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民国彭县县长刘度‖冯俊龙

作者:冯俊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29 14:23:05 浏览次数: 【字体:

民国彭县县长刘度

冯俊龙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万象更新。传统新春佳节刚过完,成都市龙江路16号,一位叫钟训谟的家庭主妇,忽然接到一封信。她打开信一看,马上昏厥倒地。

这封信是民国彭县(今彭州市)县长刘度写给家人的绝笔书。从此,刘度杳无音讯。

两度县长

成都市树德中学退休高级语文老师燕羽写了一本书《春心》,这本书完整地记录了刘度的一生。

刘度以彭县县长结束仕途,之前他还做过罗江县县长。

那是1941年3月,从成都国立高等师范(四川大学前身,简称成都高师)毕业已18年的刘度,当过校长,做过政府工作人员,参加县长公选,凭借其扎实文才,再加在家乡三台县辅佐县长修建郑泽堰,被时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何北衡保荐,担任何北衡家乡罗江县县长职务。

刘度的才干、亲民,为他在罗江县长任上赢得了清名。修建广汉机场的民工,唯罗江县籍贯受人喜爱,因罗江民工不受官衙盘剥,干活最卖力。刘度眼界开阔、生性开朗,他用幽默睿智,发动公教人员修筑公路;他重视女权,思想进步,善动脑筋,发动周氏后人,兴建学校。更令人佩服的是,刘度在其位,善谋其政。在全民抗战、政府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他利用商行创收,以这种独特形式,为政府解决公费开支。

抗战胜利,刘度被调任彭县县长。彭县是四川比较富庶的县份,离成都只有30公里,治理匪患是政府要务之一。刘度以秀才之身、怜民之心,巧妙利用驻军,剿灭西山之匪。在以农业为主的彭县,水利建设尤为重要。好在刘度有着丰富的水利治理经验,彭县湔江埝轮渡灌溉,在刘度合情合理调度下,终于让先前互相不服气的彭县地方各股势力平心静气。

为官一方,保一方平安。刘度也曾兢兢业业为保县境平安、吏民福祉呕心沥血,更是对乱世之中的两军对垒作过仔细研判。历史不能以后来者的眼光,评判当事者的境界。刘度顺应时代潮流,否则他不会积极响应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合称刘邓潘)等起义军,并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提供全方位帮助。彭县这个地理位置特殊的县份,对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政府组织机构的态度,对任何一方军队都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刘度作出了他人生重要的选择,站在了刘邓潘一边,亲率彭县地方起义,与刘邓潘的军队起义完美组合。

无论是腐败政府的官僚,还是顺应时势态度积极或不得已而为之的干吏,刘度在罗江、彭县任上都有所作为。兴建水利振兴农业,为农民解决衣食之忧;振兴教育造就人才,为地方输送精英贤士,刘度日夜操劳。

刘度具备做一位好官的道德良知。莲出淤泥而不染,何况刘度这样具有智慧与正义感的饱学之士。

有功于民的刘度,有没有可能早日作出人生的其他选择?历史无法假设。

彭县县长刘度顺利交接政权,之后平安回到成都市龙江路的家中。但他只在这个家中呆了不多时日,然后,“1951年3月5日,刘度给妻子钟训谟写了一封信”。

刘度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亲人朋友。

有许多人不时想起他们,想把他们的一生经历再现于世。

燕羽老师是其中之一。

教育才干

刘度的政务治理成绩凸显,其实他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教育干才。

成都高师毕业后,刘度先在家乡三台潼属联中教英文课,后在成都宾晶公学任教,再到江安担任省立第三中学训育主任。在刘度一生中,在广安县立中学担任校长,是其重要的人生转折,他在这里不只是教书育人,还积累了治理学校的宝贵经验。刘度离开广安中学后,终于找到了令他欣慰的人生伴侣。

