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难忘的乡村考研岁月‖刘祯贵

作者:刘祯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15 15:44:58 浏览次数: 【字体:

难忘的乡村考研岁月

刘祯贵

2021年,辛丑年,这一年,儿子拟就读研究生,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印象深刻;其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令人难忘。见证小孩保研历程,由此想起30年前自己的考研岁月,其中的点点滴滴、辛酸苦痛,也是终身难忘。虽已到知天命之年,但记忆犹新。而今,用自己颤抖的手指敲动家里那逐渐开始老化的键盘,记下那难忘而艰辛的考研岁月。

个人考研缘于环境、改变命运等所致,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地理环境改变了自己的前途。这地理环境,主要还是乡村就读后又回到乡村任教所致。考研对于我的意义与影响,这样的经历不会再重来。在这里写下因在乡村考研而产生一生的思念、抉择,人过半百的我见过世间的美好,当然不会让因考研而带来最美好的一切逝去。毕竟这是人生难得的经历与最美好的回忆。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我,有两大身份与生俱来:一是属于农村子弟,二是家庭成分为富农。家庭成分不好,这在当时那特殊年代,某种程度上是为社会所不容忍的,如上不了大学。同时,家庭也没有什么读书环境与氛围。即便如此,自读书之日起,就是希望能有书读,做好学生应该做的事,能顺利完成不同阶段的学业。

自己天生愚笨,不是读书的“料”。刚读小学时,成绩在班上属于倒数之列。由于家庭成分为富农,在学校读书不受待见,曾有位民办老师与自己同在一生产队居住,担任所读村小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父亲有一次去问我的学习成绩及在校表现,这位老师对父亲说:说你的几个小孩读书,没有一个能成才,完全就不是什么读书的“料”,致使父亲回家后将我狠狠地揍了一顿,发泄心中的不满。然而,事实出人意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产生偏差。当时小学升初中,是要通过考试录取的,只有极少数人能读初中。小升初考试,所在的村小,当时只有两位同学考上初中,其中就有我。那位老师听说我考上了初中,说是祖坟上长了“弯弯树”,冒了青烟所致。

哪知后来一路读书,愚笨的我竟然读到了县城高中。到了高中阶段,自己才有想法通过考上中专或大学“跳出农门”,争取吃上“皇粮”。这时“四人帮”已被粉碎,家庭成分不再影响读书。当然,能顺利完成高中阶段学业,还得特别感谢当时的高中班主任老师,为我向学校申请生活困难补助,这样才得以修完学业,顺利参加高考。

由于经济困难,每个星期回家一次,带点家里做的菜到学校吃,多是用泡菜炒的菜,这样才能确保带到学校可吃较长时间。县城中学距乡下老家约有30多里行程,每次周末回家,得走3个多小时,常常是周末下午放学回家,到家已是晚上9点左右。同一个乡到县城读书的一位黄姓同学,会骑自行车,个别时候上学方便的话,我会搭他的自行车,由此可见同学情深。

记得36年前,要参加高考,还得先参加高考预选。笔者成功通过高考预选后,再参加高考,最后的结果是上了高考专科录取线,好像差3分才到本科录取线。对于这样的结果,出乎好些人意料,毕竟我是以应届生一次性通过高考。历经3年努力奋斗,高考梦想得以实现,最后被当时一所成人高校录取。记得填报高考志愿时,实际上并未填报这所成人高校,估计是通过调配方式到此校就读的。当时,国家开始重视乡村教育事业,力争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全国各地教师严重缺乏,很多高考生被调剂到师范类院校。这所学校本是一所专门培训、函授中小学教师,旨在提高他们的文凭以及教学水平的成人高校。但因乡村教师缺乏,这所学校从1986年开始从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中招收学生,以培养中小学师资力量。事实上,这所学校仅招收我们这一届高中生,前几年才改成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全面面向应届高中学生招生。

虽然我被调剂到这所成人高校,但还是相当高兴。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实属凤毛麟角,可说是难上加难。当时如能考上中专、中师或大学,就能实现鲤鱼跳龙门,相当于有了“铁饭碗”,这是当时农村莘莘学子及其家庭最大的愿望。尤其是能上师范类院校,对于农村学子来说,不仅解决了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更是解决了上学期间生活上的困境。就读师范类院校,不仅不交学费,而且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何乐不为!记得就读这所成人高校期间,家里基本上没给自己生活费用。

