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 ‖ 向素珍

作者:向素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0-29 17:59:19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

向素珍

2021年10月16日晚上10点(加拿大时间上午10点),我和朋友们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由于疫情,聚会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在ZOOM上进行。这场聚会的主会场在加拿大,由CS聚会委员会组织,出席聚会的主体人群是居住在大洋彼岸的一群金发碧眼的“四川老乡”,他们是100多年前远度重洋、来到中国四川兴学行医、传播现代文明的加拿大传教士的后代,出生在四川,因曾就读于成都华西坝的“华西加拿大学校(Canadian School)”,取英文前两个字母,他们又称自己为“CS孩子”。

线上聚会场面

这场始于1936年的聚会,一年一次,已坚持了整整85年。

1936年10月,在华西协合大学工作的黄思礼(Lewis C. Walmsley)、启真道(Leslie Kilborn)、云从龙(Earl Willmott)回加拿大休假时,在多伦多发起了一场聚会,始称“华西俱乐部”,每年秋天,从中国回到加拿大休假的传教士们就会在一家中餐馆聚会。上世纪50年代初,这些加拿大人回到他们的祖国后,一直坚持每年的聚会。随着年龄的老去,这个聚会被他们的后代传承下来,成为今天一年一度的“CS聚会”。这场延续了80多年的聚会,从未间断,已传承了4代。

1945年的多伦多聚会(后排左一启真道、左二黄思礼)

每年金秋十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六,来自加拿大各地的CS孩子们以及他们的后代,都会如期相聚在多伦多的一家中餐馆里。这是他们心灵守望的“中国之家”。一年一度的聚会是他们心中的期盼,因为每年的这一天,他们会回到童年时光,与远在大洋另一边的中国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每一次聚会,他们都会用四川话喊上一句“开始吃饭!”;每一次聚会,他们都会拿出自己家族珍藏的四川老照片和藏品相互分享与回味。每一年的聚会都有不同的主题,但大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家族与中国的情缘。

1969年6月22日,近300名华西加拿大学校的校友重聚多伦多。他们的到来,是为了庆祝“华西加拿大学校成立60周年”这一隆重的节日。威廉·瑟维斯(William Service)在建校纪念会上致辞说:“我们的学校成立于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文化中,这个文化正处在变革时代。与之相连的是这个文化中的伟大人民,他们的思想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2011年10月参加CS聚会的部分CS孩子

由于新冠病毒的肆虐,阻隔了人们近距离交流,CS聚会委员会成员、文幼章的孙女Marion Endicott和启尔德的曾孙女Gail Walmsley经过不懈努力,组织、联络了世界各地能联系上的CS孩子,举办了今年的线上聚会。

今年聚会的组织者 Marion Endicott

今年聚会的组织者 Gaill Walmsley

这是一场神奇的、感人肺腑的聚会。参加聚会的人们不用再舟车劳顿就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一些没有参加过多伦多CS聚会、或没有条件去多伦多参加聚会的人们,也能在家里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情,与儿时的伙伴见面。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将传统的CS聚会从多伦多扩展到了全世界,像一根无形的纽带串起了居住在地球不同地方的CS孩子们的感情以及大洋两岸的中加友谊情。

这是一场与病毒较量的聚会。可恶的病毒阻隔了人们的近距离接触,但却阻隔不了CS孩子们渴望和平、珍视友情的愿望。

这两位老人都是“CS孩子”,收到参加聚会的通知后,他们的后人特地给聚会组织者发来照片表达心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106岁的伊莎白在儿子柯马凯的陪伴下参加线上聚会

居住在伦敦的103岁的伊莎白的妹妹(11月15日即将满104岁)Julia Brown Baker在儿子Tom Baker的陪伴下参加线上聚会

在华西学子的协助下,远在美国的华西协合大学第一任校长毕启(Beech)的外孙(Perry Rogers)和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首任馆长、考古学家、为推动三星堆文明的问世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的外孙(Christopher Hoogendyk)也参加了线上的聚会。

首次参加CS聚会的毕启(Beech)的外孙Perry Rogers

首次参加CS聚会的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的外孙Christopher Hoogendyk

