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徐丽 ‖ 你所不知道的熊猫事儿
说起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想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身材圆圆滚滚、毛色黑白相间、天 生呆萌可爱的大熊猫。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品种稀奇且数量不多。我国在1988年就将大熊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对大熊猫进行圈养。在人类的帮助下,大熊猫的数量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在每日相处的催化下人类日渐“臣服”于大熊猫的“可爱杀”。 啃竹、游泳、摔跤、杂耍,大熊猫的一举一动都显露出呆萌姿态,“国宝”的称号由此传开。
2017年出生的大熊猫宝宝(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国宝有一堆名字
头圆尾短、黑白两色、体态丰腴,大熊猫因天生呆萌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可翻阅我国古代典籍,却从未出现过“大熊猫”一词。几番考证,原来并非是我国历史上不存在大熊猫,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和人们对其认识的变化,这一物种的名称在不断演变。
爬梳历史,中国人对大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时间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一天,在一处叫阪泉的大地上,两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正在对峙,双方首领分别是炎帝和轩辕黄帝。天上风云雷动,地上鸟兽嘶鸣,以熊、虎、豹、鸢、鹰等飞禽走兽为图案的旗帜猎猎作响。空气中弥漫着亢奋与躁动的气息,这是一场决定中华文明走势的战争。随着一声号令,双方部队战意凛凛,迅速交织在一起, 互相厮杀。那一战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风云为之变色。最终,黄帝部落联盟战胜炎帝部落联盟, 统一中原各部。
阪泉之战,于《史记·五帝本纪》中有所记载,“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有观点认为,这“貔貅”便是我们现今说的大熊猫。 此外,有学者还找出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 典籍中,大熊猫的一大堆名字。如: 《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峨眉山志》称貔貅 ,《兽经》 称貉 ,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 , 等等。其名称大致还有 :执夷、驺虞、貊、貔、食铁兽、竹熊、花熊、华熊等等。沧海桑田间,同一个物种居然能衍生出如此多的名字,不得不佩服历史的神奇之处。
明万历年间驺虞图
在这一串名字中,“食铁兽”尤为特别。顾名思义,“食铁兽”意为食铁的兽类,难道现今爱吃竹子的熊猫在古代还吃铁吗?我们的确从文献中窥到一些关于大熊猫食铁的证据。晋朝郭璞在《尔雅·释兽》介绍:“似熊,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宋代罗愿《尔雅翼·释兽》记载:“貘, 今出建宁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能食蛇,以舌舐铁,可顿进数十斤,溺能消铁为水。有误食针铁在腹者,服其溺则化。……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在明代袁牧的《新齐谐初集》有更详细的记述:“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
清《古今图书集成》貘图
