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四川省原省长杨析综的崇州情结‖雷仕忠

作者:雷仕忠(81岁,中共党员,曾任崇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崇州市新闻办主任等职。连续三届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01 19:26:25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省原省长杨析综的崇州情结

雷仕忠

杨析综(1928.9—2007.7),四川省大邑县人,曾先后任四川省温江地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兼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在奋发进取、创造力迸发、新事物层出不穷的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普通公务员的我,和杨析综有几段无拘无束的接触交流,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尽管他身居高位,但对崇庆县(今崇州市)有很深的感情,关爱有加;实事求是,善听民意,体察民情,时时刻刻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令我难以忘怀。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三次。

1980年春节刚过,上班没几天,向来心直口快的中共崇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弋秀华把我找去说:“大概春节前一个月,我们收到温江地委通知,上级拟召开一个有全省各市、地(区)理论干部参加的理论讨论会,要求各区、县准备一篇论文在会上发言。理论组写了一篇,我看了一下,要不得。现在快抵拢开会时间了,找你来,是要你抓紧时间重新写一篇。”我心想,自己又不是学理论的,也不是搞理论工作的,这事怎么抵拢了又落在我头上?但想归想,做归做,类似这样的“美差”又不是第一次遇到,领导喊到了,再苦再累再困难也要接受。便问:“题目和内容有什么具体要求?”弋部长说:“没具体要求,内容和题目由你自己定。要求只有一个,就是抓紧时间尽快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文章来,为崇庆县争光。”过去多次我都是奉命做“命题作文”,这次由我自主发挥、自主选题,弄个“及格”还是有把握的,便点头领受了任务。

我向来认为,党政部门的为文之道一定要吃透两头:一头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一头是基层鲜活的案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尽说些令人生厌的“无比正确的废话”。

“题好一半文”,这次写什么好呢?一定要深思熟虑才行。

我想,崇庆县是农业县,今后农村工作一方面要继续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抓好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农民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和动力,但普遍缺乏致富本领,县级党委、政府有责任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因地制宜推广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走科学致富的路,这样才能真正搞活农村经济。

思路决定行动。我连忙找出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重温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相关论述(注:1988年小平同志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深刻思考讲话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决定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上做文章。

我不能坐在办公室去完成一篇扎实的论文,必须先把精力和功夫放在调查研究上。于是,我马不停蹄连续几天跑到中和、江源、大划、城关等几个公社和农业局、科委、沼气办公室等单位调查情况,同干部、群众、科技工作者一起探讨推广运用农业科技成果方面的成功经验、教训以及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良策。我越跑越起劲,越跑越有兴趣,更有新发现、新收获,思路也越明晰,为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腹稿有了,提纲有了,开始动笔,我写下了《农村要想富,必须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的题目,并毫不犹豫地署上“中共崇庆县委宣传部理论组”。两天完稿,交给了弋部长。她看完后,高兴地说:“不错,有新意,从理论到实践,说明了问题,马上安排打印。”

交了差,我如释重负地长长舒了口气,以为接下来的事情都与我无关了,又可以专注新闻报道了。

可是,没隔几天,弋部长通知我:“理论讨论会的正式通知来了,开会时间、地点也定了,按要求论文执笔者必须去,必须发言。” 我说:“我又不是理论组的,由理论组去发言也一样嘛!” 她说:“这是上级的决定。同理论组的何玉文一道去参加吧!”

讨论会在新都县举行。我们按规定在正式开会前一天到指定地点报到。第二天上午8点过,时任温江地委书记的杨析综在开场动员讲话后,主持会议的副书记李林宣布了会议注意事项,特别强调每个人宣读论文限定在20分钟内。我写的论文大约9000字,如按广播速度每分钟读180字计算,要50分钟才能读完;如果“像爆炒豆子”一样,开足马力只管念,也得要40多分钟,显然不行。当时,我急中生智立即在打印稿上划出重点,只简短介绍论文的写作初衷和主要论点、论据、结论,争取10分钟左右结束发言。

快到上午11点时,轮到我上台发言。一上台,我就直截了当说:“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发言的题目是《农村要想富,必须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我之所以想研讨这个问题,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全面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工作上来,崇庆县是农业县,对我县来说,就是要全力发展经济,摒弃越穷越革命的思想束缚,让农民增加收入,真正使农村富起来。要富起来靠什么?就是要靠政策、靠科学。靠政策的问题,人们谈得比较多,但对靠科学的问题,相对来说,研讨得不多,也不充分。针对这个现状,我在这篇文章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和邓小平副主席《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在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了这篇文章。文章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从理论上阐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农民要致富,同样必须推广和运用先进科学和技术;第二部分,用大量调查研究的实例证明,无论是搞农业还是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等,都必须推广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才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走向富裕之路;第三部分,根据我调查的结果,在推广运用农业科技成果方面还普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这些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应该怎么办,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几项措施。这篇文章的打印稿已发到了大家手上,我就不再照原稿宣读了。下面只就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相关论据和典型事例作个简要介绍,争取用十余分钟左右的时间结束发言。”

