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一家三代人的攀钢记忆‖李孝洪
一家三代人的攀钢记忆
李孝洪
回首攀钢50多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许多攀钢人的青春乃至一生,都已熔铸到攀钢的熔炉里,并被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
攀钢百米钢轨(图源:四川发布)
1
“钢一代”:艰苦卓绝激情燃烧
现年83岁的张君国老人是原攀钢密地机修厂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同时也是我丈夫1987年入厂时的见习老师。他们一家三代都是地道的攀钢人。张君国老人祖籍河南,大学毕业后在鞍钢机械厂当技术员。1965年中共中央动员全国军民支援三线建设时,张君国考虑到支援三线建设不仅可更好发挥自己的专长,而且可解决家属的工作问题,1965年底,他同许多同事从鞍山市辗转坐火车、赶汽车、骑毛驴,历经半个多月,来到川滇交界的一片荒山野岭上。
“白天火辣辣的太阳晒得鼻血直淌,晚上狼叫声一阵高过一阵,喝水全是用盆子直接到金沙江去端,好多人水土不服,时常生病。那时很少吃到绿叶子菜,吃饭大都是盐巴和米汤,更莫谈住的了,用竹席、茅草搭建的席棚子,经常睡到半夜就被狂风掀飞……”每次见面,张君国老人的开场白就是给我们来一段忆苦思甜。
在老人记忆里,他们那一代人脑子特别简单,似乎都有一股子“傻劲”,只知道这块人烟稀少、狼群出没的蛮夷之地,是毛主席连薪水与稿费都想拿出来搞建设的地方,为了让毛主席睡个安稳觉,从全国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的十万军民,个个不想爹不想妈,咬紧牙关日夜奋战在对外宣称的“40公司”(现今的攀钢)。从1965年底到1970年7月1日攀钢第一炉铁水出炉这5年,他们一天到晚只知道搞基建,忙着去熔铁铸钢,完全与世隔绝,根本不了解外面的形势变化与国际局势,直到军人退出,他们才知道自己用热血与汗水浇灌的这片土地,背负着的是保护新生政权的使命,隐藏着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战争焦虑。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形势对我国非常不利,随时可能发生战争,而当时我国大部分工业、人口、铁路枢纽、桥梁、港口码头等,主要集中于沿海大城市,一旦遭到打击或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才作出在西南、中南、西北纵深腹地建立战略大后方的重大决策。毛泽东主席更是将攀钢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仅1964—1966年就先后作出30多次批示。
老人时常讲,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为了国家的战略安全,第一代攀钢建设者真的是心无旁骛一心报国,无怨无悔献了青春献子孙。的确,张君国老人和他的爱人及3个子女于1974年迁入当时的“渡口市”后,一家三代人全献身于攀钢建设。
2
“钢二代”:福利待遇羡煞旁人
作为“钢二代”,在笔者忆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攀钢真是春光无限。除了没有火葬场,攀钢职工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子女的教育、就业问题统统整得巴巴适适。
张一平是张君国老人的大儿子,1974年随迁入攀枝花后,就与母亲一块进了密地机修厂的“五七连”上班,他的两个妹妹,则就读于攀钢子弟校。两个妹妹初中一毕业,一个进了攀钢汽运公司,一个进了攀钢炼铁厂。而张一平呢,仅在“五七连”干了半年,1975年轨梁厂招工时,便考到轨梁厂当了一名设备检修工。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后,仅初中毕业的张一平在攀钢培训中心脱产学习3年后,1981年考上昆明理工大学。大学毕业后便分到攀钢设计院当了一名设计人员。
20世纪80年代后,攀钢从国家安全使命转向对市场效益的追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攀钢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职工的福利待遇更是达到羡煞旁人的地步。
首先攀钢大办子弟校,以优厚的待遇从全国各院校招收大学生入攀钢任教,攀钢双职工子女从托儿所到小学、初中、高中或进入职教中心,都在攀钢办的学校里,享受到优质教育。如果子女考不上大学,还可在参加攀钢职工培训中心培训后,进入攀钢工作,实现代际传承。同时,攀钢职工迁家来的配偶,如果文化过低,也可进入“五七连”上班,虽说都是服务攀钢工人的后勤岗位,可工资待遇往往比当时一些市政单位还高。
在医疗上,攀钢不仅在总部兴建了攀枝花市最好的医院,各个厂矿还设立门诊部。那时,不仅攀钢的职工到攀钢医院看病、住院不用钱,甚至攀钢双职工的孩子看病、住院也不用交钱。因为攀钢给每个职工以及双职工的孩子,发一本攀钢的医疗证,凭证可免费看病。
3
“钢三代”:悬浮状态举步维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步入2000年后,随着“企业办社会”的批判声浪逐渐增强,攀钢的教育、医疗、公安分局等机构逐渐剥离移交给地方或面向市场,攀钢的很多福利已成往事。同时,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攀钢由于管理模式僵化、科技创新工作没有快速跟进等原因,生产经营陷入被动局面。特别是2014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曾盲目增“肥”的钢铁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命运。身处西南腹地受自身短板、区域环境制约的攀钢,更是身陷资金周转不灵的“泥潭”。在保命经营的状态下,攀钢职工的生活状况就像过山车一样,发生了巨变。
张君国老人的孙女、大外孙、小外孙,以及很多类似于他们的攀钢第三代职工,在攀钢转型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改制、分流、竞聘等一系列变化,也有过焦虑和迷茫,但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钢铁市场逐渐复苏,攀钢在经过8年亏损后,2017年上半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成功实现扭亏,新攀钢建设初见曙光。2017年8月6日,张君国一家老小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攀钢日报》头版刊登的《攀钢:创新求变上半年扭亏为盈》,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一家三代攀钢人看到了攀钢重振雄风的希望。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孝洪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