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杨明强 ‖ 为国选才乐奉献 勇立潮头鼓与呼——从招考改革历程看《招生考试报》的前世今生和倾情奉献(二)

作者:杨明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9-04 11:03:08 浏览次数: 【字体:

谨以此文献给甘为人梯的广大教育招考工作者

为国选才乐奉献勇立潮头鼓与呼

——从招考改革历程看《招生考试报》的前世今生和倾情奉献(二)

杨明强  

四、重大事件与活动,见证 招考报人的职责使命和媒体担当

(一)1996年,首届高考咨询活动备受好评

1996年2月,笔者有幸从成都市教委《成都教育报》记者、责编岗位,加盟到四川省招办《招生考试报》,担任记者和“中考周刊”要闻版责编。

5月25-26日,《招生考试报》策划、发起和承办的四川省首届“三勒浆”高考咨询活动在成都市体育中心举行。该活动由院校招生信息咨询、招生政策与志愿咨询、高考保健咨询三方面组成,除众多招生院校以外,省招办也专设了高考政策和志愿填报咨询组,由省招办和报刊社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团队,直接服务广大考生及其家长。

早期的创办者们(杨明强 供图)

当年,共组织有130多所省内外高校、中专及部分企业进场设点,与考生、家长面对面交流,共计20000多人参加咨询。活动期间,省人大副主任康振黄、省政协副主席章玉钧、省教委主任王可植到场视察、指导,给予“组织得力,效果显著,希望今后年年搞下去”的好评。随后,《招生考试报》在“高考周刊”和“中考周刊”共用4个整版作了重点报道。从此,这一模式,一直推广延续到2002年。2003年因“非典”疫情影响而叫停。 

(二)1997年独家发布高校招生录取名单

1997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通过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面对川渝分治,为平稳过渡,支持重庆直辖工作,当年川渝实行了联合招生、联合录取的办法。当时,重庆的招生计划仍由《招生考试报》公布。经省招委、省教委研究决定,授权《招生考试报》独家发布高考录取新生名单。《招生考试报》以“录取特刊”的形式,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考生及社会各界发布最权威、准确的各批次院校录取新生名单,传递录取现场的各种最新消息。期间,开始出版日报,每天8-12版。报刊编辑部全体人员和设备全部搬入设在望江宾馆的录取场新闻中心。笔者作为责编兼记者,全程参与各批次重要稿件、专题聚焦、人物专访的策划、采编和录取特刊编校工作,直至9月初录取工作圆满结束。

报刊社领导在高考咨询会现场调研(杨明强 供图)

(三)1997年发起创办“全国招生宣传报刊协作会”

通过两年的策划和筹备,1997年12月9日,由四川省招生考试报刊社倡导发起的“全国招生宣传报刊协作会”首届年会在“中国航天城”——凉山州西昌市召开,全国20多个省、市、区招办的40多位从事招生宣传、报刊工作的领导、专家和采编骨干出席会议。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交流招生宣传报刊工作经验;讨论协作会章程;商定下一届年会主席单位等。从此,全国招生宣传系统有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同行们取长补短,互惠合作,提升业务水平。这一举措,为全国招考媒体的创新发展,贡献了四川智慧与力量。

《招生考试报》社出版的报刊资料(杨明强 供图)

(四)1998年抗洪保考,众志成城,宣传到位

1998年6月底至7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特大洪灾,四川全省范围暴雨不断,遭受了10年来最为严重的洪灾。高考在即,面对灾情,各地党委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全力以赴做好抗洪保考工作。《招生考试报》记者深入一线采访,随后,推出了《四川98抗灾保考纪实》专刊,共8个整版,全方位报道全川各地抗洪保考的先进事迹。其中,笔者策划、编辑,本报记者王东、特约记者刘平(现为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法人代表、报刊社社长)采写的通讯《洪灾奈我招生何》,在1998年度四川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五)1998—2001年,推进高考改革,加大宣传力度

1998年,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总结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瞿振元指出了改革的四个重点。《招生考试报》社组织集体学习后,又做了重头访谈。随后,《招生考试报》推出了《高考将怎样改革?——访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的重磅文章,详解高考改革重点内容。

招考记者镜头下的高考影像:副省长黄彦蓉(右一)通过视频巡考(左二为时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王七章,左三为时任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杨明强 供图)

1999年3月,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全面启动,高考科目设置、高考内容、考试形式和录取手段等开始全面改革。其中,广东、山西、江苏、浙江、吉林等5省实行“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四川等15省市区试行新机制、新模式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向社会征集高考综合能力测试题和语数外能力测试题,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2001年,四川确定高考科目设置实行“3+x”模式。当年全国共有18个省(区、市)同步进行。还有后来的自主命题改革。

《招生考试报》从1998年起,连续4年开辟专栏,刊发专题文章,加大对高考全面改革的宣传力度,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招考记者镜头下的高考影像:考生走出考场(杨明强 供图)