我正想继续说下去,坐在我左边的杨析综书记突然打断我的话,说:“这篇论文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带有普遍性,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我翻看了一下,这篇论文有理论、有实际,不仅提出了问题,分析了问题,而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很有参考价值。”他稍停一下,侧过头来对我说:“我看这样,对你取消20分钟的时间限制,你可以大胆放开讲。”

杨书记短短几句话,令我感到十分突然,我事先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思想准备,真让我措手不及,我犹豫了一下,迅即决定照稿子念下去。当我念到原稿中引用邓小平副主席讲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时,杨书记插了长长的一段话,语重心长地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重视科学、不尊重人才,是要吃苦头的!如今小平同志郑重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不仅对农业现代化,而且对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深远意义都十分重大,我们所有的干部,所有搞理论的同志,都应该好好学习、深入研究、广泛宣传、认真贯彻。之后,他又再次提醒我:“你一定要放开讲。”

我听得出他对文章命题很感兴趣。但我哪敢“放开讲”?更担心超出太多时间,所以尽量用比较快的语速照稿宣读,只想把稿子快点念完。尽管如此,仍不时被杨书记插话打断。我发现他的理论功底深厚,把我相关论述提到更新的高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文稿中有大量的实例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崇庆县汲取大量正反两方面教训,开始在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生物能源等方面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取得了令人信服的、让农民实实在在增加收入的成效。我觉得这也是宣传崇庆县的好机会,又把宣读论文调回到不快不慢的正常速度。我用眼光扫了一下会场,不少人用笔写着划着,神情专注。加上杨书记多次的“格外关照”,鼓舞了我的信心。这时,我才开始不时离开文稿“放开讲”。就这样,过了好一会儿,当我不经意看手表时,发现差几分钟就到十二点了,文稿内容边读边讲才过了一半多一点点。那些年物资不丰富,想到大家肚子里的油水少,不经饿,又习惯了准时下班吃饭,而吃“会议伙食”成了改善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必须来个“紧急刹车”,便向杨书记请示说:“杨书记,马上就要十二点了,我用几句话结束发言吧!” 杨书记抬腕看一下表,说:“这篇论文有内容,对大家都有启发。这样吧,发言暂时告一段落。下午继续由雷仕忠同志发言,现在散会进餐。” 接着,他对我说:“下午时间更充分,你准备一下,一定要放开讲哈!” 我站起来答道:“好嘛!”

中午休息时,我考虑再三,觉得上午已占用了一个来钟头,下午不宜离稿发挥,只照稿宣读就行了。

下午一开始,杨书记再次肯定了崇庆县做的大量工作和已取得的成效,要大家认真听发言,积极思考。我继续将第二部分念完后,把重点放在第三大部分,即在今后推广运用科学技术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四个“怎么办”的问题:一是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重视推广和运用农业科技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特别强调尊重他们的劳动,要有实在的激励措施肯定他们做出的成绩;三是要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四是要坚决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防止一刀切。在讲措施时,有许多实例支撑,我适可而止地展开发挥了一下。杨书记照例在这四方面都插了话,提升了四项措施的重要性和针对性,还要求各地对照比较,找出所在地区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实际拿出解决办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下午的发言又持续了一个来钟。整个发言加上杨书记的插话,共用了约两个小时时间。

当我走下讲台时,杨书记继续点评:这是一个很好的发言,提出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的论断,够我们研究一辈子,实践一辈子。他还要求参会人员要认真研究崇庆县的做法,回去做好汇报,因地制宜采取切实措施,实干加巧干,把科技是生产力的问题落到实处,真正让农民富起来。

两天的理论讨论会结束,杨书记在总结时,再次突出肯定了崇庆县的做法,并要求大家全面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一定要沉下去,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推进改革开放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杨书记的肯定和赞许,让我内心有种“不虚此行”“不辱使命”的感觉。

应邀参会的《四川日报》理论部资深编辑王世中老师在要散会前找到我,说:“你的发言很好,我回去向报社领导汇报一下,如果要选用发言刊登的话,我就选你这篇。现在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如果报社要刊登你的发言,怎么署名?”我毫不迟疑地说:“我向来对署名比较随意,若能发表,就署崇庆县委宣传部理论组吧!” 他说:“不宜用理论组署名,既然文章是你执笔写的,就署你的名吧!” 我说:“任务本来是理论组的,我只是临时替代完成任务而已,根本没想过来参会发言。理论组负责打印、校对、装订,他们也付出了很多劳动,把理论组两个同志的名字一同署上要好些。” 他略一思索,说:“好吧,就依你的意见,你把你和他们的名字写上吧。” 我接过他递的笔,在油印稿上把我和王银河、何玉文的名字写上去。事隔不久,3月27日的《四川日报》以《推广农科技术,帮助农民致富》刊出了发言稿。

