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农耕文化】川西农耕文化拾零(四)——以芦山县为例:小农经济之生猪喂养┉┉‖李腾鹏

作者:李腾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20 18: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川西农耕文化拾零(四)

——以芦山县为例:小农经济之生猪喂养┉┉

李腾鹏

小农经济之生猪喂养

20世纪50年代前,芦山农户养猪以每家每户散养为主,全养的本地黑猪。本地黑猪个头小,成长慢,一头猪养一年多,两百斤左右就是大的了。50年代后期,引进花猪和白猪品种,但私人已不能喂养,是集体养猪场的事了。三年困难时期,人尚且没粮食吃,全县基本上没人喂猪了。1962年,政策松动,芦山全民增种,粮食已基本够吃,有个别人家从外地购回小猪喂养,以后农户散养猪只恢复到50年代初期,集体猪场再未恢复。

每家每户散养的猪只,在20世纪80年代前,是从来不喂配合饲料的。其饲料除少量的玉米面等精饲料外,生猪生长全过程以青饲料为主。每家每户必备一把宰猪草的刀,一块宰猪草的木墩。猪草总是宰得细细的,和上玉米面或米糠、麦麸,加上潲水,就是喂猪的好饲料。猪只小时,精饲料多点,掺点青饲料。耐烦的人家,将玉米面加点菜叶或猪草搅成面糊,凉冷后喂养。待小猪长到四五十斤后,减少精饲料,一般用少许米糠或麦麸加青饲料喂养,还有的人家干脆只喂青饲料,俗称拓胚子。所以,那时的人家喂猪,割猪草就是一件必做的劳作。一个胚子猪,一天需要一背篓猪草,割猪草要花去很多时间,但那时的农民时间是不计成本的,只要少喂粮食就行。只有到了猪长到100斤左右,要育肥时,再多加精饲料。如喂的猪是自家吃的年猪,在宰杀前一月左右,只喂玉米面加米糠或麦麸,不再喂青饲料,俗称断青。

20世纪6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喂猪基本上利润极少的。那时的小猪都不大,几斤到十多斤不等。小猪价大概每斤5—6毛之间,喂到130斤就够供销社收购的标准了。所以130斤的猪,人们俗称标准猪。而标准猪的收购价为每斤3毛9分,150斤以上的毛猪,收购价也只有4毛多点。育肥的猪是不能在市场交易的,国家实行的是卖一留一的政策。猪肉凭票供应,农民是不发肉票的,要吃肉只有自己喂猪。因此当时农民每户一年最多喂两头猪,卖一头给供销社,自己吃一头,而且杀一头猪还要缴纳5元钱的税,那时的5元钱也是不小的数。大多数的人家一年只喂一头,卖半边给供销社,自己吃半边,一家人一年只能吃到几十斤肉。

改革开放后,粮食多了,国家取消了生猪统购统销政策,买肉也不需要肉票了。农民喂猪虽还是以散养为主,但作为商品成分愈来愈多。玉米面等精饲料喂猪已不是那样心疼,精饲料已贯通养猪的全过程,加之生猪品种的不断优化,每家养猪数量多了,猪也越养越大,三四百斤的肥猪已是常见。年猪也没人只吃半边了,杀两个三个大年猪的人家多了起来,也不需要缴纳年猪屠宰税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配合饲料进入寻常百姓家。用配合饲料喂猪,成长速度快,成本低,而且不需要宰猪草了,养猪的人愈来愈多,养猪专业户不断涌现,传统的喂猪方法没人再使用了。

进入21世纪后,大型养猪企业逐渐增多,加之土地的不断流转,农户散养的猪慢慢减少了。

生姜种植

古之芦山,生姜种植历史悠久,大多以自给为主。生姜作为经济作物,成片种植的,全县唯有禾珠坝,即现在飞仙关镇新庄村的田坝头、李家湾、程家湾等地。禾珠坝的生姜质量好、产量高,姜芽是紫色的,俗称紫芽姜,且块头大,成熟时姜块大如大盘,老百姓称为盘子姜,为姜中上品。新中国成立前,紫芽姜不仅行销天全、芦山、雅安、名山、荥经县,而且远销康定、小金等地。

