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送别“大熊猫之父”胡锦矗先生
送别胡锦矗先生
“大熊猫之父”一路走好
典范长存,风木悲伤。2月19日下午,被誉为“中国大熊猫之父”的著名动物学家、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奠基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胡锦矗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南充市殡仪馆举行。胡锦矗生前亲友、同事、学生以及业界代表数百人送别先生。
回忆先生,无比崇敬无限哀思
下午4时起,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各界人士陆续从各地赶到南充市殡仪馆竹厅。人群中,有青春面庞的学生,有来自科技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大家表情肃穆,默默表达对先生的哀悼。
敬献的花圈摆满了竹厅四周,寄托着对先生离去的无尽哀思。大厅正前方中间摆放先生的遗像,笑靥慈祥、音容宛在。先生遗体被安放在由菊花、松柏组成的花丛中。
下午5点,告别仪式开始。
“胡锦矗先生是我国大熊猫野外研究及保护事业的开拓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物学科研工作者和保护区一线工作人员,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当西华师范大学校长陈涛介绍胡锦矗生平时,在场很多老先生的同事、朋友和学生泪水纵横。
保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是胡锦矗在1984年招收的、他带的首届硕士研究生。作为学生代表,他声音哽咽地诉说着对恩师的景仰:先生一生扎根四川南充,坚持不懈,默默耕耘,“一生忠于一事”,不迷恋于权势,不受累于声名,在平淡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科技、教育与管理人才。
最让魏院士难忘的是师生之情。“先生与弟子如至亲诤友,互相牵挂,彼此尊重,师生情谊与日俱增。他爱生如子,总能发现我们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他传道授业,总是鼓励学生‘最美的风景在山巅’。敬爱的胡老师,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说,胡锦矗老先生总是用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身体力行地影响并引导着身边的人。先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将永远铭记。
胡锦矗女儿胡晓回忆父亲病重之时,言语不清,但是有三个字“五一棚”却说得很清晰,这是胡锦矗上世纪80年代主持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的名字。“父亲是有多热爱他的工作啊,他对大熊猫的爱是一辈子的爱。”胡晓说到此处已是泣不成声。她向大家展示了父亲生病前的一段视频,先生对动物保护事业充满深情的寄语,希望年轻人走出家门多到野外跑一跑,看一看,去野外观察,为大熊猫保护事业作贡献。
送别先生,传承精神激励后人
告别仪式现场,送别的人们手拿菊花,绕着灵柩默默瞻仰先生的遗容,向先生深深鞠躬,表达无尽的哀思。
74岁高龄的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谢祖全神情凝重,眼含泪水。他专程从重庆赶来,就为了送胡老最后一程。谢祖全与胡锦矗相识于1981年,他作为翻译参加了“五一棚”的科考,与胡锦矗、夏勒博士等在卧龙待了3个多月,他和胡锦矗亦师亦友的友谊一直持续至今。“那时我还是个小年轻,胡老师对我特别照顾,一直关心我。”先生逝世后,谢祖全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不少照片,深情回忆与胡锦矗在一起的宝贵时光。当中,还有一句先生在1982年给他的赠言:“人类需要依靠一个清洁健康的自然环境而生存,让我们为此而努力。”
得知先生逝世的消息,胡锦矗1994届研究生、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杨再福风尘仆仆地从上海赶回南充。杨再福回忆,同门同届四个研究生,都对先生充沛的精力感受很深。“老师给我们上课,常常一讲就是五六个小时,一堂课记的笔记三五十页是家常便饭。后来,我们就给师母说,以后先生给我们上课那天就给他做稀饭,否则他上课一刻不停,我们去厕所都没时间。”毕业后,杨再福也在高校工作,胡锦矗对学生无条件的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这些宝贵的品质一直是他学习和追求的。