这次“份外”的任务,也给我带来了好机遇和一连串的意外“效应”,促使我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深入调查、用心写作、意外参会、发表文章,让崇庆县在参会者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对提高崇庆县的知名度起了一定作用。

为用好在调查中一些没用完的调查材料,我回县后又同县委报道组的同事张德明合写了一篇较长的消息《依靠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总结经验发动群众,崇庆县大力推广运用科技成果》,被4月24日的《四川日报》刊用。从那以后,我更加主动投入关注科学种田、科学致富、科技兴企、科技兴县方面的工作,每年都有多篇报道被报刊、电台采用。1990年12月,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成都市人事局、成都市科委、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授予我“1990年度成都市专业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也许这是对我长期坚持宣传科技工作的一种肯定吧!

我同杨书记的第二次印象深刻的接触,是两年后的1982年,他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时。那年9月,他作为党代表参加了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国庆节过后的10月8日,他专程来到崇庆县调研,到崇德公社宣讲党的十二大精神。那天,他的行程排得特别满。上午,他与崇庆县委常委和部分公社党委负责同志在县委常委会议室进行座谈;午饭后立即到白头公社天竺3队社员罗桂香家进行调研座谈。座谈前,我见杨书记注意到了我,便主动向前同他握手问好,他随即问我:“现在农民有些什么想法?”尽管我人微言轻,但我知道他喜欢听真话,便斗胆直言:“据我了解,主要有三点,一是怕三中全会的政策变;二是现在有少数地方偷偷搞包产到户,农民希望能把包产到户摆上桌面,正大光明加快推行;三是希望扩大自主权,让农民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人。”他听了,连连点头说:“有道理,看来农村解放思想,推动改革,促经济发展的任务还重啊!”

在同白头公社社员座谈时,杨书记一直鼓励、启发社员群众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他认真倾听他们对农村经济形势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心平气和地同大家一道探讨问题。开始大家都有点拘谨,后来看到杨书记总是笑呵呵的,平易近人,都踊跃发言。一个中年妇女说:“杨书记,我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讲?”杨书记说:“我来就是听你们意见的,什么话都可以讲,就是批评我们的话,你也可以大胆地讲,我们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这样吧,你坐过来,慢慢讲。”这个妇女一听,高兴地把自己坐的高板凳抬到杨书记旁边坐下,认真地说:“三中全会准许我们农民富起来,政策好得很,就是种田的自主权还是少。你想,肥料、种子、农药、农具都是我们自己花钱买的,活路也是我们自己做的,可是种什么、啥时种、咋个种,干部们都要我们听他们指挥,啥子都把我们管得死死的。” 杨书记听了哈哈一笑:“你讲得很好嘛!这个意见提得好,看来干部们的领导方法、领导作风也要大改变才行啊!”座谈会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还就计划生育、集体提留、家庭副业、农民负担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随后,杨书记又到崇德公社治水大队三队社员白全安家进行调研座谈,听取群众意见。调查一结束,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崇德公社简陋的电影院兼礼堂向干部群众传达、宣讲党的十二大精神。

省委书记要到公社作报告的消息一传开,人们把这当成大喜事,会场内坐满了来听宣讲的公社、村、生产队干部和部分社员。会场外安装了两只大喇叭,方便场头场尾不能进会场的群众收听。公社还从会场拉线接通了全乡1920只小喇叭,让全乡每个角落都能听得到杨书记的报告。

报告会从下午3点开始,快到7点时结束,共讲了三个大问题:一、党十二大的成就和伟大意义;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正确纲领;三、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正确纲领。这三个部分,特别是第二部分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大鼓舞了群众。其间,我曾两度走出会场,只见会场外,到处都是安静、专注听讲的人群,几乎看不到走动的人。为了拍张会场照片,我费了好大劲才爬上1米来高的主席台,站在杨书记作报告的简陋讲桌侧面,用海鸥120相机拍了张俯视会场照片。这时,我才惊诧地发现杨书记作报告时竟然没有讲稿,只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提纲!就凭这一页纸的提纲讲了近4个钟头!那超强的记忆力,极好的口才,极富磁性的声音,深入浅出的讲解,真叫人听起来过瘾,嚼起来有味,解开了基层干部群众心中的疑惑,真叫人不得不从内心折服啊!

晚饭时,中共崇庆县委书记敖锡清、副书记刘万顺等陪杨书记坐一桌,我在另一桌。饭吃到中途,刘书记招呼我过去说:“杨书记说下来后要搜集一下干部群众的反映,明天你下来开个座谈会,搞个简报送到省委宣传部。”杨书记还特别叮咛我说:“参加座谈会的人要随机邀请,一定要大家讲真话、讲心里话。”我当即回答:“好的,一定尽快完成任务!”

