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成都市区历史上的那些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14 20:14:16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市区历史上的那些桥

成都的桥,南河、府河(统称为锦江)上的高大而雄伟,金河、御河上的则以小巧玲珑而别具一种风格,它们给人们以南来北往之便,又是成都风景名胜的一道缩影。

成都南河和南门(江桥门)城楼(浣溪楼)(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年夏)

南河上的桥

南河,又称流江、外江、锦江,近世称为清水河。自郫都区两河口与磨底河平分走马河水后,向东南流,经郫都区西南至苏坡桥曲折向东,入龙爪堰,东南行10多里即为浣花溪。

在浣花溪上,西有浣花桥,亦称罗汉桥。

再往东即望仙桥,石材拱形,五洞。

穿过一环路西一段,为百花大桥,沟通一环路的南北。

至宝云庵,有百花潭公园桥。

至羊皮坝街有锦江吊桥,现已拆除,在原址新建一座单拱人行桥,通至对岸的倒桑树街北口。

再往东,有老南门大桥,这是成都最老的古桥之一,亦称万里桥。清顺治三年,遭兵火颓圮,康熙五年巡抚张德地、布政司郎廷相、按察司李翀霄率府县官员捐俸重修,桥上以楼屋遮盖,题额“武侯饯费祎处”,知府冀应熊书“万里桥”,刻石于桥旁。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四川总督李世杰补修,并改建为石拱桥。桥高3丈,宽1.5丈,长10多丈,旁施栏楯,中稍弯起。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县人马长卿复加营缮。桥南石碑所题“万里桥”为四川总督赵尔丰所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桥面改为混凝土平面,仍不失往日风采。1995年,拆除了老南门大桥,在原桥址新建一座大跨度单孔水泥大桥。

20世纪40年代的成都万里桥

再往东行,有锦江大桥,1958年为适应成都工业发展需要而修建。

顺江东下是新南门大桥,亦称复兴桥,民国28年(1939年)为新辟的城门“复兴门”而修建。

再东为安顺桥,旧名长虹桥,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华阳县令安洪德重修,桥长20丈,宽1丈,木结构,桥上盖有房屋。1947年被大水冲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复,近年拆除。1980年,在其上游建有新桥,次年被洪水冲毁,不久又重建,仍定名为安顺桥,离此桥不远,南河与城北之府河合流。

再东为九眼桥,旧名宏济桥。明朝万历年间,锦江上出现了一条由当时的布政使余一龙主持修建、南北走向、横跨锦江的石制九孔拱桥,这就是九眼桥最初的模样。个时叫宏济桥,如今桥北的宏济路、宏济中路、宏济巷都还印刻着这座桥诞生时的历史。

九眼桥

明朝天启年间,宏济桥更名为锁江桥。

清朝,这座横跨锦江的九眼石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改建,因其显眼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九孔造型,被当时的四川总督李世杰命名为九眼桥。

1988年,紧挨着九眼桥修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这是成都历史上第一座半互通的立交,被命名为新九眼桥。新九眼桥承担了主要的交通功能,而旧九眼桥则被各种小贩占领,逐渐发展成了集市。

1992年,旧九眼桥被拆除,从此锦江上只余一座九眼桥——即使1999年又在其东面下流不到2公里的地方复原了一座旧九眼桥,但当得起九眼桥的地标意义的,只剩它了。

旧九眼桥复原桥

府河上的桥

府河,旧称郫江,俗称东门大河。府河源自都江堰,四流至龙舟路口,望江楼畔有一桥名为望江桥,又名玉津桥,是望江楼公园连通府河、南河对岸进出的桥。古色古香,与望江楼公园浑然一体,这是府河、南河流经市区的最后一座桥。

20世纪20年代的成都望江楼公园

金河上的桥

金河,又称金水河,自外西磨底河引水入城。西城外百步有石桥清源桥。从西门水关入城,金河东经西较场口有金花桥;东过将军衙门西侧有节里桥;金河水流经小南街口有通顺桥;至祠堂街(今人民公园侧门旁)有斜板桥;流经人民公园大门处有龙凤桥;流经半边桥街有半边桥。

除半边桥外,以上诸桥均在清代满城内。半边桥在清代被满城水栅隔成两半,“一桥中分,半在满城,半在汉城。桥下水迤逦出城,达于锦江”,这桥遂被称为“半边桥”。清·杨燮曾有《锦城竹枝词》道其古怪:“右半边桥作妾观,左半边桥当郎看。筑城桥上水流下,同一桥身见面难。”这道奇异风景,令成都作家郑光路先生叹为:可能全国罕见!

金河岸边洗衣的妇女、儿童(戴谦和摄于1935年)

金河东经贡院之南有三桥,东西并列,与贡院三门遥遥相对,中间一桥较宽平,两侧桥(今人民南路新华书店旧址东南面)较窄,拱背。

金河再流向东,经染房街口(今盐市口南),有锦江桥。

过此至粪草湖街西口,有卧龙桥(今卧龙桥街)。

金河水再往东流,有青石桥,石材平式,一洞,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重修,原桥上有房,民国15年(1926年)改建时,将桥上房屋拆除。

再往东经半边街,有太平桥,石材平式,一洞,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创建。

又东经一洞桥街,有一洞桥,石材,拱式一洞,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修建。

再往东经余庆桥街,有余庆桥,石材,拱式一洞,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修建,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修。

继续往东流,过南打金街口,有老卧龙桥,石材拱式,一洞,民国15年(1926年)改修,并拆去桥上原有房屋。

再东流经龙王庙街,有板板桥,木材平式,一洞清光绪初年修建,民国8年(1919年)重修。

金河水又东经龙王庙街东头,有景云桥,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易木以石,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重修。

金河又东经岳庙街,有拱背桥,又名金水桥,石材拱式,一洞,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重修,桥畔有石碑,上刻有“拱背桥”三字。

金河经东水关穿出铁窗,此处有铁板桥,金河由此出城。

继续流经清安街,有普贤桥,石材拱式一洞,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重修,易木以石。

再流到东门外珠市街,有大安桥,俗名下里桥,石材拱式,一洞,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重修。

金河最后流入府河。

御河上的桥

明朝所建蜀王府之御河,只是蓄积雨水,与金河不相通连。

清代在蜀王府废墟上建贡院,贡院四周建城墙,在西御街中段开凿新河,沿顺河街、小河街直通御河,并疏通了明末清初淤塞的河道,为便利周围交通,先后修建了一些桥梁。

御河自西御街中段分水,至顺河街口有兴隆桥。

自顺河街流经小河街接永靖西头,有一桥。

自永靖街西头流向板桥街,东头有一桥名板桥。

自板桥街转左,经西辕门街至贡院北口,有龙眼桥。

御河往西华门街北行至马道街口,有义成桥。

经马道街北行至平安桥街南头,东侧有平安桥。

御河自平安桥左弯经西御河街至贡院后门,有后子门桥。

御河自后子门经东御河街北段,有红桥。

至东御河北街西首,有履安桥。

自东御河北街经小红土地庙街西口,有御河小桥。

御河水自小红土地庙,经大红土地庙至东华正街西口,有同善桥。

御河水经东华门街右转,至西辕门到贡院前门东口,也有一桥,名龙眼桥。

(“方志四川”编辑部根据来稿并查找有关资料,对本文有补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