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新塘沽,刻在老龙坝的印记‖郭明兴

作者:郭明兴(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乐山市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主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23 21:00:48 浏览次数: 【字体:

新塘沽,刻在老龙坝的印记

郭明兴

永利旧址沐春风

“新塘沽”——一个古老而新奇的名字,很多年前就听东风电机厂的朋友提起。它的朦胧与隐秘,一直是埋在我脑海里的谜。然而对它的向往,成为我多年挥之不去的情结。这天,我终于有机会走进去,亲眼见识了新塘沽的神圣与庄严。

3月的五通桥,碧水蓝天,阳光和煦,徐风柔和,沁人心脾。进入桥沟镇的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大门,厂区内芳草萋萋,鲜花盛开,枝繁叶茂的一棵棵大树,尽展风姿;一片片绿地上,坐落着好几座颇具西式风格的石头房子,造型别致、典雅大方。老建筑经历了80年风雨,依然矗立在称为老龙坝的这片土地上,唯有墙头的斑驳印痕,记录着流逝的岁月和过往的烟云。

过去我只听说五通桥有个叫“老龙坝”的地方,老龙坝上有个道士观,道士观下波涛汹涌,船翻人亡的惨祸时有发生。当地百姓流传着一首民谣可以佐证:“嘉定下来一条江,抬头望见西坝场;双旋坝船儿直箭放,道士观漩涡像箩筐……”然而,我却不知道,这老龙坝里还隐藏着这么一个秘密。抗战时期,一个中国内迁的化工基地就诞生在这里,名叫永利川厂,又称作“新塘沽”;抗战胜利后,工厂迁回天津,这些奇特的建筑和厂房就保存了下来。

五通桥老龙坝(图片来源:海棠社区)

与其说是这些饱经风霜的旧式建筑,再现了当年化工厂的场景而让我产生兴趣,莫如说是“新塘沽”与老龙坝结下的渊源,更是激起我的好奇。

一抹阳光透过玻璃窗,暖暖地洒在厂史陈列室的墙面上。陈列室面积不大,却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和实物,钩沉了永利川厂鲜为人知的史实,展现出东风电机厂创建发展的历程。怀揣着对先辈创业的敬仰,步入陈列室,东风公司张主任职业的讲解,瞬间把我们带回那个久远的年代,撩拨起我兴奋的神经。

厂区内,迎面一道横向石刻碑赫然耸立,爱国实业家范旭东题写的“新塘沽”3个大字,端庄浑厚、笔力遒劲,给人以气概凛然的感觉。几栋大体量的石头房子原是永利川厂的纯碱厂、发电厂和炼水室,石头房内光线略显幽暗,只在高高的墙壁上留有几个通风采光的窗洞,若是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全封闭的空间。

长长的回廊式办公室和试验室建筑造型独特;“红三角”牌纯碱标志,依然清晰地嵌刻在现场指挥部的外墙上;一座南北纵向的机械厂房,气势宏大,房内空间高朗,木梁结构尚好;偌大的“百亩湖”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点点波光,我四处张望,陪同参观的张主任似乎看出我的疑虑,认真地告诉我,当年永利川厂修建的“石头房子”,总面积大约8000平方米,全靠就地凿石取材。大量条石取走后,坡下自然形成一个坑,后来成为厂区里的一个湖,足足可以储水6万立方米……

永利川厂旧址,一个中国化学工业的露天博物馆,就这样在五通桥老龙坝别样的凝聚和展现。身临其境,我强烈意识到抗战工业遗产的弥足珍贵,切身感触到这所百年化工企业的无穷魅力。此刻,我的思绪不知不觉飞向天际,眼前立即闪现出一代精英范旭东和侯德榜的身影,“以保全吾国唯一化学命脉”——一个惊天动地的时代强音,久久地回荡在老龙坝的上空。

老龙坝上绘宏图

“永利碱厂”,1917年创始于天津塘沽,是全国最早的制碱厂,开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先河,在东亚地区也是首屈一指。工厂年产纯碱55000多吨、烧碱4500多吨,其“红三角”牌纯碱产品,早在1926年就荣获世界博览会金奖,且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在天津的近代史上,永利碱厂和南开大学 、《大公报 》同时被称为“天津三宝”,它在中国化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工厂正处发展势头,却遇风云突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天津沦陷,永利化学公司被日本人强占,改名为“永礼化学株式会社”。面对辛辛苦苦创建20年的企业落入日寇手中,范旭东满腔悲愤,为保存民族工业实力,不得不进行自救。于是他要求全体职工拆除设备,从天津全面撤退,向抗战大后方迁徙,去中国西部重建民族化工基地。