有学者猜测,“食铁兽”名称由来是因为那时大熊猫常常到民居觅食,舔食炊具,甚至用强有力的牙齿咬坏炊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无盐可食的情况下,大熊猫就会闯进村民家中,舔食铁锅里残存的盐分,而村民猛然看见锅旁出现一只兽类,不断舔食铁锅,误以为它在吃铁,从此便得名“食铁兽”。随着历史演化,加上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大熊猫食铁的形象便越来越清晰。
除历史上的多重名字,在不同地区,大熊猫还有很多叫法。大熊猫一般栖息地为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在它的故乡多叫白熊、白老熊,或花熊 ;在岷山藏族地区叫荡或杜洞尕 ;凉山彝族叫峨曲。虽称呼不同,其含义与古籍中的貘或貔类似。
1869 年,法国传教士阿尔 芒·戴维于四川宝兴县发现一种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因其毛色黑白,体态像熊,戴维为其起名为Ursus Melanoleuccus(拉丁文,意为黑白相间的熊)。当时他千方百计在猎人手上收购了几只活体熊猫, 研究一番后将它们制成标本, 送回法国巴黎。1870 年,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 华兹重新研究了标本,认为这种动物的骨架和牙齿更接近于浣熊、小熊猫(又称红熊猫,学名为 Ailurus fulgens),因此把“黑白熊”改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 拉丁文, 意指小熊猫似的黑白动物)。
那么,大熊猫到底是什么?是“ 猫”还是“熊”?命名风波正是这一动物的物种系统分类问题引起的。熊派学者认为大熊猫属熊科,大熊猫的发现者戴维就持这种观点,而像爱德华兹一 类的浣熊派则主张大熊猫属浣熊科。对于大熊猫到底属哪一个种或亚种,各派都有自己的观点,一直未能统一。
在中国,“大熊猫”的叫法却源于一次误会。当时英语称呼熊猫为“Cat Bear”,中文译为猫熊, 因其脸型似猫圆胖,但体型又像熊。1944年12月,在重庆北碚的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里,猫熊第一次向外界展出。在展板上,工作人员用西式横书的方式从左到右写下“猫熊”二字。但当时中国的汉字一般采用直书,通常从右往左读。这样一来,前来参观的人们凭习惯,误将横书的“猫熊” 读成了“熊猫”。从此,猫熊就成了熊猫。
大熊猫被发现后,很快就成为全世界人民疯狂喜爱的超级巨星,它们的“亲戚”小熊猫却默默无闻。现在一提“熊猫”,大家想到的就是卖萌为生的大熊猫。可以说,是大熊猫把“熊猫” 这个名字“抢”走了,谁叫它这么可爱呢?
那些有意思的熊猫名
大熊猫全身只有黑白两色,肉嘟嘟的,尽显其可爱本色,再加上天生呆萌的憨态,让人甚感欢喜。乍一看,大熊猫似乎长得一样,但细细观察, 它们每一只又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每一只大熊猫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
大熊猫“五一”(图片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
作为国宝,熊猫的名字总是带有特殊意义。比如有一只大熊猫名叫“五一”,这个“五一” 并非和五一劳动节有关,而是与它出生时的体重有关。当时,“五一”是全球出生体重最轻的早产儿熊猫,仅51克,它便因此得名。
“五一”妈妈“奇珍”(图片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
2006年8月7日,在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奇珍”顺利产下两只大熊猫幼仔,“五一”是第二只幼仔。因为出生时“五一”实在太小,且大熊猫“奇珍”是第一次当妈妈,于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出现了。这位新手妈妈压根没注意到“五一”的出生, 小“五一”被冷落在一旁,嗷嗷待哺。幸好饲养员眼明手快,立即将“五一”放入育幼箱里保持体温。要为这么小的熊猫幼仔喂乳,着实让人头疼。但为了让“五一”喝上母亲的初乳,尽快建立自身的免疫防线,饲养人员不辞辛劳,每隔两小时就会人工喂食“五一”。可“五一”胃口很小, 半个小时只吃了0.8克乳汁。幸而在饲养员的精心照顾下,“五一”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五一”父亲“琳琳”(图片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
