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3 16:54:04

【散文】父亲的账本

作者:段永红 来源:广安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8-07 18:50:04 浏览次数: 【字体:

c5f24b6d07be4531a51c1609e5b528d1.png

父亲的账本

段永红广安市统计局

 

    父亲与新中国同龄,每当有人问他年纪,他总是略带自豪地答道:我是解放那年出生的。父亲出生在19496月,新中国10月成立,家乡武胜县12月解放,他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确实有骄傲的本钱。

    父亲颇有些形式主义,习惯凡事留痕。当年我与老公谈恋爱,第一次上门,也许是怕宝贝女儿遇人不淑,他老人家就要陈波写下白纸黑字的保证书。结婚之后,女儿出生,每次回去,父亲总会拿尺子量一下孩子身高,然后记到本子上,乐此不疲。现在,他操作电脑、学习软件,会拿出本子,一丝不苟地记下每个步骤。这些年来,他的本子已换了好多个,但做录的习惯一直保持着。可以说,我曾经翻过那些本子,记得最连贯的,就是这几十年生活支出的

   我家祖上曾富甲一方,人称段半县。现在武胜被称为国内罕见、蜀中第一4A级景区宝箴塞,就是祖父的叔爷修的。我高祖父当年也修过一个寨子,和宝箴塞差不多,文化大革命时拆掉了。建国初,祖父从重庆银行的会计岗位上辞职回乡,和祖母到武胜最偏远的乡当起了小学老师,直到退休。幸运的是,因为祖上虽是地主但并无劣迹,而祖父母远离城市又与人为善,历次运动中都没人翻旧账与他们为难,子女也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父亲记账的习惯应该传自祖父。小时候,我曾偷偷翻看过祖父的账本。祖父是会计出身的数学老师,每月收入、支出、结余,笔笔清晰,绝无遗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祖父祖母带着我父亲、叔叔和三个姑姑,每月工资70来元,入不敷出。不得已,主动申请到村上教书,以便在学校附近喂几只鸡、种一片菜,减轻生活负担。祖母还有几个农村的弟弟需要贴补,隔段时间,那些舅爷就会来打打秋风,走时祖母会偷偷给点钱。这些,账本上看不出来,估计是在支出时截留的,祖父应该心知肚明,默认罢了。在那些账里,主要是买米、面、油、煤油,基本不买菜,偶尔买些豆腐,半个月左右买一次肉,每年几尺布票,儿子、女儿轮流做新衣服,小的只有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

    1969年,20岁的父亲插队当知青,落户到祖父祖母教书的附近。四年后,与当地农村的母亲结婚。那时节,农村是记工分的,年底结算,每年拿到手里的不过四五十块钱,七八十斤稻谷,两三百斤红苕、萝卜等杂粮。夫妻两个必须精打细算,才能勉强度过。这时候,祖父祖母传下来的记账技能就发挥出巨大作用。年初,需要做出预算,估计今年可以收入多少钱,刨去必需的支出,就没有多少钱了,支出时必须专款专用。每天以红薯稀饭为主,干饭很少吃。那时节,过年才发3斤肉票,祖父祖母再帮补点,节节约约,两个月才可以吃回肉。

    在父母生了大女儿,也就是我后,他们的日子更加难过。而我幼时很有些富小姐气质,没有好吃的,宁愿饿着,也绝不张口。看着奄奄一息的孩子,父母很是无奈。好在,祖父祖母几个大的孩子陆续离开各自谋生,身边只留下最小的女儿,日子好过了不少,并已回到乡上小学,他们毫不犹豫接手过去,通过克扣大人伙食,把我这个馋嘴小孩养活了。之后,妹妹出生,她没有我的待遇,一直跟着父母长大,历尽农村艰辛,直到考上师范学校。现在说起当年待遇上的差别,她还会向我翻白眼。

    父亲读书时成绩不错,因为化大革命中断了学业,时至今日还会给我们显摆当年解数学题如何厉害。遇到大队修水库,他为人谨慎踏实又有些知识,就当上了工地的施工员,每月有4.5的补助,每天有免费午餐,日子总算有些改善,账本上逐渐显现出盈余来。

    80年代,知青落实政策后,父亲被安排到县教育局的修建队,有了固定工资。母亲这边土地承包到户,生猪、鸡鸭鹅兔蚕等副业也搞得红红火火,家里余钱开始多起来。日子略为好过,就想把我接回身边。但当时的我有点傲,对家里的茅草房子非常嫌弃。就对他们说,什么时候家里的土房子变成瓦房子,我才会回去。父母亲大受刺激,决心修一座女儿心目中的瓦房子。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集镇开始恢复赶场,但物资还不太丰富。父亲要上班,母亲每到赶场天,就一大早赶去附近的场镇,遇到有卖木头的,赶忙买下来,然后扛着走十几里路,累得筋疲力尽搬回家里。到了放假,父亲就张罗请亲戚邻居帮忙,在几里外的山里打石头,吆吆喝喝抬回来;还要请人和泥做砖做瓦,晒干后,又自己挖窑烧制。烧窑的柴火,需要用几年的时间节约积存下来。前后经过一年多,才把5间大瓦房修好。那段时间,账本记得特别清晰,每一笔支出背后都是精打细算,都是繁琐疲惫。遇到超支,还要提前预支工资,或找亲友借钱,这些,都记得清清楚楚。

    90年代,我们姐妹相继工作,父亲也到县教育局派驻片区办公室工作,专门负责教育系统建修工程的监理,收入增加了。祖父去世,祖母年老,父亲是长子,母亲便离开农村,来到镇上照顾祖母。父亲的工资负责生活,祖母会从退休工资里拿些出来补贴,生活总体上比较宽裕。账本上支出开始活跃起来,大件的电视冰箱,日常的鸡鸭鱼肉,字里行间透露出轻松自在。

    父亲2009年退休,因为经验丰富又有资格证书,被聘到监理公司发挥余热,收入比较可观,母亲参加社会保险也有退休金,祖母去世后,老两口便来到县城居住。家里买了两个大电视,用起了宽带笔记本数码相机,三开门冰箱里装满了好吃的,每年还会出去旅游两次,天南地北到处飞。日子闲适,账本上的记录也开始稀疏起来,每年有个总体收入,然后有个基本支出,遇到大笔的收入和支出,才重点记一下,结余算个大概,由当初记录到小数点后两位、精确到几角几分,移到小数点前两位、精确到百元了。

    父亲是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他的家庭是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生活的生动写照,而他的账本记录的是这个时代流淌的珍贵记忆。经历过悲伤欢乐,体验过艰辛舒适,感受过拮据富足,回首来时路,70年里,山水之间从一片荒芜成长为满地繁华。透过发黄的账本,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书写的,是新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对幸福生活的满足,对美好现实的珍惜,还有,对未来梦想的憧憬。

    很遗憾,祖辈记账的好习惯没有传承下来。对我而言,祖辈、父辈的艰苦生活是历史的记忆,改革开放后蒸蒸日上的生活却是现实的感受。我在小山村出生,在偏远学校长大,之后参加工作、结婚生女,眼前的世界从儿时的灰暗,到年青的单一,到现在充满绚烂的色彩,日子由拮据变得温饱,进而走向富裕。新中国的70年,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我的家庭伴随祖国一同成长,也实现了从乡里走出来、小日子好起来、钱袋子鼓起来。回顾70年的沧桑巨变,我们必须珍惜现在的生活,感恩伟大的时代。接下来,我们还要努力奔跑,在新时代做好本职工作,在圆家庭梦想的同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绵薄之力。


来源: 广安市统计局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