全传统的生姜种植方法与现代比也稍有不同。姜种一般在春分左右出窖,太阳晒干后,放在炕芭(旧时,农家都烧柴火,灶孔上方都有炕芭,用灶里的余热炕东西)上炕十多二十天,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姜种长出芽后,再栽在地里。晒姜种、炕姜种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步骤,窖藏时自然长出的姜芽,姜农是不用的。姜种晒干后再利用灶孔的余热炕出姜芽,可起到杀菌、耐旱的效果。

禾珠坝的生姜一般都种在平整肥沃的田或地里,种姜的地一般都用锹撬得较深,分箱出好排水沟,土培得较细。炕好的生姜芽连同生姜掰成小块,用姜锄(一种特殊的锄头,锄叶比一般锄头宽)在地里拉出浅沟,安上姜种,窝距一尺左右。安姜种时,姜芽安在浅沟内同一方向(只有姜芽安在同一方向,生姜长起来后掏老姜时才不致错乱),盖上草粪,再拉第二条浅沟,拉出的泥土盖上第一沟的姜种,边拉边盖,沟距一尺二左右,这样循环往复直至栽完一箱。每箱栽完,要撒上姜草(农民俗称)。姜草一般撒红豆、巴山豆、萝卜等,因为这类种子比姜种长得快,遮蔽着嫩姜芽不致受太阳暴晒,姜地内也不长荒草。

生姜生长缓慢,待整箱的生姜长齐后,扯去姜草。红豆、巴山豆等可先扯,是喂猪的好饲料。萝卜可稀疏地留一些,长大后吃或卖。生姜长到两三根姜苗时,就可以掏老姜了。由于栽生姜是姜芽安在同一方向,掏老姜时顺同一方向掏是非常容易的。古言云“栽姜不折本,老姜就够本”,是说掏出的老姜,同栽下的姜种差不多。一般掏完老姜就可施追肥了,也有因当时姜价不好而不掏老姜的。生姜非常耐肥,肥料越多越好。一般施清粪,半月左右施一次,施肥前要先薅,薅一次施一次肥。到了农历七月下旬,就可以蕹生姜了。蕹生姜时,一般用油枯灰或鸡屎灰,且要重施。农民所说“姜八、姜八”,是说生姜在农历八月是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肥料充足,姜就长得更好。长得好的生姜,亩产最高可达七八千斤。

立冬左右,生姜成熟,就开始扯生姜了。扯生姜时,一般都是将生姜扯起后,堆放成中空的圆形,人坐在中间摘除姜杆。摘除姜杆时,要把姜芽上的鳞片一并摘除干净,否则,窖藏时,姜芽处会腐烂。摘除了姜杆的生姜不能暴晒,即时下窖储藏。

姜窖一般挖在干燥处,口的直径在60公分左右。60公分左右要保留一米左右深度,下面逐渐加大。大的姜窖可储生姜几千上万斤。生姜下窖后,窖口用一方形石板盖上,两面各斜插一根竹筒,以利通气,最后用泥土盖上。下窖的生姜,随时可取出出售。生姜出窖时,如发现生姜已腐烂,人千万不能下窖,腐烂的生姜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会使人窒息死亡。20世纪60年代后期,芦山县飞仙公社新庄大队白家沟生产队就因生姜腐烂,人员下窖致两死一伤。

进入21世纪,禾珠坝因种姜突发姜瘟病难于治疗,加之工业占地,老百姓基本上很少种姜,而周边山区的农户种姜的多了起来,成为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但种姜的办法与以前不尽相同了。

飞仙关集市的变迁及集市交易

飞仙关地处芦山县南端,雅安、天全、芦山交界于斯,是古南丝绸之路青衣道的终端出口岸,又是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和茶叶集散地,自古集市就比较繁荣。

飞仙关集市最早在老君溪出口处,叫“宿溪场”,不仅是一处贸易市场,而且是青衣古道通往外埠的渡口。“司马相如通西南夷,经临邛越镇西山,百步关而青衣县,由飞仙关迳出荥经,通于“邛笮”,其出口处就在宿溪场。最早由雅安通往飞仙的道路是从雅安多营翻山到龙池沟,再出沟沿老君溪到飞仙。后因宿溪场被洪水冲毁,加之雅安到飞仙从大深溪到白云山再到飞仙关的道路开通,集市迁到关上(上关、下关的统称),再后傍飞仙峡岩路偏桥开通,关上集市更是历经数百年沧桑不变。

