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14:03:00

【方志四川•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胡锦矗 吴晓川 胡晓 ‖ 大熊猫科学发现

作者:胡锦矗 吴晓川 胡晓 来源:《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9-04-25 10:53:07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大熊猫的家族出现于云南西北部,经历了漫长的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和第四纪冰川的洗礼;在人类扩张的步伐下,偏退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山峡谷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它是大自然给予世界的遗产,被誉为我国的国宝,也是国际自然保护的象征,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徽标。它由肉食动物演变为以竹为生的身世,也颇为传奇。它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科学研究价值,也在我国的国际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吃盆盆奶的大熊猫(张志和 摄)

一、古人对大熊猫的敬畏、信仰

2001年,我国考古人员在湖北三峡地区的秭归县官庄坪遗址,发现了一处以大熊猫为殉葬品的新石器时期的墓葬。这表明早在4000年前,大熊猫已我国古人类在观赏、崇拜、祭祀等方面发生了密切关系。无独有偶,在西汉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陵墓里,也发现了大熊猫的头骨。《史记》记载黄帝曾修德振兵,操练士兵要像熊、罴、貔 貅、虎一样勇猛,以安抚百姓。在《尚书·牧誓》记有:“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武王在商郊讨伐商纣。《诗经·大雅·韩奕》记载, 韩侯尚周国:“献其貔皮,赤豹黄罴”。三国时吴国经学家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记载 :豼似虎,或曰白熊,一名执夷,一名白狐。《草木疏》云:“似虎,或曰似熊,辽东(指今河南)人谓之白罴(即白熊)。”在大熊猫产地也称它为白熊。

《礼记·典礼上》记载:“前有执兽,则载貔貅”。描写在行军时,前有猛兽时就竖起貔貅的旗。这些文献都说明,中国古代已把大熊猫作为贡礼以及古代崇尚威武的风尚。

几千年前,大熊猫文化已在华夏文明中广泛流传于中原一带,汉以后大熊猫就有了貊、貃、貘(三者同声)古名,出现在《尔雅》《说文》《诗赋》及小说中,广泛流传于华夏大地直至清末。这些古文献记录了大熊猫四、五千年来在华夏大地上留下的各种神奇的文化遗踪。

二、19 世纪中叶大熊猫的科学发现

19世纪中叶,瑞典生物学家奈(Linnaeus), 就生物的命名提出二名制(属名加种名),文字为拉丁文,故谓拉丁学名得到国际生物学界的赞同并已付之实现。故将二名制命名,又称为科学命名(简称学名),通俗的比喻,如人的命名,是由该姓氏加名二者组成,就可辨别。对生物而言,在国际上就可以知道是哪种生物。

19 世纪中期,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西方的传教士也开始深入我国内陆,包括西南地区的大熊猫产地。这时,法国天主教教士戴维 (David) 也来到中国,他不仅是一个神父,还是一个博物学家,他曾三次来华,历经12 年。

2012 年6月20日,针阔混交林卧龙西河终端拍到的大熊猫 ( 卧龙保护区供图,杨文刚 摄 )

第一次来华是1861—1864 年。他在华北北京和内蒙古一带,发现麋鹿10余种。麋鹿的科学发现意义,不仅因为戴维带回了一对活体到巴黎,更为重要的是他拯救了这个物种的灭绝。现在这些麋鹿的后代已返回故乡,并进行自然放归。

第二次来华是1868—1872 年,是在四川穆坪(今宝兴县),他在这里发现了大熊猫、金丝猴等20余个新种,并加以科学命名。

戴维发现大熊猫是在1869 年,而科学命名发表于巴黎时,它的拉丁学名最初是Ursus melanoleucus,可直接翻译为黑白熊,后经巴黎自然博物馆的动物学家讨论,把大熊猫和熊、小熊猫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它更接近另一个法国人居维叶(Cuvier)于 1825年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的小熊猫。在当时,小熊猫的英文名叫“Panda”。50 余年后,才发现了大熊猫新种,英文名叫“Giant Panda”,我国动物学者根据它比小熊猫体大,故最初就把它的中文名称定为“大熊猫”。以后也沿袭这个命名,将其叫作大熊猫,流传至今。但台湾的动物学者,仍称其为大猫熊,并在媒体上发表过为大猫熊正名的文章。上世纪中国科学院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脊椎动物名称》一书,它的中文名称为大熊猫(大猫熊),说明二者均可用作中文的名称。

身穿清朝服饰的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资料图片)

戴维发现大熊猫的科学论文,发表于1869 年,在国际动物学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发现,世界上仅中国才特有的物种,而且数量稀少,成为大自然的珍贵遗产,一时引起国际上对它的特别关爱。