2016年7月9日,一则新闻令上海市民心情激动万分。这一天,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基地,人们迎来了基地首只大熊猫宝宝的出生。随后,园方为这只熊猫宝宝发起征名活动, 引得百万人关注,甚至一些老人家不会使用电子设备,就用写信的方式来进行征名投稿,前前后后共征得熊猫宝宝名字万余个。这么多名字,到底选哪个好呢?园方决定由群众来投票选择。
“五一”哥哥“珍大”(图片来自: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
两周时间内,通过上海野生动物园微信平台及一些新闻网络平台,5万人参与了这次投票,最后“花生”这个可爱的名字以14875票高居榜首。“花”意为愿这只在上海出生的大熊猫宝宝如花儿一样可爱美丽,“生”谐音“申”,即为上海。“花生”之名有希望这只大熊猫宝宝能在上海“生” 根开“花”、繁衍更多后代的寓意,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熊猫有三怪
在《大熊猫的起源》一书中曾描写过熊猫的三大怪,第一怪便是熊猫这样大体型的动物生的幼仔却比较小。“体重约100千克的成年熊猫,幼 仔出生时却只有70—180克,最小的只有48克。仅仅是母体重量的万分之一到千分之几。”这样强烈的反差总是让人大吃一惊。很难想象,从几十克的熊猫幼仔长成几百斤的成年熊猫,需要历经多少坎坷,这大概也是野生大熊猫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一个百十斤重的成年大熊猫生下的却 是一只白色无毛,甚至还没有巴掌大的熊猫宝宝呢?原来,野生大熊猫大多生活在山区,且海拔多为1800—3200米,其交配期多为4月,气候比较冷,在经历千百年的演化后,大熊猫依然保留了原始哺乳动物的习性。为保存母体能量,熊猫 胚胎在母体中成形后就不会再生长,发育并不完全的熊猫胚胎,不得不过早出生,来面对残酷的生存现实。
但是,熊猫婴儿生长发育很快。到1月时,它 们的体重可达6千克,半岁时体重可超过14千克,1岁时可接近40千克,这时已是初生体重的400倍了。现在圈养的大熊猫越来越多,在熊猫妈妈和人类的照料下,一只只娇嫩弱小的小家伙长成百十斤的大家伙,这也不失为一种神奇的成长经历。
这第二怪便是随着年龄增长,熊猫的尾巴会越来越短。初生的熊猫通常全身粉红,只覆盖一层短短稀稀的白色胎毛。相比身体,它的尾巴很长,大约是体长的 1/4—1/3。不过1个月后,它的耳朵、肩部、四肢就相继长出黑毛,除尾巴比妈妈的还长一些,样子和熊猫妈妈已经很像了。随着年龄增长,熊猫的尾巴会越来越短,再加上厚厚的绒毛掩护,大熊猫的尾巴便难得一见了。
第三怪便是熊猫幼仔的叫声。在大熊猫育幼期间,幼仔的叫声是母仔间联系的重要通讯工具,一旦幼仔想吃奶、想排便、因受冷或过热等原因引起不适,都会发出不同叫声,时而像婴儿的啼哭,时而似初生小狗的吠叫,时而像小羊的咩咩叫,以此提醒熊猫妈妈满足其不同需要。
大熊猫的叫声还能产生经济效益。有一年,日本的电信电话公司与动物园合作,将熊猫“欢欢”幼仔的啼叫声录音成带,并设立特别电话服务项目,只要打专线电话,就可以听到熊猫幼仔的叫声。这一则消息极大地吸引了日本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第一个月,这一专线电话每天能达到20万人次的接听,电信电话公司也因此每天增 加收入200万日元。此后,电信电话公司又进一步借大熊猫来宣传,在电话卡上印上这只熊猫幼 仔的特写照片。果不其然,这种电话卡成了抢手货, 销售量很快达到500多万张。
走上“猫生”巅峰
它上过春晚,出访过美国,是一名超级动物杂技明星;它是世界上第一只成功实施手术摘除白内障的大熊猫,是世界上现存最长寿的圈养大熊猫,它还以“盼盼”为名成为北京亚运会吉祥物。如此多的光环加身,简直就是“猫生赢家”, 它就是大熊猫“巴斯”。
“巴斯”(图片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2017年9月13日,世界上现存最长寿圈养大熊猫——“巴斯”因病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此时,距离它与人相遇,已有 37 年。
1980年,4岁的“巴斯”在四川宝兴县巴斯 沟遇险获救,开始与人类的不解之缘。这37年间,不同于野外的生活,巴斯开启了不一般的“猫生” 轨迹,一路朝着“猫生”巅峰前进。
获救之后,“巴斯”辗转到达福州动物园。在这里,它的运动才能被迅速挖掘出来,很快学会 了晃板、骑车、投篮、举重等“绝活”,成为明星动物,备受人们喜爱。1987年7月,“巴斯” 代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