送别的人群中,拿着大熊猫玩偶的一位小伙儿引入注目,他是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二学生张园。“虽然没有上过胡老的课,但是他的名声如雷贯耳,在我们年轻学生心目中就是大师。我听过很多他的故事,今天来送别大师,我想把在卧龙野外实践时买的熊猫玩偶献给先生,请他放心,我们一定学习传承他的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去干,为祖国的动物保护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老师的笑容如此亲切,老师的话语更回响耳边。
胡锦矗的助手、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燕还是不愿相信先生已经走了。“脑海中常想起十几年前的某个暴雨倾盆的早上,先生挽起浇得湿透的裤脚,在教室静静地等待着姗姗来迟的我们;想起80多岁的他站在梯子上去取标本柜顶上的标本,给研究生上课;想起金银花开的季节,他总爱摘上一小把带到办公室,让我拿去泡水喝。那位知识渊博却无比和蔼可亲的先生,就这样走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念……敬爱的胡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胡锦矗先生一路走好。
(文/川观新闻记者 江芸涵 图/肖雨杨)
胡锦矗女儿父亲临终前 念叨的还是大熊猫
“很小的时候,我舍不得父亲,我老是用绳子去捆住他的脚,试图把他栓在床上。这一次我用了无数仪器,却没能留住他。”2月19日下午,“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胡锦矗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四川南充举行。告别仪式上,女儿胡晓,泣不成声。
送别仪式现场
胡锦矗是父亲,女儿眼中的“老先生”。
2月14号,女儿胡晓经过批准进入ICU看望父亲。“我在摸到他头的一瞬间,我知道老先生他是清醒的,他知道我来了。”
“我知道老先生他向往的,是他热爱的大自然,他的大熊猫。”2月16号22时8分,老先生平静地离开了。
从老先生1974年研究大熊猫开始,到生命结束,他的一生都在爱着他的女儿,也爱着他的大熊猫。
胡晓说,“老先生研究了多少年的大熊猫,我就是多少岁。”
胡晓见证了父亲一辈子研究大熊猫的成长史。“我从6岁到12岁的几乎每个暑假,都是陪着父亲在五一棚度过。”
她看到父亲每一次野外调查。“我见到了父亲和夏勒博士最初的研究,我每天晚上回到五一棚,闻着那种烤脚丫的味道,闻着烤红薯的香,我听着他们讨论,我知道他们今天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
胡锦矗爷孙三代
告别仪式上,胡晓为大家播放了她为父亲拍的最后一段视频。
胡老在视频中说,希望年轻人走出家门,多在野外跑一跑,看一看,到野外多做一些观察。
视频最后,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大熊猫:大熊猫栖息地如何?大熊猫保护状态如何?希望大家为大熊猫保护事业作贡献。
胡晓介绍,这段视频拍摄于2022年夏天,断断续续拍了五次,“后来他病情严重,很难再完整说话。”
“告别仪式上突然听到老师的声音,那一刻仿佛老师在给我们上最后一课。”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林学系副主任黄燕博士,听到恩师的声音,止不住的泪水,止不住的悲痛。
热爱大熊猫的胡锦矗(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谢杰 赵紫君)
向胡锦矗教授致敬我们永远怀念您
胡锦矗
被誉为
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
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
中国大熊猫之父
从教数十载
一生的骄傲是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
2月16日晚
胡锦矗先生病逝
大家纷纷发文缅怀悼念
共同追忆
这位可敬可亲的
保护国宝的国宝
深切
缅怀
2023年的春节,我是在默默祈祷中度过的,不断地祈祷老爷子能挺过难关恢复健康。2月6日,我的祈祷好像得到了回应,传来了老爷子苏醒的消息。第二天我在老爷子病床前,伸出颤抖的手抚摸他温热的脸庞,不停地哽咽着说道:“老爷子,是我,小魏来了!”看到老爷子眼眶中的泪水,我也难以克制自己……直到现在,我还能真切地感觉到指尖的那抹温热,仍无法相信收到的噩耗!