当时我在这所成人高校就读的是两年制师范专科,应该属于定向培养。毕业时,按道理应分配到自己所在地、市、州的县级中学教书。当时读大专的班上45位来自全省不同的地、市、州的同学,印象中这些同学毕业后基本上分在地、市、州所在地或县城教书,即便个别分配得较差的,也是在交通便利的县城周边或镇上的高完中任教。然而,万事也存在例外,笔者就被分配在农村老家的乡村初中任教。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看到其他同学毕业分配的地方都比自己好,就还专门借到县教育局人事科领派遣证之机,傻呆呆地跑去寻问当时教育局人事科一位女科长,问为啥只有自己一人被分配在乡村初中任教,其他同学都分配在县城或县城周边交通位置较好的学校任教。我清楚地记得这位科长的回答:作为来自农村的学子,家乡的农村教育需要我,农村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因此,我到乡村初中任教是大有可为,大有发展前途的。

板书

同时,我记得这位科长还以特别关心的姿态,谆谆教导我:我是分配到家乡所在乡村初中第一位拥有大学文凭的老师,提升了所在学校教师的整体文凭状况,对我充满殷殷期望。

领导讲的这些话,懵懵懂懂的我不知如何回答。作为一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科长,于当时即将满20岁的我来说,是相当大的领导了,也可能是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最大的领导了。大专毕业时,才刚刚上20岁,加之来自广阔天地农村,少于圆滑与世故,给人印象显得尤其可爱无比。

虽然自己年龄小,出生农村或刚走上社会不懂人情世故,但也太清楚所在家乡的实际情况了。就地理位置而言,所在乡村的场镇不单是远离县城,而且还处于3个县交界处,交通相当不便,30多年前应该属于全县所属20来个乡镇中交通设施与地理位置最差的乡,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人愿意主动到此工作、生活,除非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参加工作以来特别是7年后离开教育岗位后,每当回忆起自己的教师生涯,时常会想起这位科长对我的谆谆说教、耐心教育、满怀关心,可以说是难以忘怀。

对于能被分配在老家的乡村初中任教,当时也没有多少想法。如果不是后来粉碎了“四人帮”,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恐怕自己是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了,更不消说还能当人民教师。毕竟自己大学毕业,终于跳出了“农门”,有了“铁饭碗”。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如能考上大学,还真有点光宗耀祖、“糠箩里跳到米箩里”的感觉。

考虑到上述缘由,特别是自己能成为吃“皇粮”的人,相当高兴地在规定时间到所分配的乡村学校报到。报到时,心中还有点忐忑不安的感觉,因为这所学校曾经也是自己的母校、初中就读所在地,好几位老师还是自己的初中老师,现在却与他们一起共事,成为同事,于年幼的我而言,在感觉上还是有点不大自在。

回到任教学校留影

笔者一到学校任教,就受到学校重视,被委以重任。上班当老师的第一天分配工作时,被安排担任初中一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后来还同时兼任两个班的政治课教学、四个班的历史教学,教学任务可说是相当饱满。本身自己大学是学历史的,可在教历史的同时,还教政治、数学,这在农村学校是再正常不过了的事了。20世纪80年代,乡村中小学教师短缺状况相当严重,需要什么科目的老师,就改教什么科目,谈不上专业对口还是不对口。由于大学没有专门学过政治、数学教学,只能现学现教,相关知识如不懂的话,得提前自学、备课,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任教学校校门

既来之,则安之。虽然自己年纪轻,刚走上工作岗位,但仍然是以满腔热情投入乡村教育事业中,对得起人民教师的称号,想尽办法授业解惑,尽量不要误人子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当时才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都有一股拼劲,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取得不凡的教学成绩。记得刚开始教书那几年,除被学校评优外,基本上每年还被评为县教育系统的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学生的成绩,诸如优良率、合格率等指标,均同当时县上重点中学的教学成绩拼一拼,比一比了。正是因为取得如此优异的教学成绩,自从作为班主任所带的第一届学生初三毕业后,学校领导就连续安排我担任四届毕业班的班主任,足见对我的厚爱与重视,以及对自身工作成绩的肯定。记得自己经常放弃下班后休息时间与节假日,脑子里面想得最多的,是琢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经常是下午放学后将学生留下补课,或周末放假时间给学生补课。当时补课是没有报酬的,完全是心甘情愿,个人没有收过学生一分钱补课费。

乡村的夜晚相当宁静,那一片寂静,常常带着一丝丝烦躁,有时会令人产生不安。当时乡村学校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较差,交通不便,教学设施不配套,几个月领不到工资得借钱过日子。

