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亲情文化】寻亲,东川马氏族人到会理(上)‖马啸

作者:马 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28 13:25:28 浏览次数: 【字体:

寻亲

东川马氏族人到会理(上)

马 啸

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水流千里,不舍其源。寻根问祖,敦亲睦族,慎终追远,是每一个华夏族人共有的情结。

——题记

2024年2月13日,大年初四,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正是人们踏春游赏景、走亲访友的大好时光。当日上午,笔者送长子马力与女友到德昌西站,他们在此乘坐高铁去南充旅游。我驾车返回会理时已是正午时分。走下车来,阳光明媚,碧空如洗。

下午四点多,放在客厅茶几上的手机突然响起。眼下正值春节小长假中段,潜意识告诉我,打电话的人一定有要事相告。在微信功能逐渐强大的今天,只要不是特别紧急和重要的事情,人们往往会通过微信留言,以一种慢节奏的方式进行交流。

拿起手机一看,电话是老家的弟弟打来的。他说有几位从云南省东川区过来的马氏族人,专程到会理寻亲。他们在108国道看见自家开的“马氏商行”招牌,便停了下来,向他打听有关会理马氏支系的情况。弟弟说自己讲得不是很清楚,于是告诉对方,我二哥就在参与会理马氏家族续谱事宜,知道得更多一些,你们可以找他聊一聊。于是,弟弟把电话打了过来。

电话中,我让弟弟把我的号码告诉对方,请他们到家里来,见面后详谈。不一会儿,便有一个显示“云南昆明”的电话打了进来,我让对方用我的号码加我微信,我把定位发给他。验证通过时看见对方的微信昵称是“马常恺,曾用名马永林”。昵称中备注“曾用名”,这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见。

“是为了方便寻亲吗?”我这样想。

笔者现居会理古城东面的龙腾新区,而老家在城南街道小地名前所坝。从城南老家到我家有七八公里路程,驾车也就十多分钟。

在等待对方到来的这个时间里,我从书房里找出精心收存的老《族谱》和一本扫描件,并做好接待客人的准备——烧开水、找出纸杯和茶叶。不多一会儿,便接到刚才打来的那个电话,说他们已到定位附近。我发的定位是距我家50米的一个大型超市。便让他们再往前开,看见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过桥左手边的第一户人家就是我家。

为什么定位要距我家50米?一是超市位置比较显眼,方便对方。二是给我有一个缓冲,让我在这短时间里走下楼去,站在小桥上迎接他们。

拿上族谱,提着水壶、纸杯来到楼下。我把手里的东西放在一楼“根雕门市”的木质大茶几上,笑着告诉店主,有朋自云南来。这间门面当街又宽敞,方便接待。

寻亲团一共9人,乘坐两辆轿车。见面作简单交流后,引导他们把车子停在门市前面的街沿边。刚才与我电话联系的,便是寻亲团的领队,名字叫马常恺的,年龄在40多岁,满口的云南方音,他把两辆车说成“两张车”。会理方言说的是“两架车”。

根雕门市的店主帮着我给寻亲团的成员们端茶倒水,我招呼大伙儿围着大茶几坐下来稍事休息。

接下来,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领队操着云南方音简要介绍了随行9位成员的情况,他们之中既有耄耋之年的长者,也有刚过花甲之年的退休人员,还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更有风华正茂的年轻后生。

领队接着说,现居云南省东川区的马氏家族有30余户人家,一百多位族人。据族人口口相传,一世祖是明朝年间从南京应天府而来。当时的三兄弟,一人定居云南东川,另外两兄弟则到了会理。最初,两地间的宗亲彼此还有往来,但时间一长也就失去联系了。此行,就是来找寻当初到会理的两兄弟的后人。

明朝初年,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兵30万从南京出征云南,平滇建政。随后又平定会理月鲁帖木儿叛乱。云南人、会理人的祖上有部分就是当年的明军官兵留下来的。

