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地方志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杨志华 朱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10 14:05:28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6期

充分发挥地方志在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杨志华 朱 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方志作为记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发挥着“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作用。“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应抓住历史机遇,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把跨越时空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力谱写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为党立言,坚持正确政治导向

地方志事业与党的事业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导向,担负着宣传党和国家的意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学笃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深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自觉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因此,地方志工作者必须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严把史实关,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严防死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多种错误思潮,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将地方志工作当成一项党和人民赋予神圣使命的事业,全力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着力传承中华文脉、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筑牢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治根基。

(一)严把政治方向。地方志工作者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谋划研究、安排部署,确保新时代地方志工作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准确认识和把握地方志工作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自觉把地方志事业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加以推进。地方志工作机构不像关系国计民生那些部门那样受到重视和关注,但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却是沉甸甸的,不容有任何疏忽和懈怠。要摒弃狭隘的利益观念,坚定方志文化自信,正视地方志事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在志鉴编纂与审稿过程中要注重把控政治方向,在涉及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和涉密问题等方面及时提出处理意见,确保志书政治质量。

(二)服务中心工作。地方志的诞生,最初就是为政府收集各地的信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了解信息的渠道大幅度增加,地方志的初始功能日益弱化。因此,地方志系统若仍停留在完成本级志书和综合年鉴的“规定动作”上,日益边缘化的命运将不可避免。“资政”是地方志三大功能之一,新时代提升地方志资政辅治功用,地方志工作者就要拓宽思路,围绕党和政府事业全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地方志系统地情信息资源库的优势,以有为搏有位,开拓创新,贡献智慧。全国地方志系统也相应实施了诸多举措,比如组织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丛书,启动编纂扶贫志、全面小康志等重大专题志;举办南海主权与地方志论坛,向世界宣示南海主权有志为证。除了重大选题之外,还可以通过撰写专报、开展地情调研、提出资政建议等方式,主动做好党和政府资政助手的工作。

(三)讲好“地方故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社会主义新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故事”正在深深吸引世界的目光,一些西方媒体却仍旧在借机“唱衰”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对地方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为记录“一方之全史”的资料性文献,讲好各地的“地方故事”成为地方志为党立言的应有之义。讲好“地方故事”就要坚守地方文化立场、传承地方文化基因、展现地方审美风范,从地方历史文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地方文化自信;讲好“地方故事”就要讲好当地的历史故事、讲好共产党在当地的故事、讲好当地人民的故事,讲清楚每个地方不同的基本地情、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与发展特色,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当地文化沃土、反映当地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二、为国存史,质量与数量并重

当前,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这一代人也比任何一代人更有责任推进完成复兴伟业。地方志是为国存史的重要形式,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是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作为方志人,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的神圣历史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而地方志正是通过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录存续历史、镜鉴未来的资料性文献。我们要以志鉴编纂为主战场,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全面准确记述广大干部群众在党中央领导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努力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和研究中国提供真实可靠依据,为积累保存地方文献、全面反映中国国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发挥地方志的存史作用,质量与数量都不可或缺。地方志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作用主要取决于其存史资料的质量,但地方志本身的价值却与之涉及各个区域、各个专业的特性密不可分。任何社会科学的研究都需要真实、丰富、系统的资料作为基础,所以地方志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篇幅和范围,就难以完成存史的重大使命。但没有一部志书能够事无巨细地收录全部史实资料,这就要求地方志书要扩展尽可能多的层级和范围,包括国家、省、市、县乃至乡镇(街道)、村(屯)层面的志书,以及行业志、单位志、器物志等。《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完成第二轮地方志书规划任务,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全部出版;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两全目标”的圆满完成,为二轮修志和地方综合年鉴构建起完整的三级体系,也为三轮修志打下良好基础。下一步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齐头并进。认真总结二轮修志经验,深入开展第三轮修志研究,为启动第三轮修志做好理论准备,着力提升第三轮修志质量。组织编纂国家志,同时在全国铺开乡镇志、村志编纂,鼓励各地编修行业志、部门志、器物志等专业志。对于年鉴事业而言,“两全目标”的完成仅仅是实现了阶段性目标,年鉴事业已从“有没有”发展到“好不好”的过渡性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要实现新时代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持续巩固“年鉴全覆盖”成果,形成长期良性循环,这是推动年鉴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为民修志,服务群众文化需求

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地方志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因此,作为地方志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为民修志的责任感,从内容、形式、渠道三个方面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