现在想来,当时在农村地区任教,虽环境较差,但也是一种人生经历,当作走向社会、成家立业的一种锻炼。当时电视机还没有普及,应该是教书几年后才用上BP机的。学校操场边紧靠农田,周边是农民居住点。乡村集镇狭小,在生活不是特别富裕的年代,根本谈不上什么娱乐生活、业余消闲方式。年轻、单身老师,娱乐生活多是相好的几个人下班约在一起聊下天,有时外出喝点酒。

任教学校教学楼

任教学校寝室

由于乡村教书环境、收入等低于城市及周边学校,好些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调到县城或县城周边条件好的地方,脱离乡村学校。于我而言,家庭背景、个人经济实力与社会人脉关系均不具备,只好安心在乡村学校任教。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及不少老师调走,自己的心态及工作氛围多少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晃眼间年龄逐渐增大,个人婚姻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身处农村,父母能让自己吃饱饭就相当不错了,何来对自己的教育与事业的引导。到了成家的年龄,就个人基本条件而言,如身高、职业、家庭背景等均不占优势,加之处于乡村,出生于农村家庭,特别是性格直、不善言辞,个人问题处于难以解决的状态。

不过,笔者虽天生愚笨,但始终保持一颗努力上进之心与认真工作的态度,当然内心深处也想到位置好、收入高的学校任教,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与经济收入,但久久未能如愿以偿。

由于农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为提高中小学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工作能力,当年允许中小学老师利用假期或短期培训、脱产等方式,通过函授、自考、电大等渠道,提高文凭。无论什么方式或渠道,要想提高文凭层次,均得征得当地教育局人事部门签字盖章同意,才有资格报名。印象中,当时一起读大专的绝大多数同学,陆续参加了函授本科学习。看到同学如此发愤,受到影响,也产生函授本科的想法,提升自己的文凭层次。未曾想到的是,当我满怀信心到县教育局去申请报名时,县教育局人事部门不仅拒绝了申请,还对我的想法进行批评教育,对自己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再次进行提升,主要是说自己已拥有大专文凭,乡村初中不需要拥有本科文凭的老师,如果在乡村初中任教,本科文凭太高了,大专文凭足够用,函授本科的想法是错误的。不能参加函授,心中的无奈与悲哀,甚至于苦痛,只有自己知道。不能调到好的学校任教,提升文凭又不能得到上级领导同意,个人感情问题也不能解决,年龄日渐增大,心中苦闷真是到了极点。

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有时可变好事,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与命运。人生难得遇到几位指引自己前行的好老师。大学毕业后,即便是在乡村教书,笔者依然同自己的大学老师保持联系。在同自己大学一恩师的交流过程中,得知大学文凭之上还有研究生这一文凭,可重新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时研究生还是属于凤毛麟角,相当稀少,在社会上属于吃香之列。如有研究生文凭,应该说找工作、求职相当容易,且能找到相当好的工作。调动工作不成,对现状产生看法的状况下,在老师引导下,遂产生了考研究生的想法。唯有读书和进步,在生活艰难的环境之下,可促使人砥砺前行。

自己的人生之路自己走,谁也替代不了。既然决定了考研,就要坚持走下去。考研给了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空间。靠天不如靠人,靠人不如靠己。对于考研的结局,当时也想得开,一句话,成与不成,都曾奋斗过,输赢都是无悔人生。考研不成,还是乡村老师,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饭碗”。作为平凡人,就做平凡事,在凡俗的烟火里,个人愿以素心,通过努力来阅来日方长,坚持走自己的人生路,无怨无悔。

一旦决心考研,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相当艰难。对我来说,考研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仅读两年专科,本科课程未能学习;二是英语基础相当薄弱。我所读的大专,仅读了两年,而且大学科目中英语课程竟然没有开设,英语水平还停留在中学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学英语老师相当短缺,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英语师资更是如此。我就读的初中学校,有时因学校没有英语老师,致使英语课还没老师上课。后来好不容易有了英语老师,据说是从什么地方找的连民办老师都算不上的英语老师来上课。印象中,这位临时找来的英语老师发音也不是特别准,由英语老师的水平可见我的英语水平,特别是我的听力与口语之差,完全可以这样说,等同于没学过英语。后来读高中时,英语教学就好多了。然而,我天生语言能力较差,对于提高英语的听力、口语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可说是望尘莫及。尤其是在乡村工作几年后,中学时学的英语知识基本上还给老师了,一定程度上讲,只认识英文字母。就英语听力、口语而言,长时间没用,也就等同于没学。