因年代久远,寻亲团一行也不知道从哪儿找起。当天上午,他们一进入会理地界便开始向路人询问。有人向他们指路,说城南街道居住着几十户马氏人家。途经前所坝时,笔者弟弟家开在108国道旁的“马氏商行”吸引了他们的眼球,招牌上的“马氏”二字,一瞬间让他们觉得好亲切、好激动啊,便驻车找到了笔者弟弟。

知道他们寻亲心切,我便给他们出示了会理前所坝《马氏族谱》。这本老族谱,系1950年族人所续,毛边纸,毛笔手书体字迹。我翻开《族谱》为他们讲述,我们这个支系的祖籍为陕西扶风,一世祖展颐公系明朝洪武二十五年,由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青石板带兵来川,“征剿月鲁,留落会川”。因平叛有功,被朝廷授予“护国将军”荣誉。二世祖明週公移居前所坝,世代繁衍生息。算起来,到我们这辈已是第13世了,我们这个支系的字辈为:“展明仕国、单廷文必、佩德有正、世勋纯其。”

由此看来,云南东川马氏与我们这个支系至少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时间上,都是大明王朝那阵子过来的;二是地点上,发派祖都是从南京应天府而来。其他的,就找不到有什么关联点了。

说到这儿,我抬起头来问寻亲团:“你们支系有没有族谱?”对方说没有,正因为没有,所以找来了。

我们知道,没有族谱,就不清楚自己的祖宗是谁,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族谱,就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你更不清楚哪些同姓的宗亲和你是一家人;没有族谱,单凭族人一辈辈口口相传,如此寻亲,犹如大海捞针,非常困难。毕竟过去了600多年时间,年代久远,没有留下祖籍地的具体位置,寻亲的难度可想而知。

接下来,我又把自己知道的会理马氏各支系的大概情况做了介绍,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此时,笔者想到一位对会理《马氏族谱》读得透、钻得深,对各个支系颇为熟悉的族人——挂金梅支系第十六世马家林。他在会理古城东街和邮政街开有“马家种子”门市,经营蔬菜种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平日里喜欢翻看《族谱》,能准确说出会理马氏某个支系某位族人的相关信息,并很快翻着族谱来印证。

他给他打去电话,他说眼下是春种的大好季节,买种子的人络绎不绝,还在忙着呢。不过,他答应晚上七点钟半过来。

无意中抬起手腕一看,手表时针分针指向五点四十,已到吃晚饭时间。家里小锅小灶,一时半晌显然弄不出一大桌饭菜。于是招呼远道而来的寻亲团一行,随我步行来到濯缨桥对面的“龙腾餐馆”。

正值春节期间,餐馆里人声鼎沸,楼上楼下座无虚席。点完菜,我们只好暂时退出来,走到馆子对面的绿地广场边稍候。不一会儿看见餐馆有人出来,我们第二次走了进去。围坐圆桌,大家一边喝酒吃饭,一边就双边支系情况作进一步交流。

寻亲团领队马常恺说,到会理寻亲,已是几代人的夙愿,因历史条件限制,一直未能如愿。如今国强民富,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春节期间正好是宗亲们都有空的时候,于是便组团到会理来了。

晚饭结束已是傍晚时分,我和寻亲团一行走出餐馆。此时,迎宾大道两旁的路灯已亮了起来。华灯照耀下的绿地广场,景色更加迷人;暖暖的春风中,一树树怒放的玉兰花娉婷袅娜。濯缨桥头人头攒动,沉浸在节日气氛里的人们四下游走,滨河路上人流如潮,绿地广场热闹非凡。不时响起的阵阵鞭炮声,让古城会理年味十足,也似乎在提示着有些醉意的我们,身处太平盛世,岁月如此美好!

作者简介

马啸,本名马世权,会理市第一中学校刊《景庄文艺》主编。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凉山州作家协会会员,会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西南商报》《华西都市报》《云南日报》《教育导报》《中外文艺》等报刊。著有散文集《随梦飞翔》、校本教材《别有情趣的会理方言》和方言文化集《会理方言赏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马 啸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