(一)在内容上贴近人民群众。根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所做的地方志社会认知度调查研究,地方志的总体知晓度在样本中达到87%,但经常使用度不高,只有22%。查阅者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人员、政府事业单位人员等人群中,说明地方志仍属小众文化产品。“当代方志文化的定位不仅仅是为官方服务的官书,而是承载着诸多功能的文明载体。”当代地方志决不能再摆“官书”的架子,要把对党和政府负责与为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要真正满足群众需要,就不能仅仅坐在办公室收集资料,而要坚持开门修志的理念,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向人民学习,了解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坚持人民方志人民写,人民方志写人民,人民方志为人民”,以此为出发点提升志鉴质量,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志鉴产品。

(二)在形式上贴近人民群众。地方志属于资料性文献,篇幅长,信息量大,不便于携带;行文相对枯燥,并不符合大众的阅读兴趣。要让地方志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就必须以地方志资源为基础,开发出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形式。在这方面,全国地方志系统已做出一些比较成功的尝试。在书籍方面有简本的方志和年鉴、各种地情口袋书、方志文化丛书等。比如江西省地方志办编纂出版的《江西方志文化丛书》(共10卷),充分体现了江西方方面面特色文化,方便携带、阅读,是人们走近江西、了解江西、认识江西很好的窗口,成为干部群众愿意看、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为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江西历史和地域文化提供了便于阅读的精品读物。也可以摆脱传统纸质书籍的局限性,将地方志的内容转化为视频影像,生动形象的画面和解说,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比如中宣部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中国影像方志》《中国影像志·名镇名村》等文献纪录片,“运用现代影像技术来创造性地书写和传承地方志文化”,唤起人们对县域、乡镇、村庄等地方的记忆和关注;还有云南省地方志办制作的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哉云南》《美丽云南》、云南历史名人动画片《穿越云南三千年——云小志漫游记》,从地方志的视角深挖云南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名人等省情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在渠道上贴近人民群众。有了优秀的作品,还要有便捷的、有效的传播方式。根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所作的地方志社会认知度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对地方志知晓渠道以互联网为主(48%),报纸书籍、广播电视为辅(29%),且各年龄段普遍重视互联网渠道。随着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地方志书数字化,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入地方志领域,为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创新地方志文化传播方式,制作融文字、图片和音频于一体的全媒体志鉴,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势在必行。近年来,全国地方志系统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它们以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标题、精美的制作、快速的更新、创新的理念等,拥有众多受众和广泛关注度。还有一些地方志工作机构在抖音、喜马拉雅、微博、爱奇艺、B站、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新媒体平台开通账号,开发各种掌上小程序,使方志文化的传播渠道更加符合大众的使用习惯。在积极拓展地方志新媒体平台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展地方志的社会功能。开展地方志“六进”(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活动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融合,主动走出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交流,服务改革发展,主动参与挖掘历史文化,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资料,推动地方志文化大众化、修志编鉴服务群众实效化。

四、为匠赋能,锻造素质过硬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新形势下,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完成新任务的人才队伍已成为地方志事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其他行业一样,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共同体现。“新时代新方志具有行政属性兼具学术属性,地方志部门工作重点在编纂、研究和传播等方面。”地方志工作的行政属性要求地方志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地方志工作的学术属性需要地方志工作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除需要历史学、方志学、编纂学等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新时代地方志传播方式的变化要求地方志工作者还要熟悉新媒体的运营和传播技术。方志学学科体系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对地方志工作者的研究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职业能力之外,地方志是一个对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要求很高的行业。地方志的权威性源于它的真实性,靠的是方志人的“秉笔直书”。书写信史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耐性,古代很多史官为书写信史不惜身残殒命,作为新时代的地方志工作者已经不需要有这方面的牺牲,但对信史的追求仍然需要执着坚守、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耐得住清苦、忍得住辛苦、顶得住艰苦。

在信息时代,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闭门造车、独善其身。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地方志工匠就要秉承开放、合作与共赢的理念。开放,才能跨界融通;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共赢,才能行稳致远。要打破部门壁垒、地域壁垒、行业壁垒,积极探索人才队伍的横向、纵向交流培训机制,建立定期分级轮训制度,切实解决地方志从业人员本领恐慌和志鉴编纂人员流动性强的问题;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建立理论研究表彰机制,跨区域、跨行业召开理论研讨会、志鉴品读交流会;建立地方志专家库,引进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志评审,严格准入并定期更新;广泛开展与高校合作,积极参与地方志学科建设,开展地方志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建立起一支理论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广泛开展影视、大众传媒、新媒体、文化企业以及社会研究机构等跨行业合作,进行业务和人才交流的同时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为地方志人才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增加锻炼机会,同时以多种形式引进专业力量。

新时代赋予地方志事业新的发展机遇和历史使命,只有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记录伟大时代,持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才能使地方志事业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志华(江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副院长)

朱 岳(江西省地方志研究院指导处四级调研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