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成都武侯祠纪事——胡宗南炮轰武侯祠,掩护蒋介石撤离成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蒋介石在大陆长达22年的独裁统治。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对蒋介石布下的在川、滇、鄂、黔的“天罗地网”进行迅猛攻击。11月30日,重庆解放,当天蒋介石逃到成都,亲自坐镇指挥“川西决战”。
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在四川彭县(今彭州市)龙兴寺通电起义(史称“成都起义”),惊得蒋介石从床上跳了起来。人民解放军即将进入成都,蒋介石不得不作出马上离蓉的决定。蒋介石在撤离时间和路线选择等技术细节上绞尽脑汁,最后确定由胡宗南派装甲车护送,夜间去新津机场登机撤离。撤离方案确定后,胡宗南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拔掉前往新津机场路上的钉子——城南交通要道上的武侯祠。
当时反动派正在成都城内大肆屠杀进步人士,有的中共党员、民主人士先后转移到武侯祠及附近区域,在城外继续活动,武侯祠成为对敌进行军事、政治斗争的重要据点。
武侯祠还驻扎着刘文辉第二十四军起义部队的一个团。该团原系刘文辉部第一三七师特务营,驻于城南郊原本只是作为刘部往日贩运烟土的一个关卡,并无很强战斗力。胡宗南部由陕入川到了成都附近后,有些川籍士兵不愿随军奔波,便滞留下来,加入了特务营,于是这个营由原来两个连200余人迅速扩展到2000余人。有些进步人士也来到这里。武侯祠内官兵推举原第一三七师团长聂文清指挥,但因原来的营长是董旭坤,故人们称这个营(团)为“董营”或“董团”。
刘文辉在部署西康阻击战时规定“董团”的任务是:掩护地下工作人员及中共通讯的无线电台;保护华西坝的广播电台和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抢救被监禁的革命同志;根据情况发展配合作战。刘文辉在宣布起义前,曾准备撤出驻武侯祠的这支部队,但出于某种政治上的考虑,又坚持留下了这个团,并坚决地说:“天亮了,我们还没有什么表现,纵然牺牲这支队伍也在所不惜。”因此,这个营在危机四伏的险恶局势下,仍踞守在武侯祠中。
刘文辉(图片来自网络)
胡宗南为了保证蒋介石的轿车安全通过武侯祠关卡,不遗余力调动了10辆装甲车和坦克车。12月12日夜11时左右,蒋介石、蒋经国等离开成都驻地,装甲车、坦克车前行开路护卫,抵近武侯祠时,对驻扎在武侯祠内的起义官兵进行了猛烈炮击。“董团 ”在重重包围中奋起反抗,但这支临时组成的队伍,无力抵挡胡宗南用六个团的兵力配属重武器的攻击。
为彻底解除威胁,掩护蒋介石一行安全撤离,胡宗南要求部队持续攻击到次日8时。炮弹呼啸声,弹药爆炸声,士兵们的冲锋吼叫声,乱糟糟的人群哭喊声,一直折腾了一夜。天亮有消息传来,“董团”终因寡不敌众,阵地为敌所破,伤亡100余人,大部分被俘。武侯祠中的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幸免于难,均被安全转移。
胡宗南(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成都各大报均报道了这一战。市民惊闻一夜激烈枪炮声,相距有两站路的浆洗街一带几位居民在床上竟被穿过房顶的流弹打伤。在这场战火中,武侯祠除了个别墙壁上留下弹洞外,基本保存完好。
至今仍有老成都居民对此大惑不解,为什么装甲车在武侯祠门口既不向祠内进攻,也不熄火,相继轮番开炮,后来又不等步兵进攻展开,急急忙忙向新津方面开去了呢?
因为胡宗南的任务并不是以解决“董团”为目的,掩护蒋介石顺利离蓉登上飞机才是第一要旨。蒋介石一行的车辆,在装甲车轰鸣马达声和激烈的枪炮声吸引住不明真相人的耳目时,从夹杂在装甲车的行列中驶出,经城南武侯祠门口冲出成都市区,在新津机场乘飞机逃至台湾。
参考资料
《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作者:陈宇,人民网。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