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乐之斋随笔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三‖周述华

作者:周述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22 14:44:53 浏览次数: 【字体:

乐之斋随笔

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三

周述华

上一节,解析了“道”的本义,论证了“道”就是我们今日熟知的规律。这一节,我们解析传世本《道德经》第一章所引起的玄学之谜。

由于传世本《道德经》都是《河上公本》的翻版、再翻版,因此《河上公本》是玄学之谜的始作俑者。

《河上公本》第一章,原是《帛书老子》第四十五章,《河上公本》把它移到了第一章,并对其进行了篡改。

《河上公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曒。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个版本一对照,就可看出《河上公本》的改动有16处之多:

将8处的“也”字全部删掉了。

将两个“恒”改成了“常”。

将“万物”改成了“天地”。

将“所”删掉了。

将“曒”改成了“徼”。

增加了“此”“而”。

马王堆《老子》乙本帛书(局部)(图片来源:文化艺术报)

下面,看看《河上公本》与古今学者的译文是如何解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

一、《河上公本》的解译

“道可道”:谓经术政道之道也。

“非常道”: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辉,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名可名”:为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河上公本》对“道”的解译,脱离了老子对“道”的描述与论证,不是“道”的本义。把“非常道”的“道”,“非常名”的“名”,都作为了名词,因此,其解译也完全脱离了“非恒道也”“非恒名也”的本义。

帛书《老子》甲本(局部)(图片来源:中华书局)

二、《王弼本》的解译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王弼本》的解译,使人看了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玄学也就因此而生。而对《王弼本》的解译,后人却颇为推崇,以致都没能跳出玄学的藩篱。其根本原因:一是对“道”的理解不到位,因此也就解译不透“道”的本义是什么;二是把“非常道”的“道”作名词,因此解译出来的译文不符合逻辑。

三、任继愈(1916-2009)先生《老子绎读》的解释

“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

任继愈先生的解译,把“非常道”的“道”、“非常名”的“名”,作为了名词,因此文理不通,逻辑不符。

对这样的译文,我们不禁要问:地球自转与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转,这是不是永恒的“道”?难道把它说出来就不是永恒的“道”了?把太阳、地球、月球的名字叫出来,把年、月、日叫出来,就不是永恒的名了吗?

四、网上百度教育的译文

“道”如果可用语言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用语言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括弧内外的解译,自相矛盾。难道老子讲的“道”,还有常“道”和并非一般的“道”之分?什么是常“名”?什么是并非普通的“名”?这样的解译同样文理不通,逻辑不符。

没有表达清楚什么是“道”。

把“非常”作为了近现代汉语的非常,因而对“非常”的解译,背离了“非恒”的本义。

把“非常道”的“道”,“非常名”的“名”,作为了名词,背离了“非恒道也”“非恒名也”的本义。

因此,这样的解译背离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本义,使人看了迷惑不解。

五、南环瑾(1918-2012)先生的解释

南怀瑾在《老子他说》第一章的解释中讲到:有人解译《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道”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说话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间的著作,在语录中经常出现有:“道来!道来!”“速道!”“速道!”等句子。明人小说上,更多“某某道”或“某人道”等用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孔子曰”“孟子曰”等等。如此,《老子》原文“道可道”的第二个“道”,是否可做“说”之解释,诸位应可触类旁通,不待细说了。

南怀瑾先生对“可道”的“道”是否能作动词的说明,表明了他是持否定的态度。

那么,是否如南怀瑾先生所说,春秋战国时期,“道”就没有作动词用的?答案是否定的,请看:

《论语·季世第三章》: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道人之善”的“道”就是动词,作“赞颂、传扬、述说”解,意思是“以颂扬别人的好处为乐趣”。

《诗·卫风》:“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不可道也”“所可道也”的“道”也是动词,意思是“室内的私房话,不可以说出来,若要说出来,那话是很难听的”。

《孝经·圣治章第九》:“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

“言思可道”的“道”,也是动词,意思是“君子讲话要考虑能让人们称赞”。

以上例子,足以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里,“道”作动词就已经有了应用,只是没有像“曰”那样形成主流文风而已。

由于南怀瑾先生认为“可道”的“道”不是动词,因此他把“道可道,非常道”的三个“道”都作名词解,因此译为: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法则,但又不是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应,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解析一下译文:

法则,在上一节已解析过,有规律的意思,如丛林法则,体现的是自然规律。但在“法则”前面,要加“丛林”二字,方能表示是自然规律。

法则,在人类社会中,指的更多的是规章、法度、方法、办法等,而这些都是统治者制定的产物,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会随着统治者的改变而改变。

老子讲的“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法则是不符合“道”的本义的。把“道”解译为法则,是不适宜的。

把“非常道”解译为“但又不是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也是值得商榷的。

“道”是规律,规律是永恒的、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规律,虽然有转化性,但是,是在恒定的规律之内的转化。如地球自转与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转,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在这种永恒不变的规律下,才出现了永恒不变的年、月、日、一年四季等等。永恒不变规律,能把它说成“不是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吗?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当然,地球围绕太阳转,每次旋转的轨道是有变化的。但这种变化是在永恒不变地围绕太阳转的规律内的微变。围绕太阳转的规律是永远不变的。因此才出现了地球上的各种气候带,才出现了温带的一年四季。而各种气候带、一年四季,又成了永恒不变的规律。

把“名可名,非常名”译为“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应,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类对太阳、地球、月球的命名,是依据太阳是炽热的圆形球体,以及地球、月球的圆形面貌的特性来命名的。太阳、地球、月球的这种面貌特性,能说成是“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吗?人类看到了太阳、地球、月球的圆形面貌有改变了吗?