和老爷子初次见面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时值1984年初夏,知了在窗外树荫里此起彼伏地高声鸣唱。午后的阳光明晃晃地透过窗户,照在桌上摊开的书本及大熊猫头骨标本上。房间里有些闷热,桌上一台老式风扇吱吱嘎嘎地转着头。先生形容略显清瘦,但精神矍铄,留着寸头,头发根根直立。我有些局促,为这次研究生面试而忐忑不安。老爷子眼神里则满装着和蔼与慈祥,话语不多,临走的时候送了好几本书,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从那时起老爷子如师如父,赐予了我事业的新生、成全了我所有的成就,一直延续至今。
情怀旧雨,泪洒凄凉!先生千古!
——1980级校友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辅文
在连夜从成都赶回南充的路上,我一直深陷于20多年来陪伴先生左右的点点滴滴而难以自拔,或在教室,或在野外,或在学术会议现场…….先生是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是我国当代保护生物学的重要开拓者,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研人才。先生身后在学术和育人上留下的高峰,是新时代高校科教融合的光辉典范!
胡老师与大熊猫打了半辈子交道,他对大熊猫的真挚热爱,深深感染着我们这些后来的熊猫学者。正是靠着师长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西华师范大学虽然地处南充,却创造了世界顶尖的大熊猫科研成果,学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熊猫大学”。我们始终谨记着胡老师等前辈的教诲“搞科研要严谨,也要沉得住气”,即使身处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辛苦和枯燥的科研工作,也是我们不变的永远的坚守。
先生仙逝,何其痛哉!大师远去,音容宛在!
——西华师范大学 张泽钧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大学生,进入母校南充师范学院,本科期间追随胡老师等川南蜀北开展动物调查,并有幸成为导师的第一批研究生,还承蒙先生的指点在国内较早开展蝙蝠研究,一直牢记着您的鼓励和期待砺砺前行,坚持至今。
为感恩先生对我人生、事业和研究的教诲,更重要的是弘扬先生对卧龙乃至中国大熊猫研究及其保护的奉献精神,本研究团队将 2014 年采集于四川汶川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旧址(核桃坪为模式产地)的蝙蝠新种,命名为锦矗管鼻蝠。谨以此表达我及我的团队,对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无限的怀念!
——1984级(首届)硕士研究生
广州大学 吴毅
1984年6月, 在收到母校研究生录取通知后不久,又接到母校发来的信, 要我尽可能于七月初前往王朗自然保护区参加大熊猫的调查研究工作。我匆忙回了老家三天和在办完大学毕业离校手续后,于7月3日就乘火车来到南充师范学院。系领导给我安排了学校招待所。当晚我去招待所用餐,学校广播正在播新闻联播, 吃着吃着,我突然被广播里的声音所吸引,新闻联播正在播我的研究生导师大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的事迹,播音员从岷山竹子开花死到大熊猫面临的威胁以及胡老师早期和后来同美国动物学专家夏勒博士等专家合作研究保护大熊猫的事迹,我静静地听着,总共30分钟的播新闻联播, 播放胡老师的事迹就达12分钟之久。听完广播,第一次对胡老师产生无限的钦佩,也为未来有这样的导师而感到自豪。
我到南充时,大熊猫考察队已经出发。在胡老师的提前精心安排下,平武县林业局派专车送我来到王朗自然保护区。第一次见到胡老师,考察队正好下山回来。胡老师一身蓝布工作服,腿上缠着绑腿,一个动物野外工作者形象。胡老师身材魁梧,和蔼可亲,一点也不像大教授的样子。一同相见的还有同届三位研究生同学,吴师兄,袁师兄和辅文院士。在王朗的日子里,胡老师亲自给我们传授野外工作方法,如“胡氏”大熊猫年龄鉴定法,为我们以后野外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以后三年里,胡老师不仅为我传授专业知识和硕士论文花费了许多心血,而且还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胡老师不仅学问出名,还很会烹饪。那无数次去胡老师家聚餐和郊外野炊,胡老师亲自做的四川凉拌菜和教我们品尝酒的情景,都历历在目,仿佛在昨日。
