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14:03:00

【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何勇 ‖ 国宝家园眉山印记

作者:何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9-11 17:04:22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除传闻和史载,通过数次中外科考、调查发现一级保护物种、濒危野生动物和有“活化石”之誉的大熊猫痕迹后,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从划定县级保护区范围,到报批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争创国家级保护区,再到开展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试点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国宝”栖息地不断升级得到科学保护、持续改善和扩容升级。栖息地的良性变迁,使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大熊猫种群赖以生存、生活和分布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可喜变化。

野生大熊猫在瓦屋山保护区自由活动的高清晰度照片 ( 红外相机拍摄的正面,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家才供图 )

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在地球上生存 800多万年、孑遗至今,被誉为“国宝”“活化石”, 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四川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大熊猫种群数量、遗传多样性以及栖息地面积、分布区及人工圈养大熊猫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多年来,四川十分重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相继实施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科学实现了扩增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全国共计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中,四川占46个)等“国宝家园”保护建设目标;2014年10月,四川省首划生态红线,率先提出在四川盆地西缘和川西高原结合区域,探索建设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迅速拉开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序幕。其中,眉山市科学考察、发现大熊猫,保护“国宝”生存环境,改善熊猫生活家园,以洪雅县瓦屋山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变迁为重点展开工作的光辉历程,给世人留下了珍贵记忆和深刻印象。 

科考调查大熊猫痕迹拟建自然保护区

瓦屋山最早关于大熊猫称谓的语言文字,一是附近被称为“白熊沟”的地名源于“黑白熊”之说,形象直观、可作推考;二是我国著名动物研究专家胡锦矗教授在1981年的《大自然探索》杂志第2期发表的《大熊猫考》一文中,引用清嘉庆《洪雅县志·祥异》和明代拔贡洪雅人张大用所作《瓦屋山甪端记》等典籍将“甪端”作为大熊猫异称的记述。除传说和史载,当地居民和入山猎户及采笋、烧炭、挖矿人亲历、亲见瓦屋山大熊猫的传闻,终于在 1974—1975 年洪雅县野生动物资源普查中得到初步证实:1974 年10月末在瓦屋山区石板河山脊沿途发现多处大熊猫咬断的嫩竹节;1975年7月中旬,除在瓦屋山顶象尔岩﹣鸳鸯池﹣新庙一带发现大熊猫活动过的陈旧痕迹,还在光相寺、睹光台附近发现有两 只大熊猫活动迹象——溪畔沟边沙滩上留下两串一大一小十分清晰的大熊猫新鲜足印和一根倒伏的大冷杉树下有两大堆新鲜的大熊猫粪便,甚至在追踪过程中还听到有“呼喇呼喇”的大熊猫喘息声。1982年,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队,通过实地考察,拟将洪雅县瓦屋山辟为保护大熊猫、羚牛等国家一、二类珍稀动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衔着熊猫宝宝散步的熊猫妈妈(杨老丹 摄)

1990年6月11—16 日,四川省林业厅保护处处长毕凤洲、省大熊猫调查队大队长王洪家陪同世界动物基金会顾问、中国国务院特聘的大熊猫保护专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安德鲁·劳里博士一行到瓦屋山考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在瓦屋山顶西南山脊发现有大熊猫活动的痕迹,安德鲁博士收集了所需调查资料。至此,洪雅县更加坚定了建立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的构想。

建立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科研成果和建设成效

瓦屋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明显,生境类型丰富,于 1993 年8月28 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总面积为 1.6 万公顷。同年,省政府批准建立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因当时保护区范围涉及跨乐山(洪雅县1997年转隶眉山)、雅安 2 市的洪雅、汉源、荥经3县行政管辖区域,1993—2002 年没有进行功能区划。 

1998年4月17—28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洪雅县林场林科所联合在瓦屋山进行大熊猫调查研究,10多天里没有看见活体大熊猫,只拾得一些大熊猫粪便。1998年9月25日,洪雅县柳江镇红星村李万才等4位村民在瓦屋山区“回头转”(洪雅县林场团宝山工区)山坡上的原始森林里“打冷笋”(采集冷竹笋)时看见一 只大熊猫。2000 年7月,在四川省林业厅的指导安排下,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重新对瓦屋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规划,在原面积基础上增加 2 万余公顷,使保护区面积达 3.65 万公顷,明确保护的主要对象为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

保护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一)实验区:面积4165.5公顷,范围:瓦屋山顶 - 代国槽 - 金花桥一带国有林,主要开展生态旅游。(二)缓冲区:面积5826.3公顷,范围:回头转、大田坝、大窝凼、黑山埂等一带国有林,主要保护核心区,起缓冲作用。(三)核心区:面积26498.3公顷,范围:白熊沟、王银庙、团宝山、竹牛坪、炉黄坪、大窝凼等国有林,是保存最完好、处于天然原始状态下的生态系统,是大熊猫、羚牛、红腹角雉、林麝等珍稀濒危物种的集中分布地。同年,洪雅县人民政府依法为洪雅县林场颁发瓦屋山自然保 护区林权证,改变了以往瓦屋山自然保护区与洪雅林场共用 1987年发放的林权证状况;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四川省林业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名录的通知》正式确认。

