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犍为县背煤工人“李三打杵”起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26 22:07:58 浏览次数: 【字体:

犍为县背煤工人“李三打杵”起义

清代时,犍为盐、煤业已有相当规模。至l870年,犍为的石麟、石溪、马庙、张沟、塘坝及葛沟等地,办起许多小煤厂、煤栈、煤商号。这些煤厂老扳、内外管事、帐房师爷对挖煤、运煤的工人非常残暴凶狠。他们只顾赚更多的钱,从不管坑道里生产条件的好坏,工人的劳动很重,每天赤身裸体爬行在潮湿低矮的煤洞里工作十多个小时,洞内常发生涨水、掉砂、垮坊、瓦斯爆炸,伤亡事故极多。更为残暴的是,对工人实行“关门插锁”,下班后,把工人像牲口一样关在黑屋里,用铁链子拴着工人颈项。因怕工人逃跑闹事,吃饭、睡觉、大小便均带着链子。稍有怨言或不满,常被打伤打死。煤厂外的背煤工人,生活也很悲惨,他们不分晴天雨天,翻山越岭,勤劳背运也难维持其最低生活。当时在背煤工人中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张沟背煤炭,硬是要话说,背了一月半,无钱剃老壳。”广大煤业工人对这些非人待遇,再也无法忍受,曾展开了无数次斗争,李三打杵起义便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犍为一隅(图片来源:微犍为)

李三打杵是犍为石麟李家山人,十多岁时被卖到石板溪后山一个煤窑里拖煤。几年后,他长成一个身材魁伟的大汉,在狭窄低矮的煤洞坑道里,行动不便,转为运煤炭的背煤工。由于他力大过人,身体健壮,背三百多斤煤炭,从葛沟到石板溪,翻山小路约四十华里,只需三杵(一种丁字形木杖,歇气时垫在背兜下),就是三歇气。一般人只背百把斤、八九十斤也要十杵、二十杵,才能背到石溪炭厂交货。因为这个原因,大家喊他“李三打杵”,而真名实姓反而被人们遗忘了。

李三打杵性情耿直,待人宽厚,常帮助力小困难多的老弱,深得运煤工人尊敬和爱戴。可是他心里早就想改变这不平的社会,打死压迫工人的老板和恶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光绪元年(1875)春,清朝德宗皇帝刚继位。李三打杵平时相好的几个朋友,有易胜蛟、周娃咡和陈锡匠之子(名无考),还有一个姓黄和一个姓陈的人(名无考)公推他为首,当“平天王”。“平天”的意思是想把受饿的天平下去,另外打出一个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的好天来。当时在这一带背煤的工人,都拥护李三打杵,把他们平时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位身材魁伟、力大过人、行侠仗义、待人宽厚的大汉身上。

参加这一斗争的主要负责人,易胜蛟、周娃咡等,同李三打杵相约,在当年农历三月初九石板溪灵官会起事。后因故提前几天在葛沟举义了。参加李三打杵“平天王”起义的有二百多人,他们用“红色”被面做成“平天大旗”,手持大刀、长矛、土炮、削尖了头的竹竿、扁担、木棒等作武器,斗志昂扬,浩浩荡荡从“葛沟”出发,开往石板溪(葛沟至石板溪仅30多华里),沿途就有穷苦人民四百多人加入起义队伍。

至石板溪时,有岷江河对岸的石马坝人许恒益,出面反对他们,被当场打死。当时犍为邑令钱乃轸,正在石板溪公干,李三打杵带人寻找他,打死邑令随从人等。追到岷江河边,邑令已上船逃去。接着,李三打杵率众至塘坝将小煤窑的“关门插锁”打开,解放了那里的煤业工人,又有许多青壮年参加了义军。石溪、塘坝、葛沟一代的人民欢呼解放,庆祝胜利,很是热闹。

钱乃轸邑令逃回县城后,飞报嘉定府。知县杨荣光急调兵围攻起义军,他调派县城的讯兵和团练前往镇压,捕捉了李三打杵的亲兵周娃咡和陈锡匠之子二人回县,于县城东门外杀害。不久,又捕获李三打杵的军师易胜蛟,于县城北门杀害。由于李三打杵起义后,军械赶办不及,部队缺乏训练,被凶恶的清军和团练包围在塘坝口,用快枪、火炮对付手执竹竿的义军,李三打杵寡不敌众,带了些人冲出来,败回石板溪,被石板溪埋伏的县讯兵捕获。知县杨荣光拿到“平天王本印”(此印用量粮食的木升底所刻制),他将本印同“李三打杵”解送嘉定府,“李三打杵”被杀害,起义失败。

像李三打杵这样大规模的、公开的武装起义,还是犍为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次。这次起义影响很深,在犍为人民中间,至今还流传着“李三打杵”的故事。曾有这样的传说:“李三打杵”怒烧塘坝口炭库,火烧三年才熄。现在塘坝口的红沙堆,就是当年火烧的。可见当地人民对李三打杵是怀念的。犍为清溪镇老年人摆谈说;“当年李三打杵在葛沟起义,清水溪就有从马庙出来的炭船工人,上岸高呼‘李三打杵来了!李三打杵来了!’街上马上沸腾起来,穷人跑到河边去看,有钱人回家躲藏。”可见义军的影响很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犍为县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