毕业后我分回长沙,但我和胡老师一直保持通信联系。1989年夏天,胡老师来信说有一位师弟想继续做牛羚的研究,希望我能帮助。我在南充见了胡老师后, 就匆匆去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后来我准备去国留学,胡老师很热情地给我写推荐信,还把国外大学和教授的回信一一告诉我。借助于胡老师的推荐和名气,我于1994年顺利来到了美国。
最后一次和胡老师通话是在2017年8 月。那时胡老师已88岁高龄,从电话上能听出他声音依然洪亮和动听,也能感觉出他接到我电话时的喜悦。
今天下午,接到吴师兄信息得知胡老师病逝的消息,无比悲痛。过去多少个和恩师在一起的日子一一在眼前浮现,仿佛在昨日,可以说胡老师是我一生中遇到最好最好的老师,对恩师的感激和怀念,千言万语,难以言表。祝恩师一路走好。
——1984级(首届)硕士研究生
葛桃安
三十八年前我成为了您的弟子,虽然当时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而且还有点调皮的学生,由于青春的躁动还给您添了不少麻烦,但我丝毫没有感觉被冷落和嫌弃,您用大度宽阔的胸怀容忍了我的冒失;您让我自由选择研究课题,让我从此和青藏高原结缘。毕业时,是您给我推荐了工作单位,让我在从事科研的道路上走到了今天。谢谢您,胡老师!您是我最崇敬的先生,您永远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2023年2月16日22时08分,先生走了,我们的师生缘分就此定格。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长大了一样,很遗憾没能停在您身边多学几天,要是时光能倒流,我多想重回学生时代,再次聆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
天涯有尽头,师恩永无期;永别了,我的先生,愿来生我还能再做您的学生!
——1986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杨奇森
先生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接到这个消息那一刻,我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泪水。和先生几十年交往的点点滴滴,课堂上的滔滔不绝、办公室的悉心指点、同门聚会时的开怀畅饮、与弟子久别重逢时的欢喜与兴奋,一幅幅、一幕幕,现在想起来,仿佛就在今天。然而斯人已逝,那些温馨、感人的场景,只能永远定格在记忆里了!忽然间觉得很对不起他,没能在他病重期间抽时间回去看他一下!
先生是我的硕士导师,是我学术生涯的领路人,但从他身上我学到的,远不止于要做严谨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受到他超凡人格魅力的熏陶,懂得了对国家的热爱、对工作的投入、对学生的关心、对朋友的真诚,还有他的豁达、大度、淡泊名利、困难中的坚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先生驾鹤西去,丰碑永留人间。作为他的学生,将不懈延续先生的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先生安息,学生永远怀念您!
——1990级硕士研究生
南京师范大学 杨光
第一次认识先生是1987年大一时,先生给我们做学术讲座,他当时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至今都记忆深刻。1991年,大学毕业时,有幸被保送随先生读硕士研究生,先生让我到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从事大熊猫研究工作,从此我踏上了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之路,先生对我的教育和帮助极大,在为人做事方面,特别是先生的豁达、宽容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先生千古!