显然,这样的解译是不能令人折服的,既没有完整地体现出老子“道”的本义,也背离了“非恒道也”“非恒名也”的本义。

为什么同一句话却在六种例子中各有不同的解译?其根本原因是《河上公本》把“也”字都删掉了,又把“恒”改成了“常”,因而给译者提供了错误的信号,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其表现在:

删掉了“也”字,“也”字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存在了,因而译者也就考虑不到“也”字的作用了。

没有了“也”字,就把“非常道”的“道”“非常名”的“名”,错断成了名词,从而脱离了“非恒道也”“非恒名也”的本义。

把古文的组合词“非常”二字,作为了近现代汉语的词组“非常”来看待,因而脱离了“非恒道也”“非恒名也”的本义。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译者理解上的不同而出现了不同译文。这都是《河上公本》对《帛书老子》的篡改所致。由于篡改后的词句脱离了原文,因此对被篡改词句的解译,都是在缘木求鱼,从而就出现了一人一译的局面,继而使玄学之谜,进一步做实。

《帛书老子》的出土,还原了《道德经》第一章原文的本来面目。揭开了《河上公本》及传世本第一句玄学之谜的起因。

下面,解析一下“也”字,在古代汉语语法中的4种作用:

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在译文中要加一个判断词“是”字,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陈胜是阳城人。

解释疑问,说明原因。例如: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二人的存在。

表示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这些地方可以翻译为“是……的”或“啊”“呢”等。例如: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列子·愚公移山》)

译文: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起断句的作用,用来引起下面的分句。

例如《帛书老子》:“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曒。”这句话,当断为:“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曒。”

由于《帛书老子》没有被篡改,保留了所有的“也”字,因此也就保留了“也”字所起的各种作用,从而保留了原文的本义。

下面,我们解译《帛书老子》第一章第一句: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直译:“规律,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但是不可能持之以恒地表述下去。事物的名称,是人类给予命名的,但是不可能持之以恒地命名下去。”

这属于直译,不容易把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也就不容易使人理解透彻。要用意译便可清晰明了。

意译:“道,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当人类对某些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了清楚的了解后,是可以用语言进行表述的。但是,人类不可能把所有事物的规律都能一下子了解清楚,因此,也就不可能对所有事物的规律都能持之以恒(源源不断)地表述出来。

事物的名称,是人类对某些事物的特性有了清楚的了解后给予命名的。但是,人类不可能对所有事物都能一下子了解清楚,因此,也就不可能对所有事物持之以恒(源源不断)地给予命名。”

这样的意译,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完整透彻地表达出原文的本义。

“可道也”“可名也”,体现的是人类对已经了解了的事物,是可以用语言进行表述并给予命名的。

“非恒道也”“非恒名也”,体现的是人类对尚未了解的事物是不可以进行表述与命名的。

“非恒道也”的“道”、“非恒名也”的“名”都是动词,体现的是对“可道也”“可名也”的补充说明,说明的是人类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是没有发言权的,是不能连续不断地进行表述与命名的。这充分体现了老子对事物的表述与命名的严谨态度。

“可道也”,体现的是对已知事物的可述性。

“非恒道也”,体现的是对未知事物的不可述性。

“可名也”,体现的是对已知事物的可名性。

“非恒名也”,体现的是对未知事物的不可名性。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是有过程的,是受时限与科学发展进程制约的,不可能一下子把世上的万物都能了解清楚、都能给予命名。因此是“非恒道也”“非恒名也”的。

而且,还有相当多的事物,是人类没有能力认识到的。因此,人类是不可能持之以恒(持续不断)地进行表述与命名。只能是了解一个表述一个,了解一个命名一个。

这就是“非恒道也”“非恒名也”所要表达的本义。这样解译,才符合客观事实,既符合文理,又符合逻辑。

例如:人类对地球、月球运行规律的认识就是如此。

人类认识地球与月球是圆形的,是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对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转的认识,是经过万千年、万千代不断地探索、认识,再探索、再认识,才得出了正确的认知与判断:地球、月球都是圆的。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围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圈是一个月。

因此,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与表述,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到的,而是认识一个表述一个,认识一个命名一个。这就是是“非恒道也”“非恒名也”所要表达的本义。

因此,“非恒道也”的“道”,“非恒名也”的“名”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如果定为名词,就会出现使人费解的上述六种古今前人的译文。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观察认识、把握运用事物发展规律的历史,就是对已经掌握了的事物发展规律不断进行表述与命名,从而得以使后人得到传承学习、发扬光大的历史。

《河上公本》把第一章8处的“也”字都删掉了,这就失去了“也”字的四种作用,从而给后人解译《道德经》制造了麻烦,产生了障碍,造成了错觉。一些后学解译出来的译文,文理不通,逻辑不符。玄学之谜也就从第一章第一句油然而生了。

这一节,我们解析了《河上公本》第一章第一句所引起的玄学之谜。下一节,将接着解析第一章的其他部分所引起的玄学之谜。

2023年3月26日初稿

2023年4月5日定稿

作者简介

周述华,1944年生,天津市蓟州区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书法家。中央警卫局原保健处主任药师、药房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卫生技术职称高评委委员。1964年参军,1966年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医药保健工作,历时40年,系中南海资深药剂学保健专家。两次荣立三等功。2006年退休。工作之余,酷爱书画与国学,著有《书魂》与《周恩来书法艺术探微》两部书法哲学论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周述华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