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九寨沟:从闺藏深山到驰誉天下

来源:志中阿坝 发布时间:2022-08-11 20:02:41 浏览次数: 【字体:

九寨沟

从闺藏深山到驰誉天下的

九寨沟,旧称“三舍羊峒和药九寨”,因其沟内有荷叶、则查洼、尖盘、盘亚、彭布、树正、盘信、黑角、故洼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

九寨沟树正瀑布(于宁 摄)

20世纪60年代前,九寨沟鲜为人知,当地藏族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民国《松潘县志·翠海》记载:“羊峒番部内,海狭长数里,水光浮翠,倒映林岚”。1956年,四川省林业厅南坪森林资源勘查队队员王志强、傅华到九寨沟踏勘,发现这里的美景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九寨沟神秘的面纱被首次揭开。

位于诺日朗的森工林场

1960年,一支由220余人组成的森林调查队在武装部队护送下,来到九寨沟调查森林资源。经调查,认为可在九寨沟建森工企业。1964年,中南林业勘查设计院开展并完成了九寨沟林场总体设计图。1966年,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上马,国家对木材需求量增大,林业部拨出7000余万元巨资,筹建南坪林业局,在九寨沟核心景区建立124场。1974年,在日则沟建立126场。九寨沟2个林场下设8个工段,若干个工作面,近千名伐木工人挥动利斧向森林开战,源源不断的木头被砍伐并运送到全国各地的建设工地。

景区内从木材砍伐到林场撤出

据统计,从1966年到1978年,九寨沟林场每年砍伐上万乃至上10万株树木,照此速度砍伐,最多到1985年就会砍完,留给九寨沟的将是一个个干涸的海子,光秃秃的山坡。面对已是伤痕累累的九寨沟,眼看着犹如童话般的美景即将消失, 九寨沟当地一些有识之士、官员及国家有关专家都觉得痛心疾首。

印开蒲,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他曾两次到九寨沟考察,建议将九寨沟划为保护区。他的建议得到时任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刘照光的全力支持。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马识途将报告转送给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后,获得中科院重视,以正式文件上报国务院。当时的林业专家卿建华、吴仲伦、贺晓林等也为此作出了积极努力。曾在九寨沟工作的邓一、田树昌,于1978年秋发出了保护九寨沟的呼吁。这些可贵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关心九寨沟命运的人。20世纪60—70年代,正是“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横行的时期,“旅游观光”等观点都被当作资产阶级思想来批判。因此,这些呼吁者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风险。

1975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植物灾害,大面积箭竹开花枯竭而死,给以竹为食的大熊猫生存带来严重威胁。随后,大熊猫陆续死亡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央调集有关专家组成调查队到四川实地考察,带队的正是卿建华。调查队对四川所有熊猫出没的地区进行了全面调查,九寨沟是他们重点考察地之一。在调查中,队员共发现138具大熊猫尸体,但唯独在九寨沟未发现大熊猫影子,后来调查是因林场伐木的轰鸣声将熊猫惊吓跑了。要想使熊猫回到本该属于自己的家园,只有撤走森工企业。于是回到北京的卿建华给国务院起草了一份《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驯养工作的报告》,明确提出将九寨沟以及其他3个地区划为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口(1985年)

1978年11月30日,九寨沟停止森林采伐。

1978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建立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79年,进驻九寨沟的2个林场迁出。

1980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成立,人员编制20人,“建立保护区,禁止森林砍伐”的牌子耸立在了九寨沟口。

四川省先后颁发了保护区的保护面积、机构开发建设等具体规定的相关文件,九寨沟的保护开始走上正轨。随后,国家林业部、省人民政府、当地政府为保护和开发建设九寨沟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泥石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营林更新、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工作,从此九寨沟开始从阵痛走向辉煌。

沟口的第一家民营餐馆

1982年,国务院批准九寨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8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九寨沟风景区由“四川南坪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一管理,管理局由南坪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四川省林业厅负责统筹协调,人员编制增至35人,当年成立风景区总体规划工作组。

1984年,成立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正式对游人开放,当时首批游客仅为17人。

如今,九寨沟已成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和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称号的著名旅游度假胜地,到“8·8”地震灾害前的2016年,九寨沟县全年接待游客已达720万人次。

(原始资料来源于《九寨史话》)

END

来源:志中阿坝

供稿:九寨沟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志中阿坝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