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方志学课程思政意义何在?如何开展?复旦教授巴兆祥这样看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欣 齐岚森 发布时间:2023-03-03 17:31:56 浏览次数: 【字体:

▲巴兆祥。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我认为《方志学概论》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至少有三点,其开展途径则大致有四方面。”在3月2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上,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巴兆祥带来一场题为《<方志学概论>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实施路径》的演讲,分享了他对在高校开展方志学课程思政相关课题的思考。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协同效应

巴兆祥介绍,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重点就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进行了相关部署。方志学实施课程思政,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何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首先须与思政课程有所区分。思政课程是作为高校基础教育的独立模块而存在的,而课程思政则是在专业教育领域开展,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的是在于通过专业知识教育实现价值塑造与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提升培育人才的质量应运而生的。

“课程思政的开展,让专业课承担起‘全过程育人’的任务,从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而以《方志学概论》为代表的方志学专业课,就能很好地承担课程思政的功能。首先,它有助于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第二,有助于提高方志学科的地位,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价值,方志学天然地蕴含着思政基因;第三,方志事业承载着‘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历史使命,《方志学概论》也切实有助于人才培养、有助于方志事业的健康发展。”巴兆祥说。

多路径挖掘方志学课程思政元素

目前,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部分高校,在历史系、档案系、图书情报系等开设了《方志学概论》本科课程,那么,如何在已开设课程中去挖掘丰富的思政元素呢?

巴兆祥认为,首先要认识到,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造就文化经典的基石。地方志里蕴含着丰富的山水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等。2014年,全国首轮修志任务完成,累计出版规划内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5900多部;2021年,地方志“两全目标”圆满完成,共编纂出版三级地方志书5395部。

同时须注意的是,地方志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如《辽阳州乡土志》有云:“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谓能爱国者,是谰语也。”并且,地方志还承载方志人求真务实、勤劳奉献、团结协作、守正创新等专业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匠人精神的底色,至今仍不褪色。

就《方志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巴兆祥强调,思政课必须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不妨按照知识模块、知识单元、知识点的课程知识结构逻辑,建构起包含不同层次、模块、单元、知识点的课程体系。在此体系中,设计思政主题与思政要点,透过专业知识传授来实现价值塑造、价值引领。还要注重探索多元融汇方式,引发思政主题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能力培养。最后,要尝试新编教材的编纂出版工作。

来源: 重庆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欣 齐岚森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