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为祖国点赞 为家乡喝彩
为祖国点赞 为家乡喝彩
王六华
民族复兴,祖国万岁
1949年10月1日,这是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永远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国旗与太阳一同冉冉升起,国歌谱写了共和国崭新的命运!
70年的奋发图强,70年的春华秋实。我们的祖国不断创造着伟大的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和三峡电站的建成使用让全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袁隆平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让十几亿人不再担忧吃饭的问题;两弹一星的成功和航空母舰的下水让世界霸权主义不敢再对我们虎视眈眈;神舟载人飞船的升空和北斗导航系统的运行让我国站在了世界科技的前列……。跨越几千年,透过沧桑岁月,今天,我们看到了无比强大的、美丽的、富饶的祖国。
70年,斗转星移,岁月无声,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中华民族从独立到富强的复兴之路,是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创造人间奇迹的辉煌之路。
70年,沧海桑田,回望历史,沧桑的岁月已留下痕迹,繁荣的事业正蓬勃发展。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的民族是多么的勤劳坚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我们的国家是何等的繁荣富强。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到骄傲和自豪,总是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泪水,心里默默祝福——祖国,我爱你!祖国,万岁!
在新的时代里,我们承载着历史的荣光,肩负着未来的希望。我们的祖国必将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家乡人民,生活幸福
古渡口,岷江边,刘华故里。这就是我的家乡宜宾市叙州区(2018年10月撤宜宾县设叙州区)泥溪镇。
1978年的一声春雷唤醒沉睡的神州大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40多年的艰苦奋斗,40多年的砥砺前行,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震古烁今的成就,全国各地都发生天翻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家乡也不例外。
衣食住行,今非昔比。人靠衣裳,马靠鞍。朋友,当你看到满街的行人都衣着潮流、打扮考究的时候,你会想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穿着情况吗?和大多数普通百姓的家庭一样,我家也是兄弟姐妹几号人,衣服都是哥哥穿了弟弟穿、姐姐们穿了妹妹穿,穿坏了补一补,穿不了了就裁剪成布片用来纳鞋底。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颜色单一。多年后市场上才有“的确良”衬衫、白网鞋,有钱的人才穿得起蝙蝠衫、喇叭裤、甩尖子皮鞋。
民以食为天。现在的人都讲究养生,鸡鸭鱼肉已不是什么好饭菜。以前是有什么就吃什么,现在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了。当年国家经济还没有复苏的时候,生活物资紧缺,什么都要计划,买米要粮票,卖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鸡蛋、猪肉一年也吃不上几次。今天呢,老人们都在赞叹:现在的生活真是好啊,每天都像在过年一样,没有吃不到的只有吃不了的。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老一辈人曾经的梦想。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那些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都纷纷修起了洋楼、住进了电梯房。不管是场镇还是在农村,乡亲们早已告别了柴火灶、蜂窝煤,用上了清洁方便的天然气;摩托车、电三轮车已经驶进了千家万户,小汽车也不再是奢侈品。然而在六七十年代,乡亲们住的都是禁不起风吹雨打的茅草房,点的都是煤油灯,烧的都是熏人的柴火灶。曾经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代表着一家人的身份和地位。而这些都是当代年轻人所无法想象的。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政府的村村通工程已经把水泥路修到了乡亲们的家门口,农村道路已彻底改变了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天晴一把刀,落雨一包糟”的旧貌。人们骑电瓶车、摩托车就可以走亲访友了,如果还需走得更远,那么高速公路和高铁动车必然是最理想的选择。乡亲们耕田种地也用不着肩挑背磨的了,都是清一色的微耕机和电三轮。人们也不只种些水稻、玉米、花生、油菜和土烟了,还在政府的指导和资助下建起了农业观光园、采摘园、生态养殖场、鱼庄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养殖基地,产品都能做到生产和销售一条龙。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的记忆中,那还正是人民公社时期。“抓革命,促生产”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标语随处可见。村民们都是集体劳动,家家吃食堂饭;男男女女,只要是能够劳动的都要去挣工分,否则一家人就得饿肚子。到了一定的时候还要抽调很多人去江边修建加岷防洪堤坝。听我父亲说那个建筑工地简直是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然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匮乏,大多就是聊聊家常、掰掰手腕、跳跳秧歌、扭扭扁担。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看坝坝电影,有不少的人打着火把走一二十里路都要来看,那可是空前的热闹啊。