从广安县立中学校长任上离开后,刘度有过短暂的从军经历,再到万县省四师谋职、省立四中担任训育主任。从刘度青年时期在教育行业从业经历看,他是天性好思且善于把思想落实到行动上的人。

兜兜转转一大圈,年过而立的刘度回到家乡三台,重新进入刚毕业找第一份工作时的潼属联中。刘度把他在外面这些年的教育经验,全部再在潼属联中实践、升华。可以说,刘度的整个人生与他在学校任职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家乡三台这所学校,不仅给了他第一份工作,也让他从教育行业转向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古今中外,一个人的成才轨迹,大多都会经历立志、发奋、蝶变的过程。刘度在教育行业的经历,首先是他拥有成都高师的学历,然后是他游学川内各处,丰富阅历、增长才干,逐渐积累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为他将来从政做好了良好铺垫。

民国时期的教育体系已经过大力改革,政府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办学,教员地位、薪资大幅提升,女性也获取了受教育机会。但是毕竟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残余,人们意识深处还有种种对教书育人的不同认识。特别是饱经战乱,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不但要承担前线将士很大部分生活资料供应,也要承接从抗日前线转移进川的学校,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已是不易,要提升发展,更为艰难。

刘度在学校除去任教职,大多数时候都是担任训育主任、学校校长职务。旧时代能上学的学生,有很多家庭都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家长不是勤俭淳朴之人,就是惯于见风使舵的官商之类。这样家庭出生的孩子,几乎都经过命运遴选;学校老师,更是饱读诗书,或见多识广,能成为一校之长,足见青年刘度不仅才华斐然,更富有与人打交道的阅世经历。

治理学校的成功经验,诱使正当风华正茂的刘度,雄心勃勃向着仕途发展。刘度的志向不只是局限于振兴一个学校,或培育历历可数的有用之才。

从学转政,对于文采出众、又懂人情世故的刘度来说,不说轻车熟路,至少不是寸步难行。他考入省办县政人员训练所,接受时事、施政相关方面的培训,结业后,短暂担任三台县初级中学校长,旋即改任三台县政府专管建设、教育的第三科科长。

教育干才刘度,充分利用他做教师能言善辩的口才,再加上他对底层人民的了解,巧妙利用乡绅实为乡村掌权人、乡人都不肯吃亏的特性,在三台县治理水利的合堰工程中,崭露头角,为他人生转折铺平了道路。

刘度在他所处的时代,追求的是进步、向上。他在学校接受的教育,特别是在成都高师接受的新思想,对他一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的成都,革命思潮风起云涌。就读成都高师的刘度,参加学潮,与王右木、恽代英等思想进步的革命者结识。此时的刘度,思想已与时代接轨,甚至走到了时代前列,但他没有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毕竟,三台老家还有他的家、还有他望眼欲穿的养母和亲人。

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可能会受到现实影响,但思想成长的速度,一定会决定他人生目标的高度。刘度从成都高师毕业,至少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如恽代英等一样,追随革命,实现理想;第二种,如刘度已作出的选择,回到家乡,养家糊口。刘度的选择,或许是更多人的选择。中国毕竟是儒学深厚、讲究尊老孝亲的社会。刘度之后的人生,一直在努力实现他当年可能作出第一种选择时的理想。这或者是刘度愿意通过奉献社会来弥补自己当初选择的某种不当。

不管是在教育行业,还是执掌行政,刘度都是在踏踏实实为社会进步筹谋、为时代前行用力、为人民谋利使劲。尤其是在彭县任上,呼应刘邓潘起义,并且提供必要帮助,作出了值得肯定的贡献。

刘度在广安县立中学撰写的校歌传唱至今:“望我学业向上,望我文化开放,望我竿头日进,改善中华气象,乘风破浪。”

刘度的外孙女燕羽老师,用她饱含深情的笔,再现了刘度的一生。

作者简介

冯俊龙,文史学者、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近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舟共进》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等转载,新华网、人民网、中国作家网等多次转发其作品和评论。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冯俊龙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