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向宝云 ‖ 深化巴文化研究 助推川东北发展
深化巴文化研究 助推川东北发展
向宝云
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区域文化寻根与区域文化认同的需求。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五大经济区域内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习俗独特、文化优势明显的特点和潜能,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推动我省五大经济区内经济与文化同频共振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2020年6月16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文化研究中心在达州成立(图片来源:达州广播电视台)
达州市委、市政府不仅具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有务实创新的文化实践。2016年10月,市委提出了“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的目标任务。2018年2月,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达州市推进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实施方案》,并于8月召开巴文化建设推进会,进一步明确巴文化高地建设的“12359”战略。近年大力实施了“巴文化遗存发掘保护工程”“巴文化学术研究工程”“巴文化传承工程”“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更在2019年1月批准成立了巴文化研究院,给予18个事业编制,在机构调整整体压缩的背景下,成立这样的文化研究机构,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眼力与魄力!短短一年时间,研究院思路明晰、作风务实,在7个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调研座谈、对策建议,开局良好,成果喜人!
2020年6月16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文化研究中心在达州成立(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传承创新工程中,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甘霖强调“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的总体原则,我的理解是,这个原则就是要求我们不能乱说,不能戏说,不能空说。同样,建设发展巴文化高地,学术是基础,学术是支撑。我们还需要对巴文化的概念范畴、精神内涵、表现特征等进行深入探究,在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开发利用等方面久久为功。
关于巴文化和巴文化研究,我谈几点粗浅认识,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一、巴文化和蜀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谈到巴蜀文化的气质差异,东晋史学家常璩概括为“巴有将,蜀有相”,也就是说蜀地尚文,巴地尚武。两地的历史名人方阵似乎也佐证了常璩的判断:蜀地有扬雄、李白、三苏父子、杨慎、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巴地则孕育了巴蔓子、范目、冯绲、严颜、王平、李长祥、张爱萍等战功赫赫的名将。上世纪80年以来,成都平原上三星堆、金沙等古蜀文化遗址的先后发现,更是加深了人们“巴出将,蜀出相”的印象。
巴蔓子将军(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宣汉罗家坝、渠县城坝遗址的横空出世,彻底扭转了我们对巴蜀文化的看法。特别是宣汉罗家坝遗址,先后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和东周墓葬,将巴文化的历史追溯至距今5000年至4500年前,为证明巴文化可能起源于川东北提供了有力的考古证据。渠县城坝遗址则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基于这些发现,再回头审视历史,我们会发现,巴文化不只有剽悍尚武的传统,也有鹖冠子、破山和尚、唐甄这样研精覃思的文化名人,有巴渝舞、竹枝词这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门类。一言以蔽之,巴人是中华民族祖先中的重要一支,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也因为如此,当我们发现“巴山作家群”“巴山画派”“巴山戏剧”近年来在文艺界争芳斗艳时,并不会感到奇怪。
罗家坝遗址(图片来源:《四川新发现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存》)
渠县城坝遗址(万绍荣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二、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历史上互动融合,影响深远
先秦时期,巴人和蜀人有各自独立的族源和势力范围,同处四川盆地之中,也曾兵戎相见,长期征伐,但仍然被《战国策》合称“巴蜀”。秦灭巴蜀后,巴、蜀两地被纳入大一统的框架内,虽然在行政上分分合合,但交汇融合的进程从来没有中断,外人也始终把巴、蜀视为地域相接、风俗略同的“同囿”之地。两者经过长期的激荡交融,刚柔相济,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巴蜀文化。巴和蜀的互动如此频繁,融合如此彻底,同时保持各自精神特质又如此顽强,这在全国范围内很难找到另外一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巴蜀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可以看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过程的缩影。这也在提醒我们,从事巴文化研究,并不能局限于研究巴文化自身,而要立足时代,放眼全国,在巴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开拓其发展道路。
三、达州保护开发巴文化资源丰厚,优势明显
从文化资源来看,达州拥有以罗家坝和城坝遗址为代表的古巴文化、以渠县汉阙为代表的汉文化,以红四方面军为代表的红军精神,以冯绲、元稹、唐甑、张爱萍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资源类型丰富,品味较高。汉阙即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表建筑。汉阙又有石质“汉书”之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张孜江、高文主编的《中国汉阙全集》收录了全国现存的全部汉阙,其第三章“现存中国汉阙”介绍了37座汉阙,其中,渠县就有6座:沈府君阙、蒲家湾无铭阙、赵家村东无铭阙、赵家村西无铭阙、王家坪无铭阙、冯焕阙。数量居全国之首,被誉为汉阙之乡。其中,冯焕阙、沈府君阙两处,是我国仿木地表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存。从地理区位来看,达州地处成都、西安、重庆等大都市经济辐射的交汇地带,是川东北地区一大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总之,达州开发巴文化,资源丰富,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
渠县汉阙(图片来自网络)
四、加强巴文化研究推动区域发展,正当其时
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家园,是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宝贵思想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巴文化研究躬逢其盛,同时也任重道远。达州不仅有驰名中外的文化遗址和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也有一大批学养有素、成果突出的专家学者。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立足学术,致广大,尽精微,不断发掘巴文化研究的资源,填补巴文化研究的空白,拓展巴文化研究的领域,丰富巴文化研究的内涵,提升研究格局,扩大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以致用,坚持服务社会,以前沿的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达州市宣汉县土家族石雕(图片来源:宣汉县人民政府网)
四川省社科院是仅次于上海社科院的地方学术机构,现有15个研究所,1个研究生学院,8个一级学科,在校研究生500多人。我院学科建设基础坚实,学科特色较为鲜明,在巴蜀文化、康藏研究、客家文化等地方文化研究方面,拥有谭继和、段渝、陈世松、任新建等一批学术名家,科研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为我省文化强省建设和治蜀兴川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和智力服务。今天,我们在此成立四川省社科院巴文化研究中心,是我院在市州设立研究中心第一家,是一种尝试和创新,也是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我们将优化配置科研资源,聚焦学术目标,努力推出创新研究成果。我院还和达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让我院和达州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相信,在达州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巴文化研究一定会再上新台阶,达州建设发展巴文化高地一定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2020年6月16日,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胡学举与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丁应虎,分别代表省社科院与达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文化研究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图片来源: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
(此文系2020年6月16日四川省社科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向宝云在四川省社科院巴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暨省社科院与达州市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会上的讲话)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巴文化
作者:向宝云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