——1991级硕士研究生
西华师范大学 周材权
惊闻老师离世,悲痛无眠。您是熊猫的守护神,也是弟子们精神家园的守护神。三十三年前初次拜见老师,是为考研到您六楼办公室,和善亲切地教导鼓励,使我不再拘谨惶恐,惴惴不安地上楼,满怀信心地下楼。老师对我的影响不仅仅是三年读研的日子,也不仅仅是三十三年里教书和科研工作,您的宽厚和淡泊,也深深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老师,您走了,您写的书在,您的课堂笔记在,这样,您永远都不会离开。
——1991级硕士研究生
南京师范大学 任文华
惊悉恩师仙逝,弟子悲痛万分,夜不能寐,昔日恩师音容笑貌浮现眼前。1994年初春,恩师带我去冕宁县冶勒乡踏查大熊猫观察线路,一路上恩师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如何寻找大熊猫的痕迹,如何采集样品,野外的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在冶勒乡平生第一次吃具有彝族特色的羊肉,非常不习惯,恩师尤如父亲样地对我说:“不吃要饿肚子哦,在这样的环境要学会习惯,要有忍耐力,野外不仅仅只有学术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恩师不仅授予我知识还教会了我做人道理,他不仅老师还如父亲。今天恩师已驾鹤西去,作为弟子将不忘初心,牢记恩师教诲,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1992级硕士研究生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唐平
恩师非常平易近人。记得当年考研的时候,我非常忐忑地给先生打电话,没想到先生直接答应了,还跟我聊了很多家常。
恩师不仅授业解惑,而且对我们视如己出。我们2001级4位同学都是北方人,听不懂四川话,先生就用川普授课。先生经常带我们回家改善生活,总以为我能喝酒,每次都倒的满满,直到师弟们来,才知道我的酒量原来很小。因为胡老师对学生们的溺爱,大家自嘲以后出去都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了。
先生有伟大的人格魅力。他尊重每一位同学,为学生们的前途着想,尽力提供各种深造和工作的机会,真心实意地爱护我们。
如今没有了先生的叮嘱,唯有将先生精神作为指引,努力地工作。
愿恩师天堂无恙,永远怀念您。
——2001级硕士研究生
南京师范大学 陈炳耀
——2001级硕士研究生
云南师范大学 王晓琴
先生爱生如子,即便毕业后也一直关心弟子的发展。我2006年硕士毕业后独立主持的第一个项目是“乐山市三江水鸟多样性调查”。由于担心做不好,就跟先生倾诉。没想到大冬天(2007年寒假),先生竟亲自带领胡杰和杨志松两位老师到乐山支援(先生当时已是78岁的老人),并鼓励我为地方做好服务。后来先生又推荐我去北师大读博。有一年,突然接到先生电话,他说很久没有我的消息,所以打电话问问。瞬间泪崩!自获悉先生病重,一直非常担心。当接到先生仙逝的消息,浑身做冷,万分悲痛。天堂没有疾病,愿先生一路走好!
——2003级硕士研究生
四川师大生科院 付义强
惊闻恩师仙逝,万分悲痛。在外界看来,先生和大熊猫一样传奇;在我们心中,先生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先生在四川的一座小城(南充),在艰苦条件下,培养超过100余名研究生,开创了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先河。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爱生如子,与世无求,与人无争,极受同行尊重和爱戴。先生严谨治学、专注、乐观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也必将激励更多后人投身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先生一路走好!
——2003级硕士研究生集体哀
昨日合肥的天气寒冷,心里总是莫名烦躁。先生仙逝的消息传来!心里思绪翻涌……
2004年那个春天,“到我这边来读呢”,一个和蔼可亲的声音从手机另一端传来。这个声音坚定了我继续攻读动物学硕士研究生的信心,也第一次与先生有了素未谋面而发自内心的交流,师生缘也从此开始。
在当时交通不便,地处较为偏僻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收集毕业论文数据是辛苦的,我和天培整周整周待在唐家河的原始密林中,夏季唐家河蚂蟥和毒蛇很多,经常在我们胶鞋底会发现踩死的蚂蟥。虽然野外生活条件异常恶劣,但唐家河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动物遇见率非要高,我和天培见到这些野生动物心情是开心的。在我们野外收集数据期间,先生时常关心我们生活,询问我们经费是否足够,暑假还专程到唐家河来看望我们。研究生学习期间,我们没有毕业的压力,什么时候该干啥,在先生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非常清楚。在先生门下读书是幸福的……
读书期间,节假日先生总是会请学生聚餐,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慈祥地看着学生们吃饭。清楚的记得请先生写博士入学考试推荐信的那天,在先生家里,他亲手做的美味的油炸小鱼,当时先生已78岁高龄。先生是关爱学生的,读博和工作期间他也时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
先生之恩弟子当终身铭记,感谢先生的教诲!
