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盛史修志的冲锋号——《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观后‖朱樊刚
盛史修志的冲锋号
——《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观后
朱樊刚
“志乃史体,史志一家”,这是学界所公认的。
志书起源于何时,最早的志书是何模样,我们从中可以了解些什么?前不久,央视为我们解开了迷团。
“一方之志,始于《越绝》”,在央视重点打造的大型文化精品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五期《越绝书》里,导演组用现代科技手段和高超的拍摄技巧,以一种全新的穿越式切入,借明代学者杨慎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千古奇书《越绝书》鲜为人知的故事。《越绝书》主要记述吴越争霸的历史,其中越王勾践复国雪耻的故事最为人所称道。以勾践为代表的这种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绝书》是一座文化富矿、思想富矿、精神富矿。在《越绝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士民者,君之根本也”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到“取舍以道”的仁义精神,可以看到“存无忘倾,安无忘亡”的忧患意识,可以看到“宁失千金,毋失一人之心”为政智慧,可以看到“天贵持盈”“地贵定倾”“人贵节事”的人生哲理……《越绝书》的“绝”,还在于书中蕴含的这些思想精髓,千百年来,不但没有消弭,还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当今社会熠熠生辉。正如为习近平总书记所称道的绍兴的城市精神——“胆剑精神”,就是鲜明、生动的一例。
《越绝书》节目的播出,既向全社会普及了知识盲点,又让千年文化得以传承,所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收获了诸多赞誉。对我们史志工作者来说,《越绝书》节目的成功,无疑是方志的成功,方志人的成功。让全社会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接续传递,方志功不可没,方志人功不可没。
《越绝书》很好地为观众展示了地方志书的功用。地方志书是地情的百科全书,是华夏文脉的重要载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方志人必须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利用地方志这一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延续华夏文脉。
宝兴是一块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川西北璞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宝兴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工具,西汉汉砖、鞭钟,战国时期的宝剑……
东汉梯形阳线雕狩猎图画像砖(图片来源:宝兴县人民政府网)
春秋战国时期,宝兴为青衣羌国故地,居住着青衣羌人,辖地灵关乃青衣羌国国都,蜀国后户。
秦汉时期,宝兴为民族迁徙走廊的必经之地。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曾在境内设置灵关县,灵关以北为羁縻州,隶属雅州都督府。灵关以北的第一个峡谷,即现在的穆坪镇。穆坪作为羁縻州的一个重镇,在唐代就是管理少数民族的治所,这里的部落在青衣江流域逐渐形成了董卜韩胡部落。
元代,宝兴土司政权初见雏形。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董卜韩胡部落酋长率众归附,朝廷颁给敕印,赐授董卜韩胡宣慰使司,由土司世袭管理。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朝廷正式册封董卜韩胡酋长喃葛为“董卜韩胡宣慰使司宣慰使”,董卜韩胡宣慰使司驻扎地在穆坪,又称为穆坪土司。董卜韩胡作为川西北地区一大势力,在穆坪及宝兴境内由此开始了一段土司传奇,直至1928年废除土司制度才退出历史舞台,长达550多年。
根据史料新建的土司衙门官寨
民国十九年(1930年),宝兴建县,取《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云,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之意而命名为宝兴。
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宝兴,建立宝兴苏维埃政权。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西康建省,辖“康、宁、雅”三属,宝兴隶属西康省第2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
宝兴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模式标本制作地和命名地;也是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上临邛古道的重要支线,熊猫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藏乡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独具特色,有修志的丰富资源。
法国传教士兼生物学家吉恩·皮埃尔·阿尔芒·戴维(图片来源:宝兴县人民政府网)
邓池沟天主教堂(图片来源:宝兴县人民政府网)
盛世修志,当今时代正是修志的最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地方志工作。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地方志工作。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方志人接续奋斗,再立新功吹响了冲锋号!我们方志人一定要守得初心,耐得寂寞,甘于清贫,躬耕文字,接棒前人,不负时代!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朱樊刚〔宝兴县委党史研究室(宝兴县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