在成都参加聚会的人员(从左至右):高松、邓长春、王晓梅、谭楷、向素珍

在美国的老照片项目组成员李爽在CS聚会上

伊莎白的儿子柯马凯

伊莎白的儿子柯马凯在聚会上作了演讲,他的妈妈和两个姨妈都是“CS孩子”。他在演讲中介绍了他的家族与华西历史的关系,结合近年来恢复弟维小学校名、华西坝几个校史馆的建立等重要事件的实施,很为这种对当年加拿大传教士为四川所作贡献的肯定的实事求是的做法感到欣慰。他还告诉大家,他姥姥参与创办的成都特殊教育学校即将迎来100周年纪念日,目前正在策划明年利用建校百年之际介绍加拿大等外国朋友的贡献。最后,他提到了目前的中加关系,以《韩非子· 说林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故事结尾,希望发扬和传承祖辈的友谊,从而推动和改善中加关系。

云从龙(Earl Willmott)的孙女Cory Willmott,作为老照片项目曾经的顾问,与她的父母(Don/Liz Willmott)一起为老照片项目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在演讲中用非常丰富的图文资料介绍了当年加拿大传教士和他们的家人在四川的生活和工作,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了那段发生在华西的历史故事。

Cory Willmott在演讲

参加这次线上聚会的还有两位特殊的朋友,他们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家族的成员之一、加中友好协会多伦多分会主席沃伦·白求恩(Warren Bethune)和他的妻子伟涛· 白求恩(Wei Tao Bethune)。

面对如今中加关系所面临的困难,沃伦说,他们协会正在寻求扩大加拿大与中国民众之间的往来,强化双边现有的关系,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和平与发展。

沃伦的妻子伟涛是中国沈阳人,作为加中友协多伦多分会理事,她目前正在计划写一本书。她认为,白求恩为中国人民的事业牺牲了自己的生命,100多年前许多加拿大人为中国西部的教育和医学事业前赴后继,留下了不朽的伟业。今天,一群知恩图报的中国人与CS孩子们通过十多年来不懈的共同努力,举办展览、出版图书,将这段感人的历史呈现给广大观众与读者,她希望将这些感天动地的故事集结成书,为中加友好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沃伦·白求恩(Warren Bethune)(图片来源:中新网)

伟涛· 白求恩(Wei Tao Bethune)

加拿大时间中午12点(中国时间凌晨12点),聚会在CS孩子们同唱的《加拿大学校之歌》的歌声中圆满结束。看着画面中的老人,我感慨万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CS孩子已变成一个个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但他们对中国的爱,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却一如既往,丝毫没有改变。80多年的坚持,凝结了多么深厚的感情、得要多顽强的意志力来支撑啊!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我相信,有中国和加拿大的这股强大的民间力量,一定会极大地推动中加友谊进一步发展,中加关系的春天一定会很快到来!

愿中加友好源远流长,万古长青!

向素珍

2021年10月20日写于成都

在2021年CS聚会上的发言

向素珍

(2021年10月16日,成都)

亲爱的各位CS 孩子及你们的家人,亲爱的各位朋友:

早上好!

今天,能在这里以ZOOM这种特殊方式,参加一年一度的CS聚会,又见到了很多朋友和熟悉的面孔,我非常高兴和激动。自2007年以来,我一共参加了7次你们的聚会,其中6次在多伦多,1次是今天。虽然我们远隔重洋,但今天的场景让我感慨万千,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阻隔了我们近距离的交流,但却阻隔不了我们的友谊和沟通。人类的智慧能够超越任何障碍,科学家们发明了互联网,让我们仍然可以以这种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此刻,我特别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病毒远离人类,我们又能够见面、握手、拥抱、脸颊贴脸颊地感受对方的温暖,品尝滚落到脸颊上咸咸的泪水。

2018年10月,我们去多伦多参加CS聚会时,带去了《从前,华西有所加拿大学校》这本书。但当时该书还没有正式出版,只能算是一本征求意见的初稿。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去年该书已经被纳入中国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但遗憾的是,这是一本中文版的书,没有英文。就我个人的心愿而言,我十分希望你们所有人都能读懂书里的内容,而不仅仅是看图片。目前,该书已经翻译完毕,我们正在努力联系出版社出版英文版本。希望英文版的书能早日出版并送到你们手里。

《从前,华西有所加拿大学校》,2020年天地出版社出版

时间过得真快。从2004年Bob Edmonds 访问四川时提出共同举办老照片展览的建议,已经17年过去了。从2006年12月底,张飙、程铁良和我在北京发起成立老照片项目小组,已经15年过去了。从2008年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第一次展览,已经13年过去了。

十多年来,我们在中国一共举办了8场老照片展览;一次“中加友谊世纪情书法笔会”;组织了5次“回家”活动,共有79人(次)重返中国的“家”;出版了2本书:《成都,我的家》和《华西有所加拿大学校》;分别与大邑县和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建立了2座博物馆:百年历史影像馆和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2016年在香港南中集团总裁张弛先生支持下,在多伦多举办了《加拿大人在中国》首展,此后在CS聚会委员会的努力下,又在加拿大多地、多处巡展。