现在完全不同了。漂漂亮亮的村公所都配置了全民健身的设备设施,有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翘翘板、滑梯、秋千、转盘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欢在这里健身、玩耍,最热闹的还是大婶媳妇们跳的广场舞,听说她们还要时常与其他村的舞蹈队比赛、切磋呢。为了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村里还修建了文化大院,有图书室、棋牌室、书画展厅、微机室等,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看书、打牌、下棋,还可以上网学习、QQ聊天。
家乡教育,突飞猛进
破庙泥墙,已成历史。八十年代前期,家乡的校舍基本都是篱笆壁、土坯墙、破庙板壁房;操场上瓜藤杂草、猪粪稀泥、牛滚凼随处可见;高大的庙宇楼板洞穿,四面通风的佛堂就是老师们的办公室,破旧的四合院子就是师生们学习生活的地方;还有竹篾外墙、通风漏雨、仅仅几个平米的教师宿舍。
1986年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在宜宾县全面铺开,家乡的校舍有了明显的改观。月波乡小拆除古庙新建了教室,文星乡小把土坯房改建成砖木结构小青瓦,泥溪乡小拆掉了禹王宫,建起泥溪第一幢教学楼,其他村小的危房也逐步排除。
1995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泥溪镇初级中学校(清华学子蒋杰、彭丽盈的母校,简称泥溪初中)正式成立,并随即与泥溪镇小分离。泥溪初中、月波、文星拆瓦房建教学楼。泥溪教育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师资力量的优化配备等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完善之中。
硬件设施,更新换代。2010年泥溪镇的绝大多数学校食堂告别了煤炭、柴火,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灶房。2014年泥溪初中、镇小率先安装新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2018年镇上所有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换代升级。泥溪初中、镇小、片小的功能室(包括微机室)一应俱全,录播教室、乡村少年宫相继投入使用;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备课上课踏上了“智慧云平台”。
泥溪镇小、片小的教师公寓、塑胶运动场、标准化食堂、学生宿舍已投入使用。校园美化绿化、文化建设齐头并进,宽阔的水泥路畅达每一所学校。
泥溪初中现代化建设加速。以和悦楼、和润楼为主要楼群的学习区,以和善楼、和乐楼为主要楼群的生活区,合理有序地分布在校园的不同位置。市级标准化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九千平米的塑胶运动场,功能完善、设备设施先进,这在全区都是首屈一指的。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泥溪中心校伍永华校长,一个懂教育的领航人,立足于管理治校、质量兴校和文化立校,三维并举抓教育,使泥溪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目前,泥溪初中已成为全县乡镇初中教育的一块标牌,中考升学年年都在创造新的记录。从2015到2018学年度,升学率一直名列全县前茅,年年获得县义务教育综合质量一等奖,2018—2019学年,毕业生人数260人,升重点高中109人(区内相关数据正在统计之中)。
文化立校特色彰显。泥溪初中“和谐尚美,为发展奠基”的和美文化已成体系,“孜孜为学,认清了前途,拼命也要去干”的刘华精神已成为泥溪学子潜在的动力。泥溪镇小“尚善求真”的精神文化入课堂,是孩子成长的精神引领。鲁班岩小学的“尚学、拼搏、创新”的鲁班精神永流传。
高铁成真,天堑不在
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巴蜀道路自古难行,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一切都永远的成为了历史。2019年6月15日,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叙州区泥溪镇,迎来了成贵高铁的通车,这是继乐宜高速公路之后家乡的又一条交通大动脉。
成贵高铁是成都到贵阳的铁路客运专线,全长632.6公里,共设15个站点,其中泥溪站是叙州区唯一的乡镇级站点。这种乡镇级的高铁站点在全国都是极其少见的,尤其是在西北内陆地区。
几年前乐宜高速的通车给家乡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也使家乡的交通、区域优势更加突出。而如今父老乡亲一出家门就能坐上高铁,心中的喜悦和幸福真是难以言表。这一条条大动脉为地处岷江河畔的泥溪镇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改变了泥溪镇的发展格局,改善了泥溪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200多万村民的出行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招商引资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随着国家重点工程乐宜高速、成贵高铁、成宜高速的相继建成和通车,2018年12月6日,叙州区泥溪岷江特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泥溪岷江特大桥项目位于泥溪镇与泥南镇之间,总投资3.39亿元,建设工期2年半,项目路线全长2.45公里,大桥全长1175米,双向4车道,设计速度60公里/每小时。
大桥的建成将进一步增强乐宜高速、成贵高铁、成宜高速的连接;将彻底改变区域上下游20公里无过江通道的历史;充分发挥整体枢纽的作用,尤其是方便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届时奔腾不息的岷江天堑,繁忙的渡口码头,都将会因为泥溪岷江特大桥的贯通而成为历史。
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双有力的翅膀,像海燕那样高傲的飞翔,勿忘以热爱祖国为荣,以热爱家乡为耀。
我坚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我坚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指导下,我们家乡会更加美丽富饶!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建设者,我们一定要紧跟党的步伐,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争取早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昂扬的信心、更加坚毅的恒心,为建设美丽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宜宾市叙州区泥溪镇初级中学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