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亮相央视!成都出土的“扁鹊医书”首次数字复现

来源:成都方志(综合自光明网、红星新闻、观江流) 发布时间:2024-05-07 14:44:07 浏览次数: 【字体:

亮相央视

成都出土的“扁鹊医书”首次数字复现

2024年5月5日晚,央视CCTV-1频道播出的《简牍探中华》聚焦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出土的“天回医简”,节目重现“天回医简”里的故事场景,带领观众一探中华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看尘封千年的天回医简,再现汉代中医药文化之盛,展示中华医学的博大智慧。

900余支竹简,2万余字,整理出8部医书,记载了扁鹊医学成果的经典,快和小志一起了解“天回医简”,看看TA的最新研究成果。

《简牍探中华》截图

一、医简中的“敝昔”是神医扁鹊

有可能是失传千年的扁鹊医书

2012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出土的900余支汉代竹简引起人们注意。因其内容主要是医书,故被命名为“天回医简”。《简牍探中华》通过场景再现,向人们讲述这批医简背后的故事。

研究人员在整理这批医简的过程中,发现6支载有“敝昔曰”的竹简。

带有“敝昔”的竹简(图源:人民日报)

“敝昔”是谁?他的讲述为何在天回医简中多次出现?

为弄清答案,2014年10月,天回医简整理组成立,开启了对这批珍贵医简的整理研究。研究人员用了3年解决了竹简编联、释文等重难点问题。经整理拼接后,得到930支医简,其上用篆隶、古隶及隶书书写的文字共计2万余个。

此后,医简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与《疗马书》共8部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系统的医学体系。

作为四川地区首次发现的竹简类文物,天回医简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最能系统反映秦汉时期医学面貌的出土医学文献。经研究者论证,基本可以论定医简中反复提及的“敝昔”便是传说中的“神医”扁鹊,而天回医简极有可能是失传两千多年的扁鹊医书。

扁鹊针灸画像石中,扁鹊的形象为“人首鸟身”(图源:人民日报)

二、“五色脉诊”是扁鹊医学标志

有力印证中医药文化连续性

从春秋时期开始,不断有名医被冠以“扁鹊”之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扁鹊最为人所熟知,主要指的是战国时期名叫“秦越人”的良医。

他医术高超,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被载入正史的医家,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人,由其总结出的“色脉合参诊法”被后世发展为“望、闻、问、切”中医四诊。

天回医简中关于“五色脉诊”的内容,正是扁鹊医学的突出标志。

《简牍探中华》截图

谓“五色脉诊”?

节目现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顾漫结合天回医简《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简18记载的“心气者赤,肺气者白,肝气者青,胃气者黄,肾气者黑”,阐述了“五色诊”:“它把赤、白、青、黄、黑五种颜色与五脏对应,认为五脏之气可以外显在面部或者经络的特定部位,比如面黄肌瘦往往是脾胃虚弱的表现。古人的行医经验在今天的临床上还可以得到应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天回医简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兼具理论和临床价值,有力印证了中医药文化突出的连续性。

天回医简数据库首次发布

数字技术让千年简牍“活起来”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无数文化瑰宝熠熠生辉,天回医简不仅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鲜活生动的历史见证。

《简牍探中华》截图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也在古籍文物的保护、传承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的基础上,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首次以天回医简为代表,开展出土医学简牍的数字化整理。

历经数年努力,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毅、天回医简整理组组长柳长华在《简牍探中华》节目中,首次发布天回医简数据库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天回医简数据库的建立,是医学简牍整理史上第一次以数字化的方式制作简文摹本,将让千年简牍“活起来”,使简牍研究更加具象可感。

《简牍探中华》截图:天回医简数据库

承载古圣先贤的大道至理、记述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每一枚出土的简牍都讲述着穿越时空的故事,从中可以读懂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也可以窥见我们的过往、远眺我们的未来。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从一枚小小的简牍出发,每一个人心中或许都会有更笃定的答案、更深层的自信。

来源:成都方志(综合自光明网、红星新闻、观江流)

来源: 成都方志(综合自光明网、红星新闻、观江流)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