——2004级硕士研究生
安徽大学 陈伟
21年前,有幸成为胡老师弟子,开启我研究大熊猫的生涯。依稀记得深夜小寨子沟走廊里等我们野外回来的身影;依稀记得冒着酷热到南充照相馆给我们洗照片的身影;依稀记得野化放归专家论证会胡老师作为组长为推动野化放归操劳。自2011年工作以来,每次到南充看望恩师,一直都在询问和关心我在荥经野化放归方面的进展。
2月初,惊闻胡老师病重,隔着荧屏见到了那熟悉的面容。胡老师仙逝,痛哉惜哉,唯愿先生一路走好!
——2005级硕士研究生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齐敦武
再一次来到先生317办公室门口,紧锁的大门告诉我,推开门再也不会看到那位坐在一大堆书籍资料中,用蝇头小字做着笔记的先生,悠长的过道里,也再也见不到穿着蓝色上衣、拎着白色帆布袋缓缓而来的老爷子。脑海中常想起十几年前的某个暴雨倾盆的早上,先生高挽着打湿透的裤脚,在教室静静地等待着上课姗姗来迟的我们;想起80多岁的他站在梯子上去取标本柜顶上的标本,给研究生上课;想起金银花开的季节,他总爱摘上一小把带到办公室,让我拿去泡水喝。那位知识渊博却无比和蔼可亲的先生,就这样走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念……敬爱的胡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2006级硕士研究生
西华师范大学 黄燕
忆往昔,念恩师胡锦矗先生,往事历历在目: 2006年研究生复试,先生笑容慈祥地问我:研究熊猫儿跑野外很辛苦,你怕不怕......先生近八十岁,仍亲自带我们走样线;毕业后,每年回南充看望恩师,恩师谈到工作就精神矍铄; 2020年,我为全球最长寿大熊猫“新星”38岁庆生,先生给我发微信祝福,并给予鼓励和指导,我十分感动!作为先生的弟子,我倍感荣幸!恩师指引,我受益一生;谨遵教诲,砥砺前行。
——2006级硕士研究生
重庆动物园 尹彦强
2023年2月14日,回南充看望胡老师,隔着ICU病房的探视屏幕。没有想到这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和先生相见,竟是这样的方式。回想起读书时胡老师给我们上课和讨论问题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如在昨日,如今却天人永隔,不禁潸然泪下,悲痛不已。先生一生勤勉简朴,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学识渊博,爱生如子,为我国动物生态学及相关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把最美好的留给了人世间。哀思先生,缅怀先生,先生千古!
——2007级硕士研究生
重庆师范大学 杨承忠
2019年9月29日,胡锦矗、夏勒等中外顶级大熊猫专家共同在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编著的 《大熊猫图志》上签名(四川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2020年10月28日,四川省方志馆西华师范大学分馆开馆揭牌仪式在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举行,图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邓瑜在开馆仪式上向胡锦矗教授赠送《大熊猫图志》(图片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2023年2月19日下午,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前往南充参加胡锦矗教授遗体告别仪式(蒲建宇 摄,四川省地方工作办公室 供图)
胡锦矗教授逝世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等单位赠送的花圈(四川省地方工作办公室 供图)
斯人乘风已去
音容笑貌犹在
表达哀思之情学子众多
无法一一呈现
送别,缅怀
向胡锦矗教授致敬
永远怀念您
来源:川观新闻 封面新闻 红星新闻 西华师范大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