于我而言,考研存在的另一大难点是,两年制专科生,本科课程未能学习过。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既然下定决心考研,就得全方位做好各项准备,特地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乘几个小时的长途客车到省城买考研教材、辅导资料。那时,所在乡村到省城的距离就30多公里,然而交通极其不便,得先从乡下乘车到国道318线,也就是今天称的大件路,再在路边等长途客车。进省城后,还得换乘无数趟公交车,才能到新华书店购买相关考研教材与辅导资料。仅买考研教材与辅导资料,就得花一整天时间,甚至还不能将所需书籍全买到位。

将相关考研教材与辅导资料买到后,第一时间就开始学习。这个时候感觉时间特别不够用,因为白天还得认真上班,能利用的时间就只有晚上及周末。为此,面临时间不够与基础薄弱等困难,本着笨鸟先飞的道理,基本上是每天晚上复习、看书到次日凌晨两点左右,然后休息两三个小时,提前设置好闹钟,迫使自己到凌晨五点左右又得起床看书、学习。

学校给每位单身老师分配有单身宿舍,记得自己在学校的寝室窗户是面向对面一栋教师宿舍,刚好是学校校长一家人的住房。该校长说,经常半夜起床上卫生间时,还看到我坐在单身宿舍窗户台灯下看书。虽然不知我为何如此努力学习,但还是由此来教育他的子女要认真读书,将夜读的我作为其子女学习的榜样。

任教班级学生自习课

现在想来,考研历程令人回味与回忆。当时的我,经常是在学生上自习课或午休时间,专门拿本书站在教室门窗外或教室后面,一边守学生自习、午休,一边看书、复习。这样做,有两大好处:首先是可防止自己打瞌睡,多点时间复习、学习,更重要的是,可管好学生自习纪律,让学生可以很好地学习或午休。记得那时自己所担当班主任的班,自习纪律算是全校同年级中最好的,不然学校也不会让年轻的我,连续几年时间接连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不过,那时学校里老师、学生都不知我为何每天如此爱好看书,从不参与麻将等业余娱乐活动,给人感觉不合群,当然另一面的感觉是,是觉得自己比较好学而已,这种情形是比较少见的。

任教学生留言

现在想来,那股拼劲与学习劲头,得有多大毅力、耐力,才能坚持好几年而不中断。由于文化基础差,特别是英语水平,考研还考了几次,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努力和“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奋斗精神,最终还是如愿考上研究生。可说是一战败,二战败,最终三战胜,其中的苦楚唯有自知。特别得提一下的是,当时考研也是一波三折,考研报名时,县教育行政部门完全不同意,不给报名,最后还是找到自己的一位高中老师,托人去说情,才允许报名,自己还保证参加全国统一的学生考研,不是委托培养研究生。同时,由于没有本科文凭,最后是以同等学力参加考试,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回首考研的无数个不眠之夜,促使自己永远努力,时刻懂得冷寂之中有温暖。

由于参加的是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考上研究生后,我也就由老师变成了学生,与原单位脱离关系,再也没有工资,幸好当时读研究生每个月还有一百多元的生活补贴,而且读研还不交学费、住宿费,毕业后仍由国家统一分配。在这里,全新的风景,知识的海洋,成了自己全新的牵挂,开启生活的另一重境界,提升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与乡村任教岁月相比,攻读研究生则是另一片新的天地,其乐无穷矣。

挺有趣的是,研究生入学后,有一天在校园步行,突然背后有人连声叫我“刘老师”,回头一看,真是巧:初中担任班主任的一位女学生在此校读本科,与我一起成为该校的学生,会在校园中无意间碰到。师生同在一所大学就读,可算作一段难得一见的佳话吧。入学就读研究生后,因我还是孑然一身,这位学生还不时介绍其女同学、室友给我,惜有缘无分。

30年前的乡村考研岁月,到了知天命之年,回忆其中的酸甜苦辣、点点滴滴,产生诸多感悟。我安于现状,又不满足于现状,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因乡村任教环境差而沉沦,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没有因孤芳自赏,久久孤单一人,佳人远去,而消磨光阴、颓废无比,因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未读本科、学英语,以同等学力考研三次,经受两次考研失败,因为坚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一支粉笔,一副眼镜,一根教鞭……伴随这些的乡村考研岁月,令人难忘,是一笔珍贵而难得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同时收获了如今拥有二十多年的爱情,并有了值得骄傲的爱情结晶。

岁月催人老。回忆30年前令人难忘的乡村考研岁月、点点滴滴,旨在为儿子能顺利读研而祝福,在新的一年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珍惜难得而有限的光阴,时刻行走在知识的大道上!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祯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