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饮水思源红旗堰 承前启后修堰人——回忆石棉县红旗堰建设者甘云祥

作者:甘晓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06 15:32:25 浏览次数: 【字体:

饮水思源红旗堰 承前启后修堰人

——回忆石棉县红旗堰建设者甘云祥

甘晓萍

引言:2021年,石棉县规划要在美罗镇修建红旗堰陈列馆,我接到美罗镇老协张平富会长电话,他说美罗镇党委政府请我写一篇关于我父亲甘云祥修建红旗堰的故事。父亲已于2009年去世,为真实记录父亲及老一辈人的修堰往事,我们三姐妹走访了12位当年和父亲一起的修堰人,记录他们讲述的修堰故事。我还在石棉县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红旗堰资料,收集父亲与红旗堰相关的档案资料,经核实整理,形成文章《饮水思源红旗堰 承前启后修堰人》。

开凿一号隧洞培训,第三排左起第二人为甘云祥。

石棉县有一条著名的堰渠——红旗堰,清澈的堰水流过原美罗、宰羊、迎政董家坡,滋养着这片广阔的土地,不仅让灌区人民喝上了健康水,还让灌区人民走上了致富路。然而,很少人知道这条造福百姓的“幸福泉”建设过程的艰辛与漫长。从1971年到1992年,无数建设者投工投劳、无私奉献,在崇山峻岭间攻坚克难,逢山开洞,遇涧架桥,历经千难万险,历时21年终于水到渠成。它的建成就像一个神话,凝聚了一代修堰人无悔的青春和汗水,凝聚了几代人饮水灌溉的夙愿,凝聚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抒写了修堰人战天斗地的篇章。于我而言,这是我对于父亲最生动、最难忘的记忆。于所有参与红旗堰建设的修堰人来说,这是一段光荣、艰辛、难忘的记忆!

记忆中最初的红旗堰

父亲甘云祥(曾用名甘荣祥)生于1934年,是宰羊公社坪阳一队农民,也是一名老复员退伍军人。在记忆中,父亲永远与红旗堰连在一起,红旗堰这三个字深深刻在我心底,至今难以忘怀。

红旗堰1971年开始建设,父亲是第一批进入工地的修堰专业队民工。红旗堰前两个阶段建设耗时10年,父亲便在工地干了10年,而这10年正是红旗堰建设最艰苦的10年,也是我们三姐妹从小学到高中人生最重要的10年。这10年里,父亲很少回家,我们三姐妹还年幼,家里的农活、重活就落在母亲甘云芳肩上,母亲一人挑起家中大梁却从不抱怨。那时,我们常常想念父亲,最小的妹妹想父亲了就不吃饭,哭着到外面去找爸爸。逢年过节,父亲没有按时回家,我们就哭闹着要爸爸,我妈总说:“你爸爸在修红旗堰,那里的工作离不开他,你们要学会坚强”。当时我只是一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对“坚强”一词不甚理解,但我却对“红旗堰”这个名字深有感触,从那时起,红旗堰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我特别留意与红旗堰有关的人和事。只要有机会,我们姐妹就会到父亲工作的地方去看他,看他到底在做什么,怎么总也回不了家。时至今日,父亲在红旗堰挑土、背石、打钢钎、甩二锤、造炸药、开机器的工作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成了我记忆中最动容、最深刻的画面。

宰羊公社马富大队正在进行红旗堰施工(石棉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加班加点造炸药

1971年11月,宰羊动工修建红旗堰。因为父亲有文化,又学习过造炸药的技术,被安排在宰羊公社坪阳三队碾磨坊制造修堰用的炸药,是当时造炸药的核心技术负责人。刚去时,只有空空如也的碾磨坊,什么设备设施都没有。他们白手起家,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一边修建炸药房,一边造炸药。与父亲一起加工炸药的还有宰羊公社坪阳七队的鲜文彬、三明一队的张芝武,最初他们制造的是黑炸药(又名土炸药),主要原材料是土硝、硫黄、木屑,后来升级用硝酸铵、硫黄、木屑,爆破效果好了很多。他们将这3样原材料分别晒干,碾成粉末,加热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制造成炸药。为保证炸药的爆破效果,父亲还要不断到红旗堰去做爆破试验。