  (六)激浊扬清,先声发人,树立正反典型

1993年12月,全国招生界罕见大案——石仁富索贿受贿案开庭审判。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石仁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经查,石在担任泸州市招办副主任期间,索受贿赂达80多万元。此案在招生系统引起巨大反响,敲响了招生工作廉洁自律的警钟。对此,《招生考试报》率先对此案进行了全方位及时跟踪报道和现场报道,推出了消息、通讯和评论等系列文章。其中,记者吴涛采写的《全国招生界罕见大案——石仁富索受贿案开庭受审》荣获1993年度四川新闻奖一等奖。

1999年7月10日,高考结束后一天,凉山州宁南县招办主任粟立在护送高考试卷途中,不幸出车祸以身殉职。惊闻噩耗,《招生考试报》社副社长马银军、记者杨明强火速飞往西昌,赶到宁南,快速追踪,深入采访,推出《情系考生,魂销选才》的长篇通讯,在《招生考试报》做了整版报道。该文刊出后,新华社《蜀报》《四川日报》《四川自考》杂志等相继转载,社会反响很大。后来,省人民政府追授粟立同志“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新华社四川分社主办的《蜀报》(图片来自网络)

2001年9月,凉山州招办主任马布都(彝族)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在全国540万公务员中,获此表彰的仅46人,马布都乃全国招生系统唯一一人。1998年,马布都就获得过“全国优秀招生工作者”称号。对此,时任《招生考试报》编辑部主任、主编的杨明强主动请缨前往大凉山采访。杨明强采写的报告文学《开弓没有回头箭——记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的凉山州招办主任马布都》,在《招生考试报》做了两个整版的报道,在全省全国招生系统产生了较好反响。随后,该文被《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中国高校招生》杂志、《教育导报》等转载。

2017年5月20日,《招生考试报》对马布都的采访报道(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杨明强采访马布都(图片来自网络)

扩展阅读:【方志四川•蜀中人物】马布都:凉山民族教育界的灵魂

(七)2002年首次举办全国高考研究专家专题研讨会

2002年3月,为切实帮助全省高三教师深入搞好命题研究,提升复习和高考质量,《招生考试报》社首次主办了全省性的复习迎考专题研讨会,特邀北京、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多年从事高考命题研究的专家学者莅临蓉城,分别按“3+x”各学科类别,为来自全省各地的600多名高三教师和教研人员举办专题讲座。会后,《招生考试报》用两个整版编发了《“3+x”学科专家蓉城论剑》的报道,广大高三师生纷纷反映大获裨益。

招考记者镜头下的高考影像:考前同框,自信满满(杨明强 供图)

(八)2005年首次策划编选《高考模拟试题集》

为有效帮助全川高三师生做好“3+X”高考复习,强化考前演练,2005年1月,《招生考试报》首次向名牌重点中学,特别是长期从事高考复习教研的部分特级教师、知名骨干教师约稿,分科命制了4套《2005年普通高考模拟试题》,共占用5期40个版,汇集成册后于3月中旬发给所有订阅考生复习使用。这一编选结集活动,持续进行了四年。

(九)《招生考试报》在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两次高考”及其灾后重建的重点追踪报道中,成效显著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发8.0级特大地震,震级之大,破坏之巨,波及之宽,受灾之重,令全球震惊。在巨大灾难面前,《招生考试报》社表展现出媒体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立即派记者赴重灾区慰问、采访,并编发多个专栏、专版,反映灾情,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同时及时报道四川教育和招生考试工作抗震救灾紧急预案和高考新的部署。

不久,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并报中央批准:对2008年四川高考拆分为非延考区和延考区两次进行,并于5月18日公告全社会: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等6个重灾区中的45个县市区延考,四川其他地区高考6月7日如期举行。

《招生考试报》赓即遵循延考区和非延考区“两次高考”的决定,昼夜加班,编校招生计划,通过10多天加两个通宵的拼搏,分别两次编校和出版了《招生计划合订本》以及《高校招生章程汇编》《如何填报高考志愿专辑》。非常时期,大家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等重重困难,最终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这项特殊任务。

大灾面前,爱如潮水,大爱无疆。《招生考试报》为延考区考生捐赠《2008年招生计划合订本》和《2008年高校招生章程汇编》18万余册,价值500多万元;向四川省红十字会捐赠现金5万元。同时,全体员工也纷纷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5·12”汶川特大地震半年后,立足灾后重建和教育重生,《招生考试报》推出“走进灾区学校系列报道”。报社记者分赴重灾区绵阳北川中学、德阳东汽中学、汶川威州中学、都江堰聚源中学等地现场采访,将所见、所闻、所感,以真实的情感,细腻的笔触,采写了《北川中学:蔷薇花开荆棘中》等系列报道,分4期刊发。

