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观央视《越绝书》有感‖秦世忠
观央视《越绝书》有感
秦世忠
2月4日晚8时,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越绝书》中有些记述,不见于现存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独详,如:勾践的绝地反击、子贡的游说列国,这些场景不仅贯穿着“绝”与“奇”二字,更透着一个大大的“燃”字。有些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彼此印证。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曾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绝书》来考察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汉语语言学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历史地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观看后,我更感到震撼和澎湃,我们的祖先确实了不起,真伟大!你可以不知道《越绝书》,但你一定知道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视农耕,爱民如子,蓄势待发,绝地反击的故事。用蒲松龄的一副对联来评价恰如其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看着历史上的英雄和故事,作为生在几千年之后今天的观众,始终有种说不出震撼与澎湃。
高潮迭起的节目
本期节目,明代史学家、方志学家杨慎与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共同品读中华最早的地方史志之一《越绝书》,品味《越绝书》的魅力。主持人王嘉宁又现场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崔唯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浙江通志》副总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颜越虎,共同解读《越绝书》蕴含的古老智慧和深刻思想。崔唯航表示:“我国历来重视方志编修工作,可以说方志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利用好地方志这一重要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赓续华夏文脉。”
节目以杨慎为主要人物视角,讲述《越绝书》中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解读越王勾践身上所蕴含的顽强坚韧的品质与奋发有为的精神。《越绝书》开篇点题:“绝者,绝也,谓句(勾)践时也。”在越王勾践的生命中,不仅有激励着他的先祖大禹,帮他出谋划策的范蠡、文种、子贡等,还有一生的对手——吴王夫差。节目通过越王勾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充分演绎了越国“绝地求生”“卓绝图强”“绝地反击”的历史画卷,让观众较好地理解《越绝书》“三绝”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古今对话,带入强烈。引导台前和荧屏前的观众跟随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品味《越绝书》的成书过程、民本思想以及吴越争霸的历史故事,展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领略方志在古今流转中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这档节目还向观众简要介绍了中国方志的历史沿革和现存状况,大力度地传导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并且讲述了当代依法开展地方志工作的相关情况。笔者深信:《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节目播出后,将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轮关注方志、品鉴方志、运用方志的文化热,各界人士将更加关注方志,谈论方志,支持方志事业,更多人才会加入方志编纂实践,从而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使编史修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方志人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文化自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支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分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地方志工作条例》,编修地方志纳入了法制轨道。在国家层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一直有效运行。地方各级分别成立了地方志工作专门机构,有额定编制和经费。党的二十大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大目标和发展路径。我国地方志事业方兴未艾,基本实现“一纳入八到位”的政府工作格局,发展前景广阔。新时代的“方志人”,处在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方阵中,也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
我的方志故事
笔者24岁那年,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被分配到一所高中,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到我60岁退休,共从事高中语文教学36年。
退休后第二天上午,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我正在喝清茶,突然手机响了,一接,对方是广汉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庄老师,叫我马上到广汉市地方志办公室去一趟。我去后,庄老师问:“你愿不愿意到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由于热爱与新鲜,我爽快回答:“愿意。”于是立马投入工作,编纂一本地方志书,叫《德阳古镇》,广汉市人民政府给我开了采访介绍信,拿着政府的介绍信,犹如拿着尚方宝剑,采访当事人,收集资料,查阅档案,拍摄图片,用了一年时间,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20余万字的初稿,后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
一发不可收,第二年又编纂了20余万字的《广汉九大镇》一书(内刊),第三年参与编纂了30余万字的《广汉文脉》一书(内刊),第四年与人合作,编纂了40余万字的《广汉70年史实汇编》一书(内刊),第五年,受广汉市连山镇党委、政府委托,参与编纂了40余万字的《东岭朝霞映连山》一书(内刊),第六年参与编纂了20余万字的《广汉六中校史》一书(内刊),第七年参与写作与编纂由广汉市政协主编的20余万字的《广汉人文地理》一书(内刊),2022年,参与编纂了51万余字的《广汉年鉴2022》一书(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2025年或将展开全国第三轮修志工作。笔者今年69岁,然身体条件和精神状态尚可,届时,由于热爱地方志,我愿意参加全国第三轮修志工作,为广汉地方志事业尽绵薄之力,贡献余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秦世忠(广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供稿:中共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