记得去看他时,父亲正在碾磨坊里造炸药,走进碾磨坊时,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鼻而来,让人窒息,我不由自主地用手捂住鼻子,心想爸爸常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得多难受啊,会不会生病啊?而父亲和那些民工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炸药全部依靠手工制作,没有手套,没有口罩,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制作场所也没有任何通风设备,每天要加工1—2吨炸药才能供应红旗堰工程需要。父亲没日没夜、加班加点,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才能休息。

炸药生产出来,每天要用马队运输到红旗堰,当时运输炸药的主要是张永光(三明二队)、羊洪宣(马富二队)等人。马队运送不完的,就要靠下山休息的民工上堰时背上山,背50斤炸药上山就能挣半天的工分,坪阳5队宋德田的劳力好,一次能背150—200斤上山。多劳多得,大家也是干劲十足。虽然离家很近,但父亲却因“技术工原则上不能替换”而很少回家。父亲工作勤奋,年年都是全勤,工分挣得多,可对家里的照顾却太少太少了。

在制造炸药的5年多时间里,父亲负责的炸药房,没有出现过一次安全事故。因工作成绩突出,1976年2月,父亲被石棉县红旗堰指挥部评为“石棉县红旗堰先进个人”,参加了先代会,在会上他还表演了炸药爆破,赢得群众阵阵掌声。

临危受命“啃骨头”

1977年,红旗堰修建遇到瓶颈,2号隧洞(又名大专山)工程推进缓慢。四川石棉矿派技术小组前来支援,父亲苦钻苦练,很快掌握了空压机、凿岩机使用和维修技术,成为技术能手。随着工程推进,大专山隧道实行南北夹击,加速进程。1978年4月,父亲临危受命,被红旗堰指挥部任命为一营一连连长,负责开凿岩机,主攻这块硬骨头。当时施工条件非常差,凿岩排荒任务很重,洞深缺氧,空气浑浊,没有坚韧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干不下这份工作的,可父亲欣然接受了重任。他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一方面他要深入了解民工的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奖惩分明;另一方面,他又充分发扬军人优良作风,身先士卒带头干,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民工们都说:“干部能带头,我们有劲头”。他带领全连人员敢打敢拼,一日三班作业,人休息机械不休息,使生产进度由原来的每月推进30米提高到每月推进50米,并且还逐月上升。1980年11月25日下午6时40分钟,最难打的2号隧洞终于打通,全长1637米,为红旗堰全线贯通打下了坚实基础。

13岁那年,我去红旗堰看望父亲,记不清走过多少条蜿蜒崎岖的山路,流了多少汗,才走到南木沟工棚。这时天色已晚,所有修堰人都在,唯独没有看到父亲。一打听,才知父亲还在隧洞里加班,抓紧时间抢工期。我见父心切,在别人指引下,来到隧洞前,看见漆黑的山洞,我鼓足勇气、壮着胆子朝里走,洞内凹凸不平,冰凉的山洞水刺痛着我的小脚丫,我忍着痛,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前进。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听到机器的轰鸣声。我看见父亲的身影了,他枯瘦的背上背着一个机器,手里握着一个长长的铁棒,站在冰凉刺骨的水中,全身都湿透了,正在拼命地钻岩石,他的身旁还放着一个更大的铁家伙,发出刺耳的叫声。我使劲地喊着“爸爸、爸爸、爸爸……”但我的声音被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淹没。我上前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角,父亲回头看到是我,我再次喊了一声“爸爸”,眼泪便像断了线的珠子,止不住地往下流。爸爸抱着我说:“你咋来啦?”我泣不成声,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78年11月,父亲再次被红旗堰指挥部评为“红旗堰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红旗堰今貌(石棉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不忘初心和使命