抗震保考的纪实报道,推送了8个版(杨明强 供图)

2009年1月以来,为铭记全省教育和招考工作者抗震保考、灾后重建的精神风貌和典型事迹,通过大量采访,推出了系列报道。其中,长篇报告文学《一场特殊的鏖战——2008年四川省抗震保考纪实》获2009年“全国招生宣传好新闻”特等奖;《走进灾区学校系列报道》获2009年“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编辑奖”银牌奖;通讯《在坚强中奋进 在重生中崛起——“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校园聚焦》获2010年“全国招生宣传好新闻”一等奖。

《招生考试报》社出品的电子书和电子报馆(杨明强 供图)

获奖证书(杨明强 供图)

2011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招生考试报》推出的文图报道《从悲壮走向豪迈》,获得2011年“全国招生宣传好新闻”一等奖。

2011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杨明强 供图)

(十)2012年,出版《高考制胜秘籍——2002-2012年四川高考优胜学子成功秘籍》,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该书由电子科大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它汇集了10年来《招生考试报》记者独家采访和发表的全省每年文、理科冠军谈学习秘诀的重头文章,全省各市州文、理科前三甲的迎考经验之谈或记者采访实录,以及10年来每年各科高分考生讲述自身获取单学科满分和高分的B门文稿等,被广大师生誉为高考升学的金钥匙、“升学迎考的学法宝典”。

《高考制胜秘籍——2002-2012年四川高考优胜学子成功秘籍》(图片来自网络)

(十一)2017年,开展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我与高考”全国有奖征文大赛系列活动并影响全国

鉴于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2016年底,杨明强策划、起草、申报的举办“我与高考”有奖征文大赛系列活动方案,得到社领导和院领导肯定。2月初,由四川省教育考试院主办、四川省招生考试报刊社承办的“我与高考”全国有奖征文大赛面向全国公开征稿,既而受到全国各界读者、作者广泛关注。大赛组委会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来稿共1721件。11月下旬,大赛组委会聘请四川省作协主席、全国著名作家阿来先生为主任,全国著名作家、全国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双评委何开四先生为副主任领衔组建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在报纸编辑部集体认真初评、互评、复评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委们集体终评,最后确定获奖作品奖项及等次。共评选出特等奖1件,一等奖3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10件,优秀奖20件。

“我与高考”大赛征文启事(杨明强 供图)

12月8日,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座谈会暨“我与高考”全国有奖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成都隆重举行,来自教育部和全省各地的教育、招生界领导、嘉宾与全国各地的获奖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回顾高考40年来的集体记忆,总结高考40年来的改革成果。

2017年,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暨大赛颁奖会合影(杨明强 供图)

当晚,《招生考试报》新媒体在网站和微信推出6条系列新闻专题报道,四川电视台教育频道、《教育导报》等媒体也作了报道。12月9日,即40年前(1977年)恢复高考开考的第一天,《招生考试报·高考周刊》(总第3082期)破例将整期8个版全部推出“我与高考”全国有奖征文大赛特刊,内容包括颁奖典礼消息、活动纪实通讯、获奖名单、评委感言、获奖感言、获奖征文选登和活动掠影(图片集锦)等。随后,广大读者、作者纷纷致电致信,感谢组委会抓住当下热点与受众的兴奋点,讴歌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2017年,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专题报道(杨明强 供图)

同时,杨明强作为具体牵头人,组织编辑《流金岁月高考路——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我与高考”征文集锦》一书。该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流金岁月高考路——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我与高考”征文集锦》(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另外10个省市区也举办了类似活动,《招生考试报》策划和承办的“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系列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位居前列。更为巧合的是,当年的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竟然与“我与高考”的话题完全一致,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如潮好评。

各类媒体对本报活动的宣传报道(杨明强 供图)

(十二)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考试专委会,服务全国高校、中学和教研机构

在教育部有关领导和四川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领导支持下,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经两年多具体策划和筹备,2019年11月10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考试专业委员会在蓉揭牌。

2019年11月10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考试专业委员会成立(图片来源: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是由教育部主管、民政部批准的国家一级学会。专委会由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和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发起,联合全国各省市区的教育考试院,共同促进教育考试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教育考试专委会直接服务于全国各地的院校、中学和教研机构,填补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过去没有教育考试专委会的空白。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杨明强,男,1963年生,四川省营山县人,1984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今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媒体人。曾任《成都教育报》责任编辑、《四川青年报》新闻部副主任、《时代教育》主编。1996年加盟《招生考试报》至今,历任记者、责编、编辑部主任,担任《招生考试报》主编18年。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干部。

上期回顾

【方志四川•记忆】杨明强 ‖ 为国选才乐奉献 勇立潮头鼓与呼——从招考改革历程看《招生考试报》的前世今生和倾情奉献(一)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明强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