瓦屋山野生大熊猫的第一张数码相机图片(2009年2月9日, 洪雅县森林公安分局副局长苏智,夜间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受困大熊猫)

2001年,眉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以“眉编发〔2001〕6 号”明确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简称瓦保局)为副县级公益性事业单位,与洪雅林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围绕大熊猫的发现、研究和保护,瓦保局坚持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等院所以及从事大熊猫科考研究的胡锦矗、冉江洪等专家、教授合作开展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依托1998年四川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2001年8月第三次全国大熊猫普查工作全面展开。为摸清瓦屋山大熊猫种群、只数、栖息地情况,8月11—20日,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派出37人的普查小组,在瓦屋山自然保护区54.7万亩的范围内选择 100 条线路进行熊猫调查,共发现11条线路有大熊猫啃食箭竹及排泄粪便的痕迹,专家表示,瓦屋山的熊猫数量有待进一步检测分析和认定。在申报和准备建立瓦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中,2001年,洪雅县林场专门聘请四川省林科院专家对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进行拍照、建档,同时还聘请四川师范学院。(2003 年4月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的胡锦矗教授率队对瓦屋山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综合研究,出版《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一书。2002 年3月,瓦保局编制的《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1—2015 年)》,作为指导性规划设计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3月13日,省政府同意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级,国家林业局初审后同意晋升为国家级并报国务院,后因2002年审批名额有限等原因暂缓晋级。

2006 年3月3日,眉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单独设置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办公室、保护科(4 个保护站)、财务科、科研宣教科、综合管理科五个科室。瓦保局于2013年完成《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为包含瓦屋山原始森林猎奇探险核心景区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科学有序开展教学科研、参观考察、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为摸清保护区资源家底,2014 年参加国家林业局实施峨眉含笑等极小种群动植物保护研究项目,完成《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报告》,明确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涉及重点保护植物资源12种(重点调查3种,一般调查9 种),隶属于9科11属,分布范围较广、数量较多的有珙桐、胡桃楸和连香树;2015 年完成《瓦屋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和运营对大熊猫大相岭孤立小种群及生境影响研究报告》,指出瓦屋山生态旅游项目位于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内,旅游开发活动不会对目前大熊猫活动区的栖息地造成直接影响,不会对整个大相岭小种群内部沟通造成大的阻碍,但会对实验区和实验区以北大熊猫潜在栖息地的进一步恢复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阻碍大熊猫种群向北扩张;2015年3月至2016 年2月,再一次进行资源综合考察,并于2016年6月完成《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印制《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图集》。这两次综合科学考察为编制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辖区新的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

首次成功营救大熊猫表彰大会暨瓦屋山保护区社区宣传活动现场(2005年3月1日,瓦屋山林区派出所干警王富华摄于保护区燕子岩保护站)

瓦保局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技术规范》和《四川省大熊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检测技术规程》要求,加强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广大社区群众对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法制保护意识;积极探索发现和开展救护受伤、受困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研究保护工作。从2008年开始,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支持下,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启动大熊猫野外监测项目,设计大熊猫监测样线22 条,坚持每年5—6 月和9—10 月进行两次野外巡护监测,调查大熊猫栖息地生境及伴生动物活动情况。其中,具有广泛影响、闪耀史册的突出事迹相继出现:1999 年12月4日,洪雅县林场科技工作者郑明全在野外调查大熊猫因公殉职;2005 年3月13 日和2009 年2月9日,各界联动相继成功营救一只受困雌、雄成年大熊猫,放归大自然,第一次留下瓦屋山野生大熊猫的胶片录影和数码影像;2009 年积极配合森林公安破获 1 起盗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案件;科学设置红外相机监测点 50个,投入51.6万元配置野外监测红外相机等野生监测设备,从2013年开始使用红外线照相机进行野生动物监测,2014年4月28日和5月1日首次高清晰度拍摄到野生大熊猫自由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大熊猫现身瓦屋山区,基本证明瓦屋山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熊猫种群,受到全国同行业界和省、市地方以及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和报道,眉山市和洪雅县因此跻身当时全国大熊猫分布的16个市(州)和69个县(市、区)之一,瓦屋山自然保护区成为四川省内的大熊猫重要活动走廊。尤其令人信服的是,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从全国第三次调查时(1999—2003 年)的4只,增长为第四次调查时(2011年 11月至 2013 年 9 月)的8只,并发现在洪雅境内共栖息着 13 只大熊猫,其他各保护动物数量也得到有效增长。据 2015年《四川的大熊猫—— 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记载:截至 2013年底,在洪雅县境内,同属大相岭山系的高庙镇及瓦屋山镇一共栖息着13只野生大熊猫,均为大 相岭 A2种群。其中,8 只分布在四川瓦屋山自然 保护区,且集中分布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栖息地面积 31217 公顷,主要在东经 102° 53’—103° 11’、北纬 29° 27’—29° 36’之间,海拔 2000—2400 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中活动,主食为八月竹、短锥玉山竹和冷箭竹。