1981年,由于水利投资缩小,红旗堰缓建。后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停建7年后的红旗堰于1989年得以恢复建设。此时,红旗堰进入第三阶段,并纳入国家计划投资项目工程,1992年12月主渠干竣工通水。回顾红旗堰修建初期,在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大部分用钢钎铁锤开凿,肩挑背扛、牲畜驮运等办法完成。“铺盖锄头自己带,撮箕背篼自己编,爆破炸药自己造,实在不能制的器材,由县上扶持”,这是初建红旗堰时最真实的写照。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父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战,完成了主体工程的突破,为第三阶段建设顺利竣工创造了必备条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为探寻父辈修堰故事,我走访了原宰羊公社武装部长余朝延(修建红旗堰决策者之一)。他说:“甘云祥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修红旗堰他是出了大力的。工作上他专挑重活干,技术上他精益求精。再难他不难,再苦他不苦,越是困难越向前!他服从组织安排,叫他干啥就干啥,干一行爱一行,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在我走访多位和父亲一起建设红旗堰的修堰人时,他们都说父亲为修建红旗堰出大力、流大汗,吃苦受累走在前,是修建红旗堰的功臣之一。

父亲作为一名老复员退伍军人,在部队冲锋陷阵,勇往直前。脱下戎装,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初心使命,积极投身到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红旗堰修通后,父亲回到苏村坝,转身又投入苏村坝开田改土、整理土地的建设中。因父亲办事公道正派、大公无私、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帮助公社和生产队协调处理了很多难办之事,化解了许多矛盾纠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显著,1996年被中共石棉县委、石棉县人民政府评为“石棉县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人物”。

红旗堰精神代代传

父亲晚年耳聋眼花,修堰落下严重的风湿病使他手脚变形、疼痛,需吃很多止痛药,几次胃病大出血,差点要了他的命,但他从不后悔,毫无怨言。每每给我们讲述起他当兵和修建红旗堰的故事时,他的眼神总充满自豪和坚毅。我知道,对于父亲和像父亲一样为红旗堰建设付出艰辛努力的人来说,红旗堰是难以割舍的情结,它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一代人的信念,还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备受父辈们追寻,被世世代代传承。

“饮水思源挖井人,世代缅怀修堰人”。我很欣慰,父亲是这朴素而伟大的修堰人中的一员。父亲就像一粒金子,放在哪里,哪里发光!我想,他身上闪耀着的,除了军人的本色,还有红旗堰的精神。作为他的后人,我也一直以父亲为榜样,在工作中保持吃苦耐劳、勇挑重担、开拓创新、越挫越勇、积极进取的精神,生活中秉持正直善良、乐于助人、自强不息的品德,并将这种精神和品德融入到我们的家风家教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红旗堰精神永远在我的家族中世代传扬!

后记:完成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为我的父亲而自豪,为红旗堰的建设而感动。在此,感谢为我讲述的12位亲历者,他们是:余朝延(原宰羊公社武装部长)、姜叶鑫(原宰羊营业所所长,曾与刘长斌、余朝江一起收集整理《红旗堰往事》的执笔人)、陈福荣(原红旗堰一营一连指导员)、何学斌(原红旗堰一营秘书)、童玉英(原红旗堰一营一连副指导员)、苏孟珍(原红旗堰一营一连副连长)、张永光(原红旗堰运输炸药者)、岳正勋(原红旗堰打铁者)、饶荣清(原红旗堰一营四连连长)、寇戴友(原雅安地区化工厂调到石棉县养路段苏村坝道班工人)、甘木全(原红旗堰一营一连民工)、甘福明(原红旗堰一营一连民工)等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甘晓萍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石棉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