飞仙关场期为农历一、四、七,上、下关轮流赶。下关有一关帝庙,庙前场地开阔,西端是戏台。戏台造型精美,布局合理,施工工艺上乘,建筑材料讲究,时誉为成都出南门第一台。台前有房子罩着的二三百平方米场地,逢场是商场,唱戏是看场。飞仙关由于处于天全、雅安、芦山交汇处,市场一直较为繁荣,此状况一直到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后不准赶场才结束。

1962年后,集市贸易自发慢慢复苏,时供销社、信用社、税务所等均在下关,开头赶场人少,只往下关赶,上关场无形中被关闭。改革开放后,赶场的人增多,下关老街容纳不下,就向熊河坝公路两旁延伸。老街的市场慢慢地、自发地移到熊河坝。

20世纪90年中期,原雅安地区工商局在熊河坝修农贸市场,集市更加热闹。2013年芦山“4.20”地震灾后重建时,由于市场建设滞后,天全多功抢先建临时市场,且市场较为开阔,宜开车赶集者停车。灾后重建的三年,集市贸易转至多功。后飞仙虽恢复市场,但新修的市场较狭窄,且多功集市业已形成,赶场的大多到多功。飞仙市场虽有人赶,但远没以前繁荣。上千年的热闹市场,已没有昔日的辉煌。

飞仙关新镇一隅(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飞仙关市场繁荣上千年,远的不说,单就民国时期,20世纪20年代,食盐统销时,飞仙关就设有盐号,批发天、芦等地食盐。姚家商号“义盛昌”除经营盐业外,还经营疋头、糖食,加工经销茶叶,开设茶马店。因经营有方,信誉卓著,人称“五美号”。场上的座商有疋头、百货、日杂、食品、中药等,有茶馆、饭馆、面馆、旅馆。逢场期,市场有猪牛市,鸡、鱼、鲜肉市,柴炭市,“茶篼子”门市等专门市场,还有固定书摊。上关还有两家醋坊,生产的醋味道很好,赶集的人都要买。

每逢场期,街沿边摆满小摊,全是各类日杂百货及各种菜蔬。还有几家卖汤圆、醪糟、凉粉、凉糕、钵钵鸡的,随同赶场的小孩会扭着大人总要买点来吃。另有三家简易酒店,街沿边上摆两张小桌、几条矮凳,卖本地产的玉米酒,菜只有炒豌豆、胡豆、黄豆,另外还有点花生米和豆腐干。光顾酒店的主要是家道比较殷实,有时间有条件在场上逗留的中老年男性。茶馆里喝茶的主要是生意人,进入饭馆、面馆的一般是远道的商人或赶集的人,至于本地农民和过往背夫,是不进入这些场所的。

“茶篼子”是专为茶厂生产的边茶包装,产地在天全老场、新华一带,但都背到飞仙关市场卖。古时,飞仙关是茶叶加工、集散地,故有专门的“茶篼子”市场。后飞仙关茶叶市场衰微,但天全的“茶篼子”仍然背到飞仙关市场出售,卖家是雅安几家茶叶加工厂,每场有专人收购后运到雅安。集市里鸡、鱼、蔬菜、杂粮等主要是雅安客人购买。

市场交易买卖双方一般都是面对面明码讲价,唯独猪、牛等交易是通过丁丁(中介人)暗箱操作,当事人被完全蒙着,要等敲定了,才知多少钱。讲价过程很有趣,双方各一只手在衣衫掩盖下,用手指比数字(1—5用指头表示多少,小、母两指表6,小指弯曲表7,母、食两指表8,食指弯曲表9,母指表10)来讲价。表面上卖的不卖,买的不买,你贬我褒,又吵又闹,高声大吼,拉来拖去,形同将打架态势,实际上是丁丁为多搞中介费在做戏。到猪、牛市场看卖猪、牛,是非常有趣的。

公私合营后,飞仙关只剩下两家饭馆,卖饭菜兼卖面,都是国营的,私人的摊点没有了。醋坊关闭后,后继无人,方子失传。县上的理发店派一人到下关,下关有了固定的理发店。

1957年高级社建立后,飞仙关市场就没有猪、牛交易了。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不准赶场。以后市场恢复,有了私人的理发店。改革开放后,各类商品异常丰富,各种私人店面日益增多,饭馆、面馆已开到十多家。每逢场期,赶集的摩肩接踵,热闹非凡,飞仙关集市繁荣状况空前。惜于2013年芦山“4·20”地震后重建,失去发展良机,面馆、饭馆顾客极少,大多关闭。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腾鹏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