范旭东先生亲自前往内地,调查化工资源,勘察地形,选择厂址,为筹措资金四处奔走。最后经永利董事会慎重决策,决定将永利化学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迁往四川五通桥,久大精盐公司迁往自贡。

范旭东当初看好老龙坝这个地方,关键是它与永利化工在内地建厂的选址原则极近相符。这一带是临江平坝,地势宽敞,江水深湛,水运便捷,环境幽雅而隐蔽。五通桥时称犍乐盐场,是四川重要的盐产地,烟煤、磺铁、灰石等也有出产。依托四川最大的盐码头,重点创建和发展盐碱化工,奠定华西化工中心的基础,这正是永利精英们的创业初心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1937年12月,永利员工从陆路、水路并进,陆续到达汉口。1938年2月,永利部分设备抢运到长沙、重庆等地。由于战争局势急变,永利在湖南设厂的计划落空,永利碱厂人员不得不再次撤退。1000多人奔走在通往四川的路上,车船拥挤,道路崎岖,前有劫匪,后有日寇,时有日机轰炸,随时还遭受饥饿、疲劳、疾病的袭击。这与其说是转移,不如说是逃难,迁涉之路确是苦不堪言。

1938年岁末,寒潮来袭,风雨集聚,然而在五通桥岷江左岸的施工现场,却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上千人会战在老龙坝的荒郊野地,凿石挖土,夯实地基,建房筑屋,忙忙碌碌,正式拉开永利化工建设的序幕。

兴建永利川厂,其面临问题和困难比比皆是。老龙坝上涉及道士观庙产,与所在地金粟乡的民事纠纷,如何解决?建设所需几千万资金和几百万金元的外汇,从何而来?大量笨重的机器和物资装备,如何运进内地?在短时期内,如何才能从中年农夫里培训出企业需要的技工?如此等等,都让开创者费尽心思。

一切都是从头做起。永利化工到四川落脚,彰显出大公司的决心和诚意,经过多方斡旋和努力,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援助,争取到银行贷款,解决了面临的一个个问题。没有煤,永利人就自己办煤矿;没有卤水,永利人就自己打盐井;没有电,永利人就自己发电。老龙坝就如同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永利人虽然没有手拿武器与敌人拼搏,却同样在共赴国难、众志成城、保家卫国,以实际行动赢得海内外反法西斯阵线的关注和尊重。

经过3年多艰难努力,总长221米的钢木结构厂房建成,被誉为当时亚洲第一跨长的机械厂房;形制上结合传统,修建回廊式办公室和试验室;总长830米的地下隧道,直穿各生产厂区至岷江边。范旭东、侯德榜的公馆楼,“开化楼”“进步楼”等16幢住宅楼也相继拔地而起;临山深挖石方1.5万立方米,开凿了庞大的山洞,建成隐秘的山洞车间。自此,一座新兴的化工基地在五通桥的荒坝上崛起,呈现在世人面前,一览全貌,蔚为壮观。

众志建成新塘沽

“燕云在望,以志不忘耳”。范旭东将永利川厂取名“新塘沽”,并亲笔题字,刻在老龙坝老远都能看到的石壁上。他们将厂区道路以沿海沦陷省市取名,如河北路、青岛路、唐山路、塘沽路、汉沽路等,道路名在情感上让永利人更感亲切,耐人寻味,撼人心魄。