当晚,我根据杨书记的要求,请崇德公社一定遵循随机的方法约请20余人明天上午开座谈会。9日上午一早,我乘县委派的吉普车到崇德公社开座谈会,午饭后当即返回县委着手写简报,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热烈的会场气氛、“报告治了我们的心病” 、翻两番完全能办到、学到了宣讲的方法。简报最后用这样一句话结尾:“也有的党员、干部议论说,杨书记在讲允许农民富时,对党员只提了‘也可以富’。为啥不提党员、干部应该带头富呢?”10日上午,我把简报手稿交到县委办公室。11日一早,副书记刘万顺一字未改签发了。当天下午即派人派车把简报送到温江地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和省农办。

我同杨书记第三次印象深的接触,是在郑州市河南省委大院杨书记住的一号楼。那时,他已调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一年多了。

那是1986年国庆后,时任崇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王艾文带领县糖酒公司、崇庆县酒厂及全县数十家酒厂到郑州参加全国秋季糖酒交易会,并指派农办秘书肖德全、县糖酒公司经理郭晓英和我随行去参会。待一切安排停当后,王副县长提议去看看杨书记。我们一行来到河南省委大门。大门口有一名武警站岗,传达室内还有3位工作人员。我先向他们说明来意,3位传达室的人不让进。我无奈,把王副县长介绍给他们,希望他们通报一下,他们仍无动于衷,不理不睬。于是我趁王副县长、肖德全继续在那里“善说”之际,“硬闯”进入大门,想进去找省委办公厅。刚走十多米远即被会客室的工作人员发现,他们大声说:“回来回来,不能进去!”我无可奈何,只好退出来。这时,我突然想起,我揣有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发的记者证,便掏出来给他们看,以证明我们的身份。我甚至还放出“硬话”:“请你们给办公厅打个电话,如果杨书记不在或不愿接见,我们马上就离开这里,不给你们添麻烦。”他们这才改变了生硬态度。隔了一会,省委院内走出一个约莫30多岁、高大英俊的小伙,要我们跟他进去。走了不到100米,便到了杨书记住的一号楼。杨书记和我们一一握手后,让我们到客厅坐下。我趁那个英俊小伙给我们沏茶的机会“告”了传达室一状,说:“杨书记,这省委的门好难进啊!我们反复交涉说是你的家乡人来拜访你,他们硬是不听,始终不让进。”杨书记一听,哈哈一笑:“我来河南后,冒充四川老乡的人来找我的太多了,他们也有难处啊!”一席话,顿时把我们刚才受的“委屈”吹跑了。

这时,王副县长简明扼要地向杨书记汇报了崇庆县参加糖酒会的情况,还说我们去参观了雄伟的黄河公路大桥,只是要收十元钱才能上桥。杨书记说:“我们这是学广东的改革办法,没有钱,贷款修桥,收费还贷;发展交通,活跃经济。”接着他说,现在一定要研究新情况,采取新措施,推动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他还以四川广汉等地为例,要我们大刀阔斧走改革新路,经济才能飞跃发展。也许是职业敏感,我发现他的茶几上除了《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外,还有《四川日报》,便顺便问一句:“杨书记到河南了,还看《四川日报》?”他哈哈一笑:“我还是关心四川啊!我看到你们崇庆县坚持改革,为百姓办实事,农村变化很大,打心眼里高兴。你们自力更生,经过11个冬春的治理,终于驯服了西河的报道,我也看了,还专门在全省三干会上大讲你们的经验,号召全省学习你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治理河道的自力更生精神。” 我回忆起当年3月5日的《四川日报》在头版头条配评论刊登了我采写的《崇庆县主要靠当地财力和农民劳动积累,坚持不懈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报道,后来该文获得水利部、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等12家单位颁发的首届全国水利好新闻三等奖;7月4日《四川日报》又在头版头条配评论员文章发表了资深老编辑石韫玉老师和我合写的《艰苦奋斗结硕果,自力更生谱新篇,治理西河工程胜利竣工》文章,我猜想杨书记肯定是看到了的。

大约摆谈了40来分钟,王副县长说,感谢杨书记在百忙中抽空接待我们,便准备起身告辞。杨书记提议合影留念,还专门招呼我站在他右边。之后,又专门让那高个小伙代他把我们送出省委大门。我们这才得知那小伙姓郭,是省委警卫处处长。

30多年过去了,作为党的高级干部,杨书记那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关心崇庆县经济社会建设和普通百姓民生改善的一言一行,仍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雷仕忠(81岁,中共党员,曾任崇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崇州市新闻办主任等职。连续三届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