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论文发表始末 ‖ 丁邢

作者:丁 邢 来源:丁东小群 发布时间:2021-08-26 14:11:33 浏览次数: 【字体: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论文发表始末

丁 邢

1978年1月,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发表,随后各种传媒纷纷转发,陈景润的故事风靡全国。这篇作品,激发了国人向往科学的热情,追慕科学家成为新的时尚,并对反思“文革”起到了某种破冰作用。本文谈谈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论文发表的经过。

陈景润在工作中(图片来源:党史博采)

 陈景润,福州人,1933年生,1996年去世。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是研究数学的才华,1957年就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调进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他最重要的成果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5年写出论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期已经宣布成功证明“1+2”。1973年,他又实现了这项成果的改进,将论文修改得更加简洁。2月份,他感到身体不适,在去医院的路上遇到中科院数学所业务处处长罗声雄。陈说:“最近,我完成了对猜想的证明,论文也写好了,你看怎么办?”罗问:“论证过程有问题吗?”陈说。“绝对没问题。但是我担心没法发表,即使发表了又会挨批。”罗声雄为人仗义,就和本所乔立风共同起草了一份题为“数学所取得一项重要理论成果”的简报,越过数学所,直接送给了中科院领导。地质学家武衡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他看到简报,赶到数学所,当着该所党委书记的面说:“单是陈景润有论文不敢拿出来的事,就应该向总理反映。”那位书记说:“陈景润的论文能不能发表,要经全体群众讨论通过。”武衡随后在全院大会上不点名地表扬了陈景润,说:“我国年轻的数学工作者在数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当时新华社女记者顾迈南在场,从一位局长口中知道这项成果的创造者是陈景润。第二天,顾迈南来到中关村,通过中科院数学所采访陈景润。时已暮春,陈景润还穿着厚厚的棉裤棉袄。旁边的人说,陈景润患结核病,长年发低烧。顾迈南找陈景润和乔立风等人访谈,写了两篇内参:《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作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和《助理研究员陈景润近况》,反映他住在6平方米的小房间,潮湿、阴暗,空气不流通,患了肺结核,还经常腹胀、腹痛。刊登在直通高层的《国内动态清样》上。

陈景润在6平方米的小屋埋头坚持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图片来源:中华儿女)

 江青看到后,作了批示:“主席,是否先救活陈景润为好?”毛泽东批示:“请文元同志办。”姚文元批示:“陈景润的论文在哲学上有什么意义?”江青对秘书杨银禄说:“姚文元‘书呆子’,他的批示文不对题。你给迟群打个电话,告诉他赶快到我这里来,这是他负责的领域。”

 3月25日凌晨3点,迟群和武衡、顾迈南、协和医院张孝骞一行人,登门看望陈景润,把他接到清华大学,向他传达了毛泽东的批示,并由张孝骞等大夫给他作了体检,让他住进了解放军309医院。随后,陈景润的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科学》英文版16卷第2期上发表。

20世纪70年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左)和他的两位老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中)、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沈元在一起(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从此,陈景润得到重视。周恩来提名他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由时任副总理的华国锋落实。胡耀邦到中科院主持工作期间,曾想为陈景润调整住房。邓小平在1975年9月26日听取胡耀邦、李昌、王光伟汇报时,插话提到陈景润,说:“像这样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人,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说什么‘白专’,只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好处,比闹派性、拉后腿的人好得多。现在连红专也不敢讲,实际上是不敢讲‘专’字。”不久全国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已经成为典型人物的陈景润难免随波逐流。所以,粉碎四人帮以后,一度引起争议。上级需要科学界的代表时,优先选择了同样创造了国际认可的学术成果的杨乐、张广厚。

 邓小平1977年9月19日和方毅、刘西尧等人谈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问题时,提出要恢复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半个月后,中国科学院宣布,将陈景润从助理研究员提升为研究员,杨乐、张广厚从研究实习员提升为副研究员。以后,又决定每月发50元津贴,使陈景润的月薪从89.5元上升到149.5元。

 1978年,邓小平和陈景润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见面。以后,还多次关注过陈景润配秘书、加薪、提级和改善住房问题。

1978年,邓小平接见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代表时,与陈景润握手(图片来源:央广军事)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属于纯粹数学,是一个极为专门的学术领域。在1966年到1970年代初,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大面积停顿,重新和国外同行接触时,落差极大。而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少数科学家的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一段非常的岁月,使得一个陈景润成为举国关注的明星科学家,至今留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

来源:丁东小群(原文标题:聚光灯下的陈景润)

作者:丁  邢(文史学者,现居北京)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丁东小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