“新塘沽”,这分明就是天才的命名,我真钦佩先贤范旭东突显的智商。这里既洋溢着永利同仁对新厂诞生的喜爱和期望,也让人留存着对天津塘沽辉煌而美好的记忆。“新塘沽”凝聚着永利人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念,铸造了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一种精神和信念的感召下,留美博士、总工程师侯德榜把爱国之心化作报国之情。他顶着重重困难,率有关人员出国视察,潜心研究,经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历时3年,终于在1941年初,新的制碱法研制才获得成功。侯德榜不负众望,将世界制碱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使制碱原料盐卤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8%,降低了纯碱成本,解决了化学废液污染环境的难题。新的制碱法很快为世界所采用,并赢得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新的制碱方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侯德榜先生被誉为“制碱大王”当之无愧。最难忘有这样一个小插曲,1943年12月8日,为庆祝“侯氏碱法”研制成功,全厂员工聚会,会场上发放了2828颗柑橘,让每一位永利人都分享到新法制碱成果的甘甜。

为解决“新塘沽”进口机器装备的采购和运输问题,范旭东亲自到美国购置车辆、油料和配件,并经过千难万险,开辟了一条永利运输车队的滇缅运输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抗战进入最艰难的岁月。1942年3月8日,仰光失守;5月4日,日军轰炸保山,滇缅路上永利车队遭受重创,80多辆汽车被毁,存储缅甸的进口器材又遭日寇抢掠,损失惨重。永利的海外运输通道被全部切断,永利川厂再度陷入困境,致使碱厂的建设一度停止。

在战争年代建工业,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永利化工辗转入川,重建基地,历尽艰险,不屈不挠,维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他们恢复黄海化工研究社,试验成功“侯氏制碱法”,建成制碱厂、炼油厂、机械厂、发电厂等;打出当时国内最深的油气井,用芒硝造碱,用桐油提炼汽油;还自办煤矿,自办运输,培养了一批化工专业人才,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支持和帮助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所有这些,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国难突发,公司匆促西迁,只为不甘心为暴力所劫持,且承朝野热心同志之维护,始得在川重整旗鼓,其志至壮,其情堪悯!”永利人在《永利企业档案》里,刻骨铭心地记录着这样一段话,其言可谓感人肺腑,让人肃然起敬。

民族精神代代传

永利川厂同仁勿忘国耻,不辱使命,他们从饱受民族创痛的苦难中走来,又在抗战胜利荣光照耀的前夜离去,多少有几分悲壮的色彩;正是这样的慷慨而悲壮,成为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时代缩影。

百年新塘沽,民族化工魂。老龙坝是工业建设的一方热土,也是民族精神的一座灯塔,历史从不会忘记那些为民族生存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人们;永利川厂旧址的演变、修复与保护,就是最好的明证。近些年,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已累计投入数百万元对“新塘沽”遗存进行修缮和保护,对其历史进行系统地整理研究。目前永利川厂旧址已成为“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4月12日,又被中国科协公布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新塘沽”就好像是一个红色基因库,从这里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传递着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如果说,在1938年的战乱中,天津永利碱厂能在老龙坝“绝地求生”,是一种为保存实业的被迫迁移,那么,1965年,由全国8家机电厂援建绝密军工东风电机厂(308厂),三线建设者奋勇挺进老龙坝,那就是一次战略性的主动选择。

新塘沽工业遗址,见证了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时期,一代民族精英“实业救国”不屈抗争的足迹;也见证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特殊年代,东风人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我国核工业提供专用设备和机电产品的业绩;同时也还见证了改革开放年代,东风人与时俱进、华丽转身,实行改制,在持续奋斗中书写时代发展的新传奇。中国的工业化探索走过曲折、艰辛的过程,在“永利川厂”旧址,清晰地刻下3个不同历史阶段企业发展的深深印记。

“三线建设”时期,东风电机厂建厂仪式 东风电机供图

鉴古可以知今,继往才能开来。新塘沽,作为抗战时期华西化工发展的摇篮,凝聚着先贤的智慧和力量。誉称我国“工业先导”的范旭东和杰出化学家侯德榜,他们的一生,积蓄了许多精益创业的理念和辩证思维的认识,至今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相信岁月的烟云掩遮不了其理性的光泽,先进的思想脉络和传统文化内涵,值得后来者接续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简介

郭明兴,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乐山市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主任。在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报告文学400余篇,出版散文集《拜神秘大佛》《逐梦旅痕》《重走草鞋渡》。作品曾获全国第四届电视音乐散文奖、四川散文奖、郭沫若文艺奖等,并入选中学生课外阅读选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郭明兴(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乐山市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主任。)

配图:方志四川(图片来源:微五通桥)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