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昭觉大桥的记忆‖杨追奔

作者:杨追奔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12 12:59:27 浏览次数: 【字体:

昭觉大桥的记忆

杨追奔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凉山军分区大院围墙外山坡下有一条我不知名的小溪,从大院后门可沿小路下到小溪旁,看到十分清澈的溪水和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溪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分区大院的孩子们常来这里玩耍、洗澡、游泳。一般要几个人从四面搬来一块块的石头,在适合的溪中央垒成了一个小坝,一会儿,溪水会形成一个不太大的水塘,就可以在这里游泳或戏水了。伴随着同伴们的欢呼声,大家争先恐后地跳下。大一点的孩子还可在这时洗衣服,然后铺放到旁边的十分干净的大石头上晾晒,大家玩够了回家时,衣服也干了。

这条小溪沿着昭觉城缓缓地从城北汇入昭觉大河,昭觉大河是孩子们心中的乐园和游乐场。当我们的年龄一年年长大起来后,分区大院旁边的小溪,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和娱乐需要,地方上的孩子们早已在昭觉大河玩耍了。而昭觉大河上最为亮丽的风景,莫过于“昭觉大桥”。五六十年代,昭觉“四大建筑”(昭觉大礼堂、烈士塔、烈士陵园、昭觉大桥)之一的昭觉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河面上。

昭觉河起源于越西县申果庄一带,流至库依乡时与源于罗木大山的比尔河汇入依库峡谷,经过城北乡、南坪乡时,地势开始平坦,大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在拉哈与三湾河汇合后汇入金沙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交通的迫切需要,政府开始在这里建桥。

昭觉大桥建于1957年,是由凉山州筑路工程处在昭觉城东的昭觉大河上修建的一座石墩台木排架的木面桥,记得整个桥体是黑色的,是因建桥的原木木料都用沥青浸泡过,后又通体用沥青涂抹防水。烈日下走在桥面,可闻到一股十分强烈的沥青味道。从桥面木板缝隙处向下,可看到奔腾的河水。

正在修建的石墩台木排架木面桥昭觉大桥(1957年摄)

走过大桥,对面有一座山。当时,这座山面对昭觉城的陡坡上,有一个用白色石灰书写的巨大标语“大跃进万岁”,十几里路外都可看到。夏季的这座山开满了各色各样的小野花,昭觉孩子们都爱过桥去爬这座小山。这座山是昭觉城近郊唯一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1960年,因洪水不断冲刷,大桥石墩变形,十分危险,当年9月,凉山州养路总段开工改造为一座石拱桥,整个大桥用方形石料砌成,有两个大拱。这座石拱桥建成后,成为昭觉县历史上第一座石拱桥。桥面更宽阔,安全更可靠。由于造型优美、新颖,具有观赏性,夏季桥上很凉快,这里成为许多昭觉人散步游玩的好地方。

大一点的昭觉娃儿在昭觉河洗澡游泳,一般有三个地方:一个是在老昭中(现昭二中)下面河面上的大湾处,这里水面平缓、宽阔,但离城较远。另一个是昭觉大桥下面当时叫“毛猪厂”的地方,这个地方水急水深,是练“跳水”功夫的地方。而我们最常去的是昭觉大桥下方不远的那片农田边上的河面。由于这片农田是由昭觉河冲积而成,形成一个小冲积平原,自然河面也显得十分平缓宽阔,水面下面至河中央也是缓坡形,相对这里要安全得多。大点的、水性好的孩子,会首先下河探明周围水下的状况,然后大家才陆续下河。不会水的孩子们可在岸边玩耍、踩水,会水的孩子会慢慢游向河心。一般都是下水后顺流漂下,又从下游着陆后走回来,再顺水漂下。

为防止事故,大家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救生漂浮器材,如“兰球胆”“空水壶”“竹筒”等物品。也有些孩子开始穿红色的游泳“三角裤”,而最开始大家都是直接穿各色内裤下水,也有光着屁股直接下水的,反正五花八门,怎么高兴怎么玩。

游泳玩耍是没有人教的,全靠自己摸索,大多数孩子是游“狗刨”式,在水中一蹦一蹦的。慢慢地开始学会在水中踩水,保持身体直立,可以手中拿着衣物游过河。1960年前后,蛙泳、自由泳(也叫大把)从外地和西昌引进了。后来我转学到了西昌,邛海边办了一个航海俱乐部,有一个广东籍的黄教练技术十分好,我们也相邀常去请他教。这样,很快学会了蛙泳和自由泳,暑假回到昭觉大河游泳,也就不费力了,也增加了不少自信。在昭觉河学会游泳,给我后来的军人生涯带来许多优势。1976年夏季,我所在部队奉命在新津南河进行一次“加强步兵连武装泅渡南河演习”训练,并组织了一场实弹武装泅渡演习,由于会游泳我担任了连队游泳训练教练和突击排排长,在历次部队抗洪抢险任务中都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昭觉城缺水,昭觉大桥下面的河面,也曾是军分区机关食堂的水源。军分区大院地势较高,仅有的一口水井根本不够用,大院食堂每天派战士用马车去昭觉大桥下面拉水。马车车体用木板作成了一个大水箱,只有马边前部左右两侧可坐二个人。右面是赶马车的战士,我随马车去陪着玩就坐在马车右面的位置。军分区营门至大桥是一段碎石路,马车跑起来十分颠簸。到大桥后,赶车的战士用水桶一挑挑地往水箱内注水,装满一车约需1个小时左右,每天上午下午各拉一趟。

冬天也可到昭觉大桥来玩,可看到大桥两边的水面上有许多来这里过冬的野生水鸟,它们到来时会发出一阵阵“哇、哇”的叫声,经盘旋后降落在昭觉大河水面和河边那片注满水的冬水田中栖息。那里自然生态环境很好,人们与野生鸟类相处十分和谐。当时,人们管它们叫青庄、野黄鸭,现在知道它们分别是黑颈鹤和赤麻鸭、斑头雁等。记得那时昭觉冬天很冷,昭觉大桥下面的大河和附近的冬水田中还结着薄冰,四处望去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原。

几十年过去了,由于气候和生态变化的原因,昭觉军分区旁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已干涸了,成了一条时令沟,只有发大水时,才有水流过,并伴随着汹涌的浊流滚滚而下。而昭觉大河也变得窄而细长,完全不像当年模样,唯有昭觉大桥依然巍立。

作者简介

杨追奔,1951年12月生。1969年12月参军,197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月转业地方工作,历任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科长,乐山市沙湾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乐山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乐山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委员,乐山预备役步兵团、旅副参谋长,乐山市人民政府机关党委委员,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系乐山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美国摄影学会中国区会员,乐山市人民政府机关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乐山市“8·19”大轰炸史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追奔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