三、世界各国对大熊猫的关注

自戴维发现大熊猫以后,以英国、美国、德国为代表的欧美各种考察队、探险队接踵而来,踏入大熊猫产地,大熊猫在西方世界已成为他们追求的最为珍贵稀有的动物之一。1910年,英国探险家布鲁克(Brouke),在大熊猫产地凉山马边,搜罗到一张大熊猫皮,并赠送给大英博物馆展出。1916年,英国动物学家艾德加 (Edger),在凉山、邛崃山、宝兴等多地考察,并在金沙江附近的荒野中见过大熊猫。之后他还去过宝兴在山上考察33天,然后回国于1929年发表了一篇《访问穆忠(宝兴)大熊猫生境》的文章。

1916年,德国人维戈尔德(Weigold)带领 一支考察队到四川威州(今汶川县)考察大熊猫,搜罗了5个大熊猫标本。由于战争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一时尚不知晓。维戈尔德先进行公众展出,最后将这些标本送到柏林博物馆,供广大欧洲人观赏。

美国著名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Theodore Roosevelt)的两个儿子热衷于狩猎大型动物,无所畏惧。1928 年,在探访过许多专家并得到有关大熊猫的特点后,组织了一支远征队伍,由芝加哥野外自然历史博物馆赞助,于1929 年到达穆坪(今宝兴县),由于他们所带的猎狗追击,结果令人失望。罗斯福兄弟决定到别处去碰碰运气,他们翻过夹金山,顺着大渡河,到了小相岭的冕宁县。终于猎杀了一只当地人称之为白熊的雌体大熊猫带回美国,由芝加哥博物馆制成标本展出,还出了一本书《追踪大熊猫》(1929 年)。

1934 年,杜伦组织的大规模考察队到四川邛崃山、汶川县草坡,猎杀了一只成年雌体大熊猫,并在当地猎民那里获得4个成年和幼年大熊猫标本,带回美国,由资助这次考察的费城博物馆制成标本展出。欧洲各国的博物馆展出大熊猫标本后,世界各国动物爱好者都希望到我国捕捉活体大熊猫,供动物园展出。1935 年,美国动物捕猎者哈克尼斯(Harkness),准备到我国搜捕活体大熊猫供动物园展出。他先到上海做准备,却不幸病死于上海。他新婚的夫人露丝·哈克尼斯 (Ruth Harkness),为完成丈夫遗愿,带美籍华人杨昆廷,经过各种曲折终于到达汶川草坡。1936 年,在当地雇佣的猎户帮助下,终于获得一只未曾睁眼的幼体大熊猫——约40天左右的“苏琳”。12月18日 , 露丝在克服了不少艰难险阻后,以“哈巴狗”报关,终于把“苏琳”带回美国,在芝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后她连续3年来华捕捉大熊猫,又为芝加哥动物园提供了“梅梅”在该动物园展出。以后,美国纽约动物园也收购“潘潘”和“乐乐”两只大熊猫在该动物园展出。

   露丝与大熊猫“苏林”

1936年,英国人史密斯(Smith)到中国,他在草坡共购12只大熊猫,运到成都,2只途中死亡。余10只,1只送往上海洮丰公园(今上海中山公园),另一只送给重庆北碚平民公园(今重庆北碚公园)展出。这是我国首次展出大熊猫。其余8只,在出国途中死亡2只,剩余6只送到英国后,一只老死,一只“乐乐”在欧洲巡回展出,后卖给美国纽约动物园。“唐”“宋”“明”3只卖给了伦敦动物园。余下一只奶奶,一直到史密斯死后,这只老年个体仍未卖掉。英国人特别喜欢在英国展出的“明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疯狂轰炸伦敦时,“明明”仍在展出,这大大鼓舞了英国人的战斗意志。因此,在战胜德意志帝国后,伦敦动物园还专门为“明明”塑像。

大熊猫在欧洲的热潮一波又一波。1961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WWF),特地选择大熊猫作为基金会会标。以此通过保护大自然遗产的大熊猫,来警示善良的人们保护珍稀物种。

在美国和我国举办奥运会时,也相继出现大熊猫的身影。以大熊猫作为标志,弘扬奥运精神。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我们将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国礼送给美国。它们给美国人民带去了极大的欢乐和文化享受,展出后迅速吸引300多万人观赏,凡是有孩子的家庭,至少有一件大熊猫玩具,人们也把这一年称为大熊猫年。

综上所述,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大熊猫视为神兽、瑞兽或图腾,及至今天被我们称作“国宝”。在它走出国门到国际交流后,全世界人们也对它倍加重视和青睐,公认它为世界的明星动物。大熊猫的象征和内涵极为丰富,不仅表现在精神上的非物质文化,也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古往今来,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需要,创造了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这其中,大熊猫文化已经彪炳中外。

大熊猫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自然遗产。

熊猫上树(杨老丹 摄)

来源: 《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