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记录明初黎州七姓九所移民故事‖李锡荣

作者:李锡荣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04 18:53:01 浏览次数: 【字体:

78df890693d5458b99cb64569423fd70.Jpeg

《黎州笔记》封面

汉源历来为蛮夷之地,笮人自古在此居住,古有笮都县之称。汉源历来是移民之地,人来人往。

宋朝末年,蒙古大汗蒙哥大举攻宋,亲自领兵入蜀,自成都南下,退守雅安的南宋石泉军赵顺以城降于蒙古,黎州通判何时充拒蒙古军于邛崃关(今大相岭),战败被俘,拒不投降,全家为宋室殉难。据民国版《汉源县志》记载:“黎自何充死邛崃关之难后,元戍重兵,宋代遗民惨遭屠戮,或徙或逃亡无复存者,黎雅几弃于羌矣。”

明朝洪武初年,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背景下,湖北麻城籍的七姓将军(姜、黄、李、任、巨、蒋、张)以军职进入黎州,在万工场安营扎寨,镇守大渡河龙潭口,以防南夷进犯。多年后,国家战事平定,人民休养生息,人口急骤增加,位于流沙河中游的蛮庄(今富庄)就成了七姓将军着属后裔的居所。明朝中期,九所屯军(曹、何、郝、白、康、周、陈、卫、穆)奉旨进驻黎州清溪的大相岭、汉源街(郝家坟、周家岗、卫家营)等地,平时耕读,战时出征。黎州大地自明以来得到开发和建设。今天的许多汉源人,多数是明朝时期从湖北麻城和全国各地移民来的七姓九所的军士后裔,他们在汉源落脚的地方都以富庄为中心,以后逐渐迁移汉源各地。

自明代洪武以来,秦楚填蜀,七姓军籍入戍守大可,爱国将士接踵而来,或官指挥而入籍,或官千户而安业,一时编户齐民,秦楚籍者十之八九焉。明末,张、吴余党变乱迭乘,锋熵之余,几无唯类。到了清代,随着茶马古道的兴盛,商贾纷至沓来,茶店生意兴隆,背夫行走山野。清康熙时户籍仅一千零七十一丁,到了清嘉庆四年,人口始增至四万零一百五十九人。

七姓九所后裔,在流沙河流域,占山插牌,开山拓土,时代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流沙河流域自田域乡(今大田、前域乡)以上得到充分开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明末清初,因战乱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许多战斗,黎州大地上的七姓九所后人忠国卫家,发生过“兴兵夺印,七姓松坪定盟约”“献贼乱蜀,七姓殒身龙观山”“大顺围雅,平阳义勇昭日月”的故事,体现了黎州人民忠君爱家的侠义故事。

但对多灾多难、文化浓厚的黎州大地,正史《明史》《明实录》《明氏实录》《清史稿》这样的官方正史却鲜有记载,县内仅存的嘉庆版《清溪县志》和民国版《汉源县志》也记述较少,其史料多来源汉源大族家谱,可信度不高。各说各理,各述各志,对“洪武来黎”的这段历史说法不一。为正本清源,厘清历史,编辑出版反映明清以来七姓九所及广大汉源人开发黎州、建设汉源的历史的史料图书《黎州笔记》很有必要。于是,我们采用国志、地方志和家谱相互印证的方法,在大量阅读汉源七姓九所及移民大族家谱的基础上,结合《雅州府志》《清溪县志》《汉源县志》的地方史料,参阅《明史》《明实录》《明氏实录》《清史稿》等正史资料,详细记述七姓九所明初来黎的线路、七姓九所后人开发黎州的故事。

该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是寻根麻城。作者曾参加汉源麻城寻根团来到黎州,参观了麻城移民文化主题公园,寻访七姓麻城后裔,讲述七姓将军“麻城入伍从寿辉”“定都金陵南京府”“征明伐蜀平四川”“民胞物与东林观”“师从友德取云南”“敉平凉山诸彝乱”“镇守大渡龙潭口”“七姓九所兴黎州”的故事。在泸县东林观,找到了专门供奉“七姓将军”的庙宇“七姓殿”,还有体现军民情谊的“胞与门”,更有正月初八“七姓将军”巡游赐福的民俗活动。第二编是问祖黎州。主要参阅各姓家谱,用志书的体例,反映七姓九所移民志、地名志、源流志、谱序志、职官志、家训志、人物志、墓志志、排行志、宗祠志、兵事志等,具有较强的史学价值和文物价值。第三编是西出流沙。该编主要收录雅安日报记者黄伟遍访汉源七姓九所后裔、参阅家谱史料,在多家报刊发表过的关于汉源七姓九所历史文化的作品,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历史,有较强的可读性。

作者:李锡荣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