2009—2013 年,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利用大熊猫国际合作资金 180 万元,并弥补缺口经费连续修建了燕子岩、金花桥、白熊沟、张村4个保护站,建筑面积 1896.78 平方米,其中,张村保护站兼资源监测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站和黑山埂、龙虎凼 2 个保护点。保护站工作用房和绿化、通讯、供电、给排水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极大改良了保护区工作、生活条件,促进了保护区监测巡护技术、管理能力水平的大幅提升。2013年,瓦保局栽植300个自然保护区界桩并完善标识标牌,进一步为自然保护区现地确权定界。2014 年 2 月26—27日,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大熊猫管理办公室、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对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际合作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予充分肯定。2015 年10月27日,应国家林业局邀请来华考察的联合国森林论坛秘书长马诺埃 尔·索博拉(Manoel Sobral-Filho),来洪雅县参观考察自然保护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情况,对洪雅县自然保护和洪雅县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水平、成果表示赞赏。

彻底治理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大熊猫栖息地

由于历史原因,瓦屋山自然保护区1993年成立以来,辖区内共有 22宗矿权和30座水电站。对此,洪雅县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并高度重视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要求,先后制发《关于取缔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内矿产品洗选生产的通知》等重要文件20余个,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瓦保局在洪雅林场实施 “天保工程”累计营造冷杉、云杉、珙桐、枫杨等树种8000余亩,以设置封育界牌、围栏等方式封山育林23万余亩;于2010 年全面杜绝保护区内放牧行为,并在 2005—2017 年期间顺势而为、较真碰硬,先后全部关闭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矿权22 个,阻止5个矿权进入保护区,52 个生产井硐全部封堵并张贴封条。瓦保局严格执行《保护区管理条例》,对保护区道路口加强设置 5个检查站,坚决把好进山关口,在保护区内禁止一切生产建 设和人为活动。至 2018 年初,保护区内违规开发 建设总装机容量 53745KW 的30个水电站,已拆除 29 个、整改下泄生态流量1个;完成生态植被恢复 294 亩,实现矿区植被恢复率 100%。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内由曾经进行资源综合开发的“人进猫退”趋势,迅速扭转为以核心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人退猫进”局面,瓦屋山大熊猫的绿色家园更加清幽、安宁。

试点建设国家公园开启瓦屋山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新征程

恢复扩大大熊猫的野生栖息地和种群数量是 大熊猫研究与保护的终极目标之一。2015年8月,国家林业局保护司、计财司组织召开《全国大熊猫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5 年)》专家论证会,针对大熊猫保护区及一些栖息地相互间不联通使得栖息地破碎化、孤岛化成为困扰大熊猫生存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和促进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的重要问题,提出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工程。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作为增强栖息地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重要措施正当其时。2016 年5 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编制推进会,为试点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奠定了基础。6 月,眉山市和洪雅县迅速成立洪雅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工作领导小组,认真配合做好保障大熊猫国家公园在眉山市和洪雅县工作的顺利推进,启动并展开含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全部面积在内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划界、功能分区、试点方案编制工作。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美国夏威夷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其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并强调说明:“大熊猫受威胁等级的变化显示出中国政府为保护这一物种所做出的努力是有效的。”2017年4 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印发,眉山市洪雅县516平方公里土地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

两只大熊猫(杨老丹 摄)

大熊猫国家公园既是大熊猫的乐园,也是人类认知自然、保护自然的窗口。2016年12月,洪雅县发改局以洪发改〔2016〕184号文件批复洪雅县林场11月申报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利用设施项目(洪雅县)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内容包括:新建监测中心房屋400平方米,小型管理用房1000平方米,科普馆及陈列馆 2500平方米,以及保护站通讯网络建设、监测中心数据平台、遥测无人机、高清数字云台、高清数字探头、标识标牌及导览系统等配套附属设施。2018年10月,洪雅县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瓦屋山片区的传统利用区和科普游憩区确定了瓦屋山大熊猫科普陈列馆馆址范围,陈列馆主要建设内容包含陈列厅、学术报告厅、宣传片放映厅等设备设施。同年10月2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成都挂牌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步入新的建设阶段。2019年1月15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在洪雅县揭牌,明确表示:眉山将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挂牌为契机,全力做好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工作;将加强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发挥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加大对破坏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将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熊猫文化产品等相关产业,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将开展生态体验和科教宣教,充分发挥园区文化体验、游憩休闲功能,增强公众对保护生态、珍爱自然的自觉性和认同感。至此,眉山市原以瓦屋山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物保护核心的洪雅南部山区,正式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眉山新家园,眉山市保护国宝大熊猫工作掀开新篇章、开启新征程。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总第222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勇(洪雅县林场林业高级工程师,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