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成都历史上的过年习俗‖杨向飞

作者:杨向飞(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2-01 19:02:39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历史上的过年习俗

杨向飞

清代民国时期,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祀灶王爷。街上售卖灶神像、灶马和灶糖。家家户户打米酥,用米粉和白糖拌匀,放在木盒中用小铁锤反复捶打,类似今天的糍粑。

腊月二十四以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叫做“打扬尘”。

除夕当天,打扫房屋,贴春联、换门神。白天家族一起吃饭,叫做“食年饭”;晚上先祭祀祖先,然后一起聚餐喝酒,叫做“团年酒”。晚辈向长辈磕头,叫做“辞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在厨房、井台、厕所、浴室等处点燃蜡烛,终夜不熄,叫做“照耗”。家人吃晚饭后围坐烤火(烧榾柮)聊天,整晚不睡,叫做“守岁”。当天晚上,锣鼓声、鞭炮声彻夜不断,叫做“闹年”。

除夕夜烧过子时香后,首先祭祀祖先,在中堂祖宗神位前点燃香烛、摆供果,然后,由长辈带领全家老幼,分男左女右,衣冠整齐,肃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烧纸;按辈份长次,依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祭完家神后,至新年初一凌晨,按历书所载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奉香,按照历书记载的喜神吉方出行礼拜,叫做“出天方”。将用鸡血祭过的门神贴上,然后面对喜神方位礼拜;有的则向喜神方向焚香化纸礼拜。

正月初一盛行游庙,在宋代,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登安福寺塔。范成大说:“成都一岁故事,始于此塔。”安福寺塔,俗名黒塔,唐大中年间建,塔身共有十三级,在成都西,是重要的宗教、旅游地之一。后该塔毁于宋真宗时期的王小波、李顺之乱,祥符年间重建,仍有十三级,与最初的规模相当。这一天,成都人早上持小彩幡游安福寺塔,并将彩幡粘在楹柱上,表达成都人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心愿。到了清代民国时期,正月初一天刚亮,祭祀灶神,叫做“接灶”。然后把用红纸剪的大雄鸡贴在大门门楣上,因初一俗称“鸡日”。正月初一清晨,一般吃汤圆、挂面,寓意阖家团圆,又名“金线钓葫芦”,然后出门向喜神方向的各处庙宇中上香,大多喜欢到武侯祠、望江楼、丁公祠,名为“出行”。解放后,人们亦沿袭此俗。是日,人们多出南门到武侯祠,然后从小路到百花潭,再游青羊宫。

“文革”期间,朝庙还愿作为封资修而被废止。改革开放以来,朝庙习俗再度兴起。正月初一凌晨,到文殊院、大慈寺烧早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

这一天,朋友、亲戚间还要往来拜年。唐宋时期,人们将写有自己姓名的纸片或贴在主人家门上,或从门缝中投入。清代民国时期,则用一红色或白色硬纸片,写上自己的姓名、住址,贴在主人家门口。解放初期,此种拜贺之风消失。改革开放以后,亲朋之间则于春节前通过寄送贺年片恭贺新年。

正月初二,宋代时期是给先人扫墓的日子。到了清代民国时期,这一天妇女要回娘家(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六),如果是新婚,则夫妻两人同去,叫做“拜新年”。有水井的人家准备香烛纸钱祭祀井神,礼毕汲水,叫做“开井”。

正月初三,宋代要祭东君。东君为日神,人们祭祀日神,乞求新年风调雨顺。这天与初二日一样,也是扫墓的日子。

正月初四,民国时期有养马的人家,这一天要骑马到骡马市游览,保佑所畜骡马平安。

正月初五,明清民国时期叫做“破五”,也叫“牛日”,各家打扫自家爆竹、香灰等(从除夕开始,家中所有垃圾都不打扫,一直到初五),倒在当街,让来往之人踩踏,叫做“送五穷”。同时,在家中,燃香烛、烧钱纸、放爆竹,把藏在家中的“穷鬼”驱出门外。然后背着人,悄悄在河边捡回一鹅卵石,叫做“请回元宝”。初五,也是成都“蚕市”开市之日,宋代,在西南门、得贤门开蚕市。四门外农贸市场都在这一天开展农贸产品交易会,四乡农民都前来赶市。这一天城内商铺也开门正式营业。农村地区这一天还要让家中男子用锄头在自家田地中挖土三下,表示新年破土、五谷丰登之意。过了“破五”,各家各户开始请春酒,互相往来拜贺请吃春酒。

▲ “破五日”

正月初七是人日,从唐代开始就有游草堂的风俗,至今不绝。

正月初八是谷日,民间俗传这一天如果是晴天,则一年风调雨顺;如果是阴天,则当年歉收。

正月初九叫做“上九”,俗传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生日,百姓多到玉皇观烧香祈福。从这一天开始放灯,直到正月十五,都叫作灯节。当天晚上开始,沿街挂满各种灯,有狮子、龙、竹马、走马、鳌山、采莲船等各种名目。新婚妻子必须在初九前回娘家,叫做“躲灯”。岳父母给女婿送灯一盏,叫做“送灯”。

正月十五,宋代为上元节,放灯活动非常盛行,街头灯会热闹非凡,其中尤以大慈寺、昭觉寺、五门这三处最为集中。唐代成都正月十五放灯规模就很大。到了宋代,成都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放灯。后来益州知州张咏认为三天时间不够,又在正月十三增加了一晚。后来又在十七日晚增加“残灯会”,主要让灯会期间值班巡逻的皂吏们游玩,以表彰节日坚守岗位者们的辛劳。当时北宋政府规定的是“三夜灯”,全国可能只有成都是“五夜灯”。到明清时期,正月十五为元宵节,百姓之间互相馈赠自制的汤圆。晚上吃过汤圆后,人们于房门前焚香化纸敬神,俗谓“送年”。整座城市处处张灯结彩,至晚上,灯明如昼,大家争相猜灯谜,猜中者会获得槟榔作为奖励。这一天,妇女要迎紫姑神(即厕神),并向其卜问吉凶。

过了正月十五,就算新年过完,人们也开始正常上班工作。

▲ “打春”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打春”。立春前一日,成都最高行政长官率领官员,到东郊春厂祭祀句芒神,备春牛(土做的牛,如猫大),现场还有歌舞、杂技表演等,百姓观者如堵,叫做“看春”。立春当日,以五彩春鞭鞭打土牛,叫做“打春”,也叫“鞭春”。然后将土牛敲碎,围观群众争相抢拾土牛碎片,俗传可以保家中平安。该风俗在成都历史悠久,从唐代开始,一直到1931年才废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向飞(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