2010年5月,CS孩子以及他们的后代在成都市大邑县新场镇参加“回家”活动留影(来源:向素珍《缘分与承诺——谱写加中友谊的佳话》,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网)

2016年11月9日,17位CS孩子们和他们的后代从加拿大远道而来参加“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开馆仪式,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当年已93岁,年龄最小的也是80岁高龄(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网)

2017年10月23日—11月24日《加拿大人在中国》在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展出(图片来源:“永远的华西”微信公众号)

我们所做的一切,离不开你们——我们的加拿大朋友,离不开众多华西校友和华西子弟对我们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代表项目组对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们表示感谢!

首先,要感谢Bob Edmonds,是他最早提议举办老照片展览,从而开启了这个项目。让我们悲伤的是,他在项目运作之前离开了我们,但是我相信,在九泉之下的他如果知道他发起的老照片项目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定会倍感欣慰。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其次,要感谢Don/Liz/Cory Willmott。Bob Edmonds去世后,他们接下了与我联系的工作,为我们扫描照片、收集资料,联系其他CS家庭为我们提供照片和资料,安排我们参加2007年的CS聚会等等。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今天的一切皆无可能。作为项目组曾经的顾问,云达乐先生是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的老人。

云达乐在中国最艰苦的岁月度过童年和少年,穿过11年草鞋。谭楷采访他时,他拿出珍藏多年的草鞋( 谭楷供图,图片来源:成都商报)

第三要感谢项目组总顾问张飙先生。他是中国著名书法家,也是一位作家、诗人和媒体人。当我告诉他老照片的事并将Bob Edmonds的信给他看后,作为一位资深媒体人,他敏锐地感到这是一段应该让每一个中国人记住的历史。记得2007年我去加拿大参加你们的聚会时,他让我给你们一个承诺,即2008年3月底我们将在北京举办老照片展览并邀请曾经帮助中国的加拿大传教士的后代来中国参加开幕式,所有费用由他来落实,最后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展览的制作、场租及4位CS孩子以及他们的后代共8人在北京的所有费用都是张飙承担的。没有他的支持和帮助,我是没有能力来完成这项工作的。

老照片项目小组的发起人张飙(中)、程铁良(左)、向素珍(右)(来源:向素珍《缘分与承诺——谱写加中友谊的佳话》,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网)

第四要感谢香港南中集团总裁张弛先生,他主动赞助了在多伦多举办的《加拿大人在中国》的展览,使这段历史故事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第五要感谢大邑县时任县长陈历章,是他在新场古镇提供一栋楼房建立了《百年历史影像馆》,为你们先辈的历史故事安了一个永久的“家”。

大邑县新场镇百年历史影像馆(图片来源:大邑新场古镇旅游官方网站)

第六要感谢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和驻重庆总领事馆,十多年来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得到了他们的关注和支持。

我还要感谢许多CS朋友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永远忘不了当我遇到困难时,Marion Walker, Phyllis Donaghy, Debbbi Kirton, Beth Leach, Kyle Jolliffe……等朋友写给我的一封封暖心的信。

最后,我要感谢老照片项目组的同仁们,是他们对我坚定的支持,才使我能够坚持到今天!

1970年10月13日,中国和加拿大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3天前是建交51周年的日子。今天我们在这里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纪念已经坚持了85年的CS聚会,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我相信,它将与你们的先辈为中国的教育和医学作出的伟大贡献一样,成为中加友谊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将被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熠熠闪光。

我期待着你们和我们再次在成都的“家”团聚!祝中加友谊源远流长、万古长青!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向素珍,四川省外办退休干部,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100多年前来四川行医的加拿大人后代,从此与这段历史结缘。感动于他们对中国西部的无私奉献,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成立了老照片项目小组。十多年来,项目组在有关部门和企业家支持下,于北京和成都举办了7次老照片展览和1次“中加友谊世纪情书法笔会”。2016年10月起,《加拿大人在中国》老照片在多伦多等地巡展。与大邑县和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分别组建了《百年历史影像馆》和《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编辑出版了《成都,我的家》大型图册,还有两本书即将出版。协助四个电视台拍摄《相遇百年》大型历史纪录片。为表彰项目组为中加友谊所做的贡献,2013年加拿大总督为项目组颁发总督勋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向素珍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