看你了,看你睡着了,没有打扰你。
林正才:是吗?想当初,顶着太阳,一起抢种忙收,那个热哟。
镜头回闪
金华聂家沟,火热的五月天,麦苗金黄。
【林正才右手无力地垂下,左手割麦子,五嬢过来背麦子】
五嬢:正才哥,多谢你,每年农忙都过来帮忙。
林正才:一家人,说啥客气话?
五嬢:我三姐嫁给你这样的人,真好。
林正才大笑:是我娶到你三姐,有福哟。
【笑声在聂家沟上空回荡,爽朗】
镜头闪回
第七幕
林正才:儿子,别忘了清明节到你陈叔叔、李叔叔坟上敬杯酒。
林高勇:爸,怎么也不会忘哈。
林正才:还记得那年我们一起唱着《志愿军战歌》,跨过鸭绿江……
林高勇:爸,我还记得六年前,你八十大寿,你的战友们,在酒会上一起唱《志愿军战歌》,好像就在昨天。
镜头回闪
红森酒店,晴。
【林正才儿孙满堂,宾客满座,其乐融融】
【几个八十多岁的志愿军老人,手拉手,肩并肩,激情澎湃,一起高唱《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小敏手捧鲜花,向林正才走去,献花】
画外音:英雄的血脉在延续,英雄的精神将代代传承。
镜头闪回
第八幕
【林高勇捧着弹片,虔诚地放在林正才的遗像前】
笑眯眯的林正才渐行渐远。
闭 幕
作者简介
李兰春,笔名天一山人,四川射洪人。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射洪陈子昂研究会会员。爱好绘画与写作。作品散见《中国编剧网》《云莱坞》《现代艺术》《华西都市报》《川中文学》《潮头文学》《文化遂宁》《射洪文